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籃球發展現狀介紹

  職業化、商業化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籃球發展趨勢,有檢視過關於世界籃球現狀的資料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世界籃球發展現狀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世界籃球發展現狀

  一 籃球運動的起源以及現狀

  籃球運動是1891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的。當時,由於在寒冷的冬季,人們缺乏室內進行體育活動的球類競賽專案,奈史密斯便從工人和兒童用球向“桃子筐”投準的遊戲中得到啟發,設計將兩隻桃籃分別釘在健身房內兩端看臺的欄杆上,桃籃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為比賽工具向籃內投擲,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因為這項遊戲最初使用的是桃籃和球,遂取名為籃球。1893年鐵質球籃取代了桃籃並掛上了線網。1895年籃筐開始固定在4×6英尺的籃板上並逐漸深入場內,到1913年,由於每次投籃命中後都需要將球從籃筐內撈出太麻煩,於是人們將籃網底部剪開,形成了近似現代的籃板和球籃。最初的籃球比賽規則很簡單,對於場地大小、參加人數多少、比賽時間長短都沒有統一的規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條的原始規則,目的是使籃球遊戲在公平對等的條件下進行,同時不允許粗野動作的發生。1915年美國製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競賽規則,並翻譯成多種文字,向全世界發行。1932年,剛誕生的國際籃聯以美國大學使用的籃球規則為基礎,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統一的競賽規則。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場地裝置得到改進和完善,規則也不斷地增刪和變化,現行規則共有61條和57個手勢圖。

  籃球運動誕生後,傳播得很快。1892年傳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傳入法國,1895年傳入中國,1901年傳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傳入俄國。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奧運會上進行了表演,此後,籃球運動逐步在全世界開展起來。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簡稱國際籃聯***。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上,男子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1950年和1953年分別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籃和女籃錦標賽。1948年起,在許多國家的少年兒童中開始出現小籃球活動,受到國際籃聯的重視,於1968年成立了“國際小籃球委員會”。1976年第21屆奧運會又增加了女子籃球比賽。

  1936年至1948年間,由於規則的不斷修改,促進了籃球攻防戰術的變化運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進入50年代,世界各強隊普遍重視和發展高度,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在1952年第15屆奧運會籃球比賽中,出現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隊員。他們在高空爭奪中佔有明顯的優勢,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但那時的高大隊員靈活性差,技術單調,籃下死打硬攻,因而戰術呆板,使比賽速度受到影響。針對上述情況,國際籃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擴大限制區,增加了30秒***後改為24秒***和干擾球規則。

  20世紀60年代各國在重視發展高度的同時,加強了高大隊員技術和靈活性的訓練。有些強隊,如巴西隊,儘管身高相對矮些,但他們以短跑運動員的速度和嫻熟的技術,充分發揮快速、靈活的特長,在1963年第四屆世界男籃錦標賽上奪取冠軍,震動了世界籃壇。60年代中期,美國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論,使世界各國開始重視進攻和防守的均衡發展,特別是防守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極的,在防守的選位上改變了過去“以人為主”、“以區域為主”的觀念,而是“以球為主”,使防守具有集體性、積極性、攻擊性和破壞性。

  世界籃球現狀:現代籃球運動歐美具有傳統優勢,近期的世界籃球錦標賽和奧運會籃球比賽戰績表明,歐美各強隊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但美國仍是當今世界籃球運動第一強國,現在世界各國球星雲集於美國,歐洲各隊實力迅速提高,其中德國、法國,立陶宛、西班牙、義大利和克羅埃西亞等國實力接近,均能與美洲區的巴西、智利和加拿大等國展開前八名抗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崛起,實力可與歐美抗衡。亞、非區整體水平在第三層次,成績在13-16名徘徊。亞洲女隊,經過一個時期的特殊培訓,尚有可能從中、日、韓中躍出黑馬回升到世界前四名決賽行列;男子則少有隊伍能突破前六名;若中國隊通過努力,保持8-10名位置是可能的,或許在一定特殊條件下有可能進入更前的名次。

  二 籃球場平面圖

  三 何為進攻戰術 何為防守戰術

  1籃球戰術的概念

  籃球戰術是籃球比賽中隊員所運用的攻守方法的總稱,是隊員個人技術的合理運用和隊員之間相互協同配合的組織形式。

  2 籃球戰術的分類

  2.1 依據攻守雙方可將其分為“進攻戰術和防守戰術”;

  2.2 依據參加戰術的人數又可將其分為“個人戰術、基礎戰術***基礎配合***和全隊戰術”。

  3 籃球戰術分析

  ***1***籃球戰術的組成 籃球戰術由技術、方法和形式三個基本要素組成。技術是隊員進行比賽的基本手段,是戰術的基礎;方法是戰術的具體內容和核心環節,是隊員和隊員之間有意識、有組織、有步驟的行動方案和過程;形式是戰術的外部表現。籃球戰術的實施由開始組織、協同配合和結束轉換三個階段構成。開始組織階段主要是轉入有組織的攻守,根據所運用的戰術,迅速組織和形成一定的陣式和隊形;協同配合階段主要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有組織地進行攻擊或制約對方,進攻以投籃為目的,防守以爭奪控球權而展開對抗;結束轉換階段主要是在協同配合階段以後,如何迅速轉入下一個攻守回合,繼續不停地展開攻守對抗。

