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方面的論文

  提起心理分析,就必然會談及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作為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於19世紀末從其所從事的臨床治療工作中逐步發展起了心理分析學說及有關的治療方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職務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職務犯罪作為智慧型犯罪的特殊型別,犯罪人在絕對權力慾、人格結構某些因素的偏離、自我評價系統的偏差、社會浮躁心理的助長等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職務犯罪行為,發生的犯罪心理品質***變型的價值觀念、明顯而強烈的貪利性動機、極端的意志兩極性特徵、隱蔽性與深刻體驗性的情緒情感、消極的職業人格特徵等方面***;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動機為核心經歷旁觀刺激、價值觀念動搖、犯罪決意、強化等四階段相應地進行職務犯罪。

  關鍵詞:職務犯罪;心理特點;生成機制

  1.引言

  所謂職務犯罪,是指具有國家管理職能、依法從事公務這種特定身份的個體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觸犯刑事法律、依刑律予以處罰的行為。職務犯罪的出現是基於公共權利只能掌握於特定的個體手中這樣一種現實可能性,而掌握權力的人客觀上濫用權力,因此公共權力便被轉化、蛻變為個人的權利甚至是成為一種特權,直到其權力遇到有效限制為止。與其他犯罪相比,職務犯罪普遍具有更強烈的社會危害性。從現象上而言,目前我國的職務犯罪的基本態勢表現為大案要案繼續上升,且存在著較大的犯罪黑數,其社會危害性越來越嚴重;犯罪手段花樣翻新,新的行為方式不斷出現,其智慧性的特徵更為突出,偵破難度加大;犯罪集中分佈於經濟熱點部門、黨政司法部門及國有企業。

  2.職務犯罪心理特點

  任何犯罪都在特定心理支配下進行。從近年來檢察機關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來看,少數公職人員之所以淪為罪犯,除了客觀方面的原因外,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無疑是驅使他們墮落的“催化劑”。公職人員實施職務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2.1按“勞”取“酬”的交易心理

  有些公職人員為別人辦了事,內心總希望得到回報。這種人利令智昏,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2.2“見錢眼開”的貪婪心理

  貪婪是貪汙賄賂等職務犯罪的共同心理,是一切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態,是走向犯罪道路的思想基礎。具有貪婪心理的人,為了錢財,可以不擇手段,鋌而走險,採取各種手段,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肆意收受賄賂,挪用公款。

  2.3深感吃虧心理

  一些公職人員在社會分配差距拉大的情況下,看到別人薪水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於是產生不平衡的補償心理。有些幹部以為自己為黨工作了多年,沒功勞也有苦勞,過去收入少沒佔到便宜,現臨近退休該撈一把,為晚年留條“後路”,也算是對過去的補償。

  2.4享樂主義的虛榮心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擁有實權的某些公職人員愛慕虛榮,一心追求個人享樂,被金錢、人情和關係所包圍,成為“糖衣炮彈”襲擊的物件。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往往是複雜多變的,有些甚至是相互多樣的。瞭解和掌握這些心理,有助於辦案人員做好偵查、審訊預案,及時拘捕涉嫌進行職務犯罪的公職人員、突破其犯罪心理防線、蒐集證據。

  3.職務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

  從職務犯罪心理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來看,職務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可分為三個小機制,即內化機制、外化機制和內外化機制。這三個小機制共同構成職務犯罪心理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整個過程,共同構成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整個機制。然而,每個小機制都有各自不同的執行方式和執行原理。

  3.1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內化機制

  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內化機制是指通過影響國家公職人員心理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將人類社會的知識、經驗、社會規範和價值體系,以及黨和國家對公職人員的職業要求等這些東西轉化為職務犯罪人的知識、經驗、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等過程。正是由於這一內化機制的作用,才使得職務犯罪人的心理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心理區別開來。

  首先,作為影響國家公職人員心理的客觀因素***包括人類社會的知識、經驗、社會規範和價值體系,以及黨和國家對公職人員的職業要求等***成為國家公職人員的認知圖式;然後,這些認知圖式通過國家公職人員的認知機制對這些圖式進行加工處理,使之成為職務犯罪人的知識、經驗、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等,再通過外化機制的不斷作用,最終使之成為職務犯罪心理。因此,在國家公職人員原有心理的基礎上向職務犯罪心理轉化過程中,其原有的世界觀起了關鍵作用。因此,職務犯罪者的私心雜念與其他人的私心雜念有了明顯的不同。

