史上最勵志的空間日誌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舊的希望實現了,或者泯滅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隨之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麼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關於勵志的文章,你知道得夠多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會喜歡!

  篇1

  總是想著要把自己那些算不上經歷的經歷記錄下來,但是對於經歷的記述,偏偏是我最不擅長的,但是一個人總不能一直只做自己擅長的事,那樣的人生也未免過於單調。就像你在青春期的時候,即使叛逆,你也最終選擇了你不願意選擇的道路。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墊底辣妹》,女主角沙耶加的身上似乎映射了我們太多的影子,青春叛逆,卻又最終奮鬥到感動自己,這是多少少年少女走過的路。沙耶加從初中開始就不學習,穿漂亮衣服,染頭髮,畫濃妝,盡情玩樂,肆意揮霍自己的青春,她像所有電影裡的壞女孩一樣,學校裡的老師罵她人渣,她也無所謂,她笑的輕蔑而得意,她的人生就這樣了。但是她又是可愛的,她只是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何方。

  所幸的是她有一個好媽媽,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她。媽媽不止一次被叫到學校,因為沙耶加又惹禍了,但是她一直說,沙耶加是一個好孩子,她一直這麼認為。她一次次的懇求老師再給她一次機會,而沙耶加卻一次次讓媽媽失望了。媽媽給她報了補習班,講師坪田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沙耶加的成長軌跡。坪田樂觀,努力,積極向上的態度深深地影響了沙耶加,使得沙耶加願意去做出嘗試。即使沙耶加犯了再愚蠢不過的問題,坪田老師也會想出一個刁鑽的角度來誇獎鼓勵她,促使她繼續進步。有的時候人生就是這麼奇怪,你本身很難改變的東西,卻會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因為一個人的影響而輕易的改變了。沙耶加開始改變,開始有了目標,她是認真的。當沙耶加和小夥伴通宵唱k後,獨自騎著腳踏車,在太陽初升於早霞的凌晨,一邊賣力的往回趕,一邊揹著英語單詞時態的時候,我想此時的你也會被打動的吧。

  同樣是十幾歲的年紀,逃課打架,一個似乎永遠被標籤化的孩子,你在某一刻突然的逆轉想要回頭是岸似乎是個天大的笑話,其中的酸苦開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夠體會吧。十六七歲的我,正值高中,也許也是在母親一次次的低聲下氣面前突然有了奮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好學生我承認,所以我的母親在這之前從未嘗過作為一個優秀孩子被表揚的母親的驕傲。那時候的我,依然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夢想是什麼,我只想,終有一天我會成為母親的驕傲。

  或者這正是我的執著與堅持所在,即便感覺渺無希望,也要用盡自己的所有作最後的一搏。

  我一直是個感性的人,在很多時候,我思考問題的方式都過於感性化,以至於讓自己失去了太多本該擁有的東西。至於失去與所得,很難說在如何平衡。但至少在那一刻,我是在感性的驅使下,開始了另外的一種人生。

  不能說努力從來都不晚,但是你依然會和別人隔著無法超越的距離,是你用怎樣的努力都無法改變的事實,這便是你為自己的人生應該付出的代價。慶幸的是沙耶加最終考上了夢想中的慶應大學,給了影片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事實上,又有多少人並沒有這樣完美的結局呢?昏天暗地的高三終於過去,我終於從班級的倒數排上了排名榜的前端,曾經怎樣的努力現在用語言已經無法描繪,但是我依然不是品學兼優的好好學生,可是,我的確讓我的母親從那些嘲弄聲中抬起了頭。很顯然,那個時候的我已經不再是當初的目的,僅僅感性的想要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我開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知道,我只是想要匹配更好的人生。

  後來終於去自己喜歡的學校讀研,其中艱難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依然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是我也終於可以讓母親會心微笑,我已經能夠開始明白怎樣做最好的自己,練字,讀書,跳舞,心平氣和的去的去接受和改變。我常常在想,一生要經歷多少東西才能夠成熟呢?或許我窮盡一生也無法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也許根本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想,但我開始摒棄別人質疑的目光,拼盡一切為達成夢想而努力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成熟了吧。電影的結尾說:“你曾說,我改變了你的人生。我覺得正是你奮鬥的樣子,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我相信,從今以後,人生路上你還是會這樣,即使再遭遇不順,你是會去不斷嘗試挑戰。真心感恩,能和你相識,因為和你的相識,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寬廣了。有志者,事竟成。我也繼續懷抱這份信念,繼續生活下去。”我不知道我會改變誰的人生,但是這段經歷的的確確改變了我自己,這股力量推動我繼續前進,無論何時,你最努力的時候都是最美的樣子!

