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書筆記300字

  篇一:

  當我重重地把最後一頁書合上時,主人公阿廖沙那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憐惜、打抱不平的精神總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是俄國近代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作品中寫了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及其心路歷程,生刻而生動地描繪出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作者高爾基本人。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童年的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工、麵包工、傭人等。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最底層,與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他還不忘學習,抓緊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讀書,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這本書中有一段故事、幾句話深深地震撼著我:“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己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裡,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可以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裡面什麼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託,有了奔頭。”讀了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使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學,渴望著新生活的到來!

  我似乎對這本書著了迷,一連讀了兩、三遍。這時我想起了自己。

  我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父母不僅能讓我吃飽穿暖,還能滿足學習國畫、古箏的額外要求。另外,高爾基的父親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從小就少了一份父親和親情。他,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大孩子,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負,令人憐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堅強的性*格和對知識的熱愛而感動。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無時無刻心中都在對自己說:“如果想讓自己有個美好的明天,必須像高爾基那樣付出行動——多讀書,勤奮學習,有堅定的信念,遇到困難不氣餒。我堅信付出努力展現在眼前的將會是我渴望的燦爛的明天!”

  篇二:

  主要內容: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充套件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讀書收穫:高爾基的名著,高爾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文學遺產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間》是這套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的是少年高爾基走進社會,工作***實際上是童工***之後的種種豐富多彩的經歷。高爾基十來歲就開始到鞋店做學徒,後來又到輪船上做洗碟工,到一個繪圖員親戚家做助手兼傭人,到聖品店做店員,在建築包工頭手下做助手,並相繼接觸了一些上層人物,看到了許許多多或美或醜、或奸或愚的社會現象。高爾基通過回憶他少年的經歷,向讀者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的種種社會現象。

  我想說的話:走出童年,走進人間,當我們正坐在那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的時候,當我們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家人的恩寵的時候;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激盪的快樂時,你是否嘗試過當學徒的滋味;是否有打雜的感受;是否有到建築當監工的感受呢?這些我們都不曾有過,而阿廖沙卻經歷過,我們生在一個好時代,就應該去珍惜,讓先輩的血不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