  3.2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外化機制

  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外化機制是指通過內化機制作用而形成的職務犯罪人的知識、經驗、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等轉化為職務犯罪心理的過程。如前所述,經過內化後,除那些經受住考驗的國家公職人員其“三觀”沒有發生質變外,其他未能經受住考驗的國家公職人員原有的“三觀”將會發生質變,由為“公”轉為“私”。以“私”為中心的“三觀”,只是深藏於人心的哲學觀念。在致罪因素的不斷作用下,這種內心觀念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具體口號和理念,有了這樣的私念就會產生私慾,有了私慾就會產生各種需要;有了各種需要,在一定的外部條件和情境作用下,就會產生職務犯罪的動機;有了職務犯罪動機,行為人就會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實施職務犯罪行為。一旦實施了職務犯罪行為,就表明職務犯罪者已走向黨、國家和人民的反面,其犯罪人格最終形成。這就是職務犯罪心理的外化機制。因此,有必要重點探討職務犯罪動機和職務犯罪人格的生成機制。

  3.3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內外化機制

  行為人原有的不良心理***其核心是消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其他致罪因素,經過內化機制作用,首先形成與行為人職業道德與職業規範不相符的、以“自私”為中心的違法心理***其核心是變了質的“三觀”***,這種違法心理在致罪因素的不斷作用下,最後發展為以職務犯罪動機和職務犯罪人格為核心的職務犯罪心理,這就是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完整過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職務犯罪心理的發展到此結束,正如任何事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一樣,職務犯罪心理也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這個不斷髮展過程就是職務犯罪人的心理經過內化—外化—內化這樣不斷迴圈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迴圈的過程中,有各自不同的階段,它們互相聯絡、互相依賴、互相滲透和互相制約,即內化中有外化***在內化過程中所包含的若干消極行為和活動即為不良心理的外化***,外化中有內化***在外化過程中所生成的職務犯罪動機與目的即為違法心理的再一次內化***。這就是職務犯罪心理生成的內外化機制。在這種內外化機制的不斷作用下,職務犯罪心理迴圈往復、周而復始,構成一個職務犯罪心理內化外化的整個機制,由此推動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變化和發展。  職務犯罪心理內外化機制遵循質量互變規律,職務犯罪人從原有的不良心理髮展到違法心理再發展到犯罪心理,是一步一步墜入犯罪深淵的。在日常生活中,職務犯罪心理這種逐漸變化過程主要有兩種形式:顯性的演化過程和隱性的演化過程。前者其外部表現形式較張揚,其職務犯罪心理內外化的行為和活動可以經常為人們所知道和了解。如原江西省泰和縣委書記因受賄被判刑,曾經幾次在縣裡的中層幹部會議上講:“只要公家賺了錢,個人賺點錢,組織上也就不問了。”這表明其有問題的言行已公開化,併為人所知。後者的職務犯罪心理也經歷同樣的過程:從原有的不良心理髮展到違法心理再發展到犯罪心理,但在外部表現形式方面給人以不顯著的感覺。這類職務犯罪者平時表面上極少有不良言行或違法行為,而直接過渡到職務犯罪行為的最終發生。他們的職務犯罪結果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因為他們平素表現良好,甚至給人以思想端正、積極上進的印象,然而這只是一種假象而已,其內心世界依然進行著同樣的心理內化外化的整個機制。

  職務犯罪心理內外化發展有兩種趨勢,一是向良性方向發展,二是向惡性方向轉化。首先,良性發展是指職務犯罪人受積極因素的影響,經過動機鬥爭向著有利於黨、國家、人民和社會的方向發展,行為人原有的職務犯罪心理結構向積極方向發展,使行為人放棄了犯罪意圖,也就是在心理上“棄惡從善”了。這種良性發展可以存在於職務犯罪行為發生之前,也可以發生在職務犯罪行為的準備、實施過程中,或者存在於職務犯罪行為結束後。如在職務犯罪之前因為畏罪而放棄受賄行為;在職務犯罪過程中因受教育感化而放棄貪汙受賄行為或因為醒悟、良知發現而交出贓款;或因懾於政法機關的強大力量而投案自首等。其次,職務犯罪心理的惡性轉化是指職務犯罪人受到消極因素的影響,使職務犯罪心理的主觀惡性增強以致產生了更為嚴重的職務犯罪行為。從實際生活來看,職務犯罪心理惡性轉化所表現出來的情形主要有:一是行為人在經過了激烈的動機鬥爭、權衡利害得失以後決定鋌而走險,從而增強了行為人犯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而也就使行為人有了更大的精神動力去實施犯罪行為。實施了第一次犯罪以後,接著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犯罪,,使職務犯罪心理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二是職務犯罪者的個人私慾急劇膨脹。由於行為人“頭一次得手”,嚐到甜頭,滿足了其職務犯罪的需要和慾望。這種“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刺激了新的慾望產生,從而使行為人的私慾永無止境地膨脹起來,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猖獗,由此不斷地衍出新的慾望和新的犯罪動機,促使行為人要實施更多的職務犯罪行為。三是作案經驗更為豐富。行為人初次作案基本上是在沒有作案經驗的情況下進行,儘管也可從間接途徑學到一些,但那不是自己的經驗。在有了第一次犯罪經歷後,行為人就會對作案手段、作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自己行為後果的設想及犯罪前後如何保護等問題進行總結,從而使自己的作案經驗更豐富,作案手段更狡猾,更具有反偵查能力。