  篇2

  城市是一粒粒精緻的銀扣,綴在曠野的黑綠色大氅上,不分晝夜地熠熠閃光。我聽說的曠野,泛指崇山峻嶺,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煙罕至儲存原始風貌的地方。

  曠野和城市,從根本上講,是對立的。

  人們多以為和城市相對應的那個詞,是鄉村。比如常說“城鄉差別”“城裡人鄉下人”,其實鄉村不過是城市發育的低階階段。再簡陋的鄉村,也是城市的一脈兄長。

  惟有曠野與城市永無聲息地對峙著。城市侵襲了曠野昔日的領地,驅散了曠野原有的駐民,破壞了曠野古老的風景,越來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華,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風光。

  城市是人類所有偉大發明的需求地,展覽廳,比賽場,評判臺。如果有一雙慧眼從宇宙觀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滅的光芒所震撼。曠野是舒緩的,城市是激烈的。曠野是寧靜的,城市喧囂不已。曠野對萬物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城市幾乎是人的一統天下……

  人們為了從一個城市,越來越快地到達另一個城市,發明了各工各樣的交通工具。人們用最先進的通訊手段聯結一座座城市,使整個地球成為無所不包的網路。可以說,人們離開廣義上的城市已無法生存。

  我讀過一則登山報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瑪峰的勇敢者,在返回營地的途中,遭遇暴風雪,被困,且無法營救。人們只能通過衛星,接通了他與家人的無線電話。冰暴中,他與遙距萬里的城市內的妻子,討論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颶風為訣別的談話伴奏。幾小時後,電話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喚的是曠野永恆的沉默。

  我以為這悽壯的一幕,具有幾分城市和曠野的象徵,城市是人們用智慧和心血,勇氣和時間,一代又一代堆積起來的龐然大物,在城市裡,到處文明的痕跡,遲到於後來的人們,幾乎以為自己被甲執兵,無堅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廣袤大地,曠野無聲地統治著蒼穹,傲視人寰。人們把城市像巨釘一樣,楔入曠野,並以此為據點,頑強地繁衍著後代,創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曠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溫文爾雅的接受著。但曠野一旦反撲,人就一籌莫展了。尼雅古城,龐貝古城……一系列歷史上輝煌的城郭名字,湮滅在大地的皺褶裡。

  人們建造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市,以滿足種種需要,曠野日益退縮著。但人們不應忽略曠野,漠視曠野,而要尋覓出與其相親相守的最佳間隙。善待曠野就是善待人類自身。要知道,人類永遠不可能以城市戰勝曠野,曠野是大自然的肌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篇3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為自己找藉口的專家——將不行動和錯誤的行為合理化——抱怨父母、伴侶、孩子、老闆、同事、健康、經濟狀況以及不幸的境遇。

  可是每次看到“別人”在前方牛逼閃閃的時候,又覺得“別人”碉堡了,而“自己”弱爆了,內心生出好多的羨慕和矛盾。

  有人說:“你高考的志願是父母幫選的,你大學裡的課程是你挑好過的選的,那你憑什麼要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最近又看到一句話:“智慧機器人都用上了,再不努力就要失業了!”

  是的,不迎著困難往前走,“別人”的現在無論如何也成不了“自己”的未來,只是內心會變得不那麼勇敢,會害怕受傷害。

  個人跟不上時代,無力感撲面而來

  和一個剛創業一兩年的朋友吃飯,聊起現在創業、管理、團隊,感慨都不容易。

  我當時說了一句話:個人跟不上時代。

  是的,這個時代日新月異,個人的知識、能力和思維跟不上,就會被淘汰,就算不被淘汰,也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什麼叫無力感?

  有心殺敵卻無力迴天,無路可退又無力改變。

  關於“無力感”,有兩個畫面經常回旋在我腦海:

  曾經的霸主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在記者招待會上公佈同意微軟收購時最後說了一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說完幾十名諾基亞高管不禁落淚。

  電影《建國大業》裡國民黨撤往臺灣前,蔣氏父子最後一次在老家奉化對話。

  “反,要亡黨,不反,亡國。”

  “我也沒辦法。”

  一個痛心疾首的蔣介石形象。

  管理企業如此,治國治黨如此,職業發展乃至人生成長何嘗不是呢?

  得多努力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無力感充斥於我們周圍,是的,做啥都不易,但這不是不作為的理由。

  你所謂的無力,不過是在麻痺自己。

  你所謂的努力,不過是在欺騙自己。

  我曾經信奉一句話:坦誠到沒人交手,勤奮到感動自己。

  現在看,其實,不僅感動自己,也無形中感染了很多人。

  我寫過的書,應該是有十幾本了。同行中有個比較中肯的評價是:高產作家。

  確實,高產。

  高產從哪裡來的?從我這工作十幾年來養成的思考總結記錄這樣的習慣來的;從我抓緊每一個碎片化的時間高效處理事情來的。更是我花了比別人更多的付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