  4.社會環境和社會矛盾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影響

  4.1社會環境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環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識之外,對人的心理、意識的形成產生影響的全部條件,包括個人身體之外存在的客觀事實,也包括身體內部的運動與變化等。我們認為,社會環境的變化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外在因素,其對公職人員犯罪心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1私有觀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會不正之風的助長,誘發了部分公職人員的貪婪心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私有心理和私有觀念的存在本是正常的社會現象,一些公職人員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觀念內化為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在這種不良心理支配下,外化為貪汙賄賂等職務犯罪行為。

  4.1.2市場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使一些公職人員產生對商品金錢頂禮膜拜的心理,外化為權錢交易行為。市場經濟的競爭性、開放性和資源配置市場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極的負面效應,如一些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價值,信奉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

  4.1.3社會控制弱化和監管制度的漏洞,增強了一些公職人員的僥倖心理和投機心理。職務犯罪受社會控制能力的影響和制約,社會控制能力強,就能較有效地控制職務犯罪。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一些法律、法規不完善,執法不力,監督制約機制不落實,增強了那些意志比較薄弱的公職人員的僥倖心理和投機心理,從而利用職務之便實施犯罪。

  4.2社會矛盾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正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由於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市場經濟的負效應與計劃經濟的弊端同時存在,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使職務犯罪的誘發力增大。

  4.2.1社會分配製度的缺陷,是一支誘發公職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催化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經濟收入拉開了越來越大的距離,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和承包經營者迅速富裕起來,還有一些走私等經濟違法犯罪者暴富,強烈刺激原來有經濟優勢、社會地位較高的部分國家工作人員。為了平衡心理,補償“分配不公”引起的損失,少數人便產生“用我的權換你的錢”的心理,一旦有適當的條件、機會,便貪汙受賄。

  4.2.2經濟權力化和權力經濟化,為“權錢交易”等職務犯罪大開方便之門。當前,在經濟活動中,經濟權力化、權力經濟化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地存在。當公職人員的犯罪心理萌發後,職務或工作上的有利條件就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企圖利用這一條件牟取私利便成為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

  4.2.3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加重了部分公職人員的不平衡心理。那些地處“老、少、邊、窮”的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經濟收入差距很大,同一職務、同一級別報酬卻不同,使一些公職人員的心理更加不平衡,更加脆弱,只要有小小的誘惑,就會鋌而走險,不惜以身試法。

  參考文獻:

  [1]透視職務犯罪心理及習慣.中國心理網站,2006.9.

  [2]職務犯罪突出現象及犯罪心理探析.中國心理學家網,2006.9.

  [3]羅大華.20世紀90年代中國法制心理科學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羅大華.法制心理學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5]劉邦惠.犯罪心理學上[Z].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7]肖興政,郝志倫主編.犯罪心理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1***.

  [8]周曉紅.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9]梅傳強.犯罪心理生成機制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1***.

  篇二

  《學生心理個案分析》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所以,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在得到知識的同時,心理也在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心理教育;心理轉變的因素;心理輔導分析

  案例介紹:

  某女生,18歲,初中畢業後讀過一年多的工科中職,後自動退學,半年後報讀我校,四個月後又是自動退學。她個子不高,活潑開朗,聰明有禮,樂意為班集體做事,但做事常常有始無終,入學時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可是沒幾天她就開始請霸王假,在校上課不專心甚至伏桌睡覺,在生活上花錢大手大腳,每月所花的錢是其他同學的三倍左右。

  案例分析:

  對其女生的教育,初犯我是好言相勸,再犯就是嚴厲批評,但她一切照舊,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在應對老師的管教時總愛說假話,而且編造得很圓滑,以致我曾經分不清真假。但也不能說她是個不誠實的人,她在很多時候還是表現出她真誠的一面的,我意識到跟她的成長背景有關,所以第一步就是了解她的成長背景。

  1.家庭因素。幼年父母離異,隨父生活,上小學前父親外出做生意,與奶奶一起生活,她父親也許認為他很愛自己的女兒,在物質生活上給女兒是富足的,但他看到女兒還是不快樂,問女兒還需要什麼,女兒答:我只想要個家,有爸媽的家。本來這個要求對於一個學前兒童來說不過份,可是其父卻很肯定的回答:不可能!而且很快再婚,這一次對她幼小的心靈是個極大的創傷,更可怕的是從此她的品格走向發生了偏差,她怨父母離她而去,父親接下來的行為更使她的心不再依戀父母,唯有與奶奶相依為命。可好景不長,幾年後奶奶病故,小小年紀堅決不隨父到城市生活而孤零零地一個人在老家農村上學,就這樣一個人“自由自在”地到初中畢業。畢業後其父希望她繼續唸書,她選擇了母親所在城市的一個學校就讀,住在母親再婚後的家,本想享受久違的母愛,也許母女分離太久,而且母親心中有愧,女兒心中積怨,母女的心無法親密,做女兒的總感覺母親不再愛她,因而產生報復母親的心理和行為:可以吃母親的穿母親的,就是不理不睬母親,讓母親心靈倍受煎熬,最後母女都受不了,女兒選擇離開。

  2.個人因素。當年父親的那句“不可能!”讓她不能忘懷,使她感覺親情淡漠,在家缺乏尊重與溫暖,沒有有效監管與積極關注使她在校外交有很多同齡朋友,並且經常一起逃學,她雖然不好好學習但又不退學,說明她渴望老師和同學的關愛,儘管她在老師的教育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嘗試改正,但多年的“自由自在”使她難以適應學校的管理。

  3.教師因素。在一個班裡,那些被老師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和那些讓人頭疼的後進生得到我們的關注率是最大的,然而像“扔人堆裡就找不著”這樣普通的學生常常被忽略,在中小學由於班額過大、升學的壓力等原因使許多老師力不從心或太多關注的只是知識的灌輸,往往忽略學生的心理變化,當然也有一些老師因為教育水平低,給予學生不正確的教育方法致使教育效果恰如其反。該生由於家庭生活的變故,心理髮生變化,她缺乏同齡學生所擁有的親情關愛,如果她的情況被以前的老師及時發現並加以正確引導,讓她儘可能消除心理上的孤獨感,就不會出現現在的情況。遺憾的是很多的客觀原因使學生錯過了轉變的最佳時機。

  輔導策略:

  她成為問題學生,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要爭取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是很困難的,所以選擇的策略只能是讓學校和同學成為她“心靈棲身處”,這就要求老師做到給她營造家庭般的溫暖、給予父母般的關愛,用信任瓦解她的防守,用關愛卸掉她的防備。

  第一步:調查。從知情的同學中初步瞭解到她的家庭情況。

  第二步:溝通。主動與她進行“交心”,以建立師生間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礎。通過多次的開導,她終於向我敞開心扉,主動說了她的成長情況。之後我們一起分析了她不好好學習的後果,她表示願意在老師的幫助下改正錯誤,可是怕自己信心不足,因為已是多年的陋習。我鼓勵她昂起首來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時,也讓她明白一點,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完全是父母的錯,現在你18歲了,今後的路要對自己負責任。

  第三步:協作。對孩子來說,同伴關係是最開放的、最沒有壓力的人際關係。我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告訴所有的同學對她不拋棄,以促使她自己不放棄。我們應該攜手幫助她。

  第四步:扶持。我儘量在同學面前放大她的亮點,除了私下的鼓勵、公開的表揚,還有儘可能多地給她創造發揮她長處的機會,讓她體驗她在學校裡的有用價值,逐漸把她的向心力引向學校。

  第五步:目標。對於她的一些多年的陋習,不操之過急,先與她制定一些可行的目標,循序漸進。比如她對功課不感興趣,不能安下心來學習。我與她共同制定的第一個目標是堅持每天與同班同學呆在一塊,從他們中找知心朋友,她照做了,往外跑的次數少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她的表現還是反反覆覆,但最讓我欣慰的是她對我不再用假話來為她的錯開脫。

  遺憾:

  正當我有計劃有信心幫助她而且對她的教育漸有起色時,她與父親的矛盾加劇,父親斷了她的經濟來源,她決定退學去打工,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我時,我不同意,希望幫助她做家長的工作,可她放棄了,悄悄離開了學校,並叮囑同學在她遠離學校後才告訴我她退學打工去了。

  為了不讓更多的孩子走上不歸路,我們作為教師、作為父母的,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成長環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