  ***2***技術和戰術的關係 技術是戰術的基礎,戰術是技術的表現形式。實現戰術目的不僅要有一定的戰術意識支配,還必須要求隊員掌握與之相適應的技術運用能力,沒有技術就沒有戰術。戰術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刺激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促進戰術的發展變化,一定的技術水平只能適應相應的戰術要求。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否則就可能不切實際。

  ***3***戰術意識 戰術意識是隊員在比賽中對戰術運用規律性的認識,是在參加籃球運動實踐活動中逐步積累與豐富起來的,從而能在比賽中自覺地、能動地指導自己根據攻守的具體情況和按戰術意圖進行獨立的或配合的行動。意識支配行動,行動反映意識,意識具有定向、抉擇、反饋、支配等作用。由於戰術是由參與比賽的隊員去實現的,所以隊員的戰術意識越強,實現戰術的可能性就越大。意識還能反映出隊員對比賽的控制能力。

  4 籃球戰術運用應注意的問題

  ***1***知己知彼,科學合理地選擇確定戰略戰術。

  ***2***注重戰術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銜接和轉換。

  ***3***攻守兼顧,全面考慮。

  ***4***根據戰局發展變化,隨機應變,善於捕捉戰機。

  5 提高戰術運用能力的原則及主要步驟

  ***1***建立戰術概念,掌握戰術方法。首先必須清楚地瞭解戰術的全部過程,在建立完整戰術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戰術的方法。

  ***2***掌握攻守轉化和戰術綜合運用能力。在領會戰術方法的基礎上,完善攻防間相互轉換的水平和質量,掌握和提高戰術的綜合運用能力。

  ***3***在比賽中運用戰術,提高實戰及應變能力。

  進攻戰術舉例:快攻戰術 以最快的速度發動進攻,創造以多攻少的投籃機會的戰術。發動快攻有 4個時機,即搶得籃板球時、搶得或斷得球時、擲界外球時和跳球得球時。快攻的組織形式有長傳快攻和短傳快攻。現在快攻戰術已從 2~3人蔘加發展為5人全體參加。因此,使快攻和陣地進攻聯成了一個完整進攻戰術體系。目前一些國家的強隊,在快攻和陣地進攻配合之間創造了一種“銜接段進攻”配合打法,即在快攻結束階段未能獲得以多打少的投籃機會時,乘對方防守立足未穩,立即發動陣地進攻配合。

  防守戰術舉例:防守有分盯人和聯防。盯人是一防一,聯防是一種陣型!有二三聯防和三二聯防!聯防不是一對一,而是三分線兩人或三人,內線三人或兩人!聯防是為了防突破

  四 犯規和違例的區別以及舉例 進攻上,主要的違例行為有:走步***球員違反籃球運球規則的運球行為***;兩次運球***球場不允許產生運球球員在停止運球后不經過其餘球員觸球再度運球的行為***;回場***球,或者運球者兩者其一不允許產生返回後場的行為***;翻掌***任何時候不允許控球者出現控球階段中的觸球時手掌朝天的行為***;傳接球失誤***進攻傳遞中,最後一次接觸進攻方球員後球的出界行為***,以及其他被視為失誤的行為等等。對於進攻違例的吹罰是攻防轉換,原先的防守方獲得球權以及重新開始計算24秒進攻時間,技術統計上,計算進攻方失誤一次。

  而進攻犯規,主要是因為進攻方球員的針對防守球員的不公正的,或者有攻擊性的行為設定,主要包括帶球撞人***防守方球員提前就位,進攻方球員突破或者推進過程中的力量型身體接觸***;進攻的侵人犯規***進攻方球員在運球中違反籃球規則的使用身體蓄意破壞方球球員的接觸,基本定義為運球推進中的肘部動作***等等。判罰為攻防轉換,技術統計上犯規球員記錄一次進攻犯規,防守方獲得球權,重新計算24秒進攻時間。

  界定違例與犯規的主要界限是該行為是否對於防守球員有傷害的潛在可能,並且因為此行為的出現從而產生進攻有利的情況,簡單來分析,分析更多源與進攻方本身的技術或者動作的失措,而犯規的界定則更多的針對防守方球員的過激行為有關。

  就裁判而言,為了保持NBA商業化比賽的流暢性,對於比賽中的一些並不影響大局的違例經常性是眼開眼閉,只要保證公正性的前提下,比賽的持續節奏比一些細節要重要。以走步為例,如果比賽併為進行到白熱化而主隊球員萬一出現不明顯的後場走步有時候就會被裁判忽略;而回場是NBA進攻違例中最模糊的一個概念,在國際籃球標準場地細則中明確規定了球場的中線存在的是一個圓圈,作為界定跳球的範圍,而NBA每一個主場球館的這個圓圈位置永遠都是主隊的標記,標記覆蓋了圓圈內的中線具體位置,這也造成運球者有時候在這個模糊的中圈位置的回場嫌疑無法被精確的判;翻掌已經是NBA近年來幾乎被遺忘的一種違例,從尤因的單打大牌效應開始,翻掌就出現在各自球隊的球員身上,只要球員並不存在使用這個掌心朝天的機會左右球的走向明顯持球,裁判幾乎是不會對持有異議。

  而犯規相對來說的吹罰嚴謹得多。帶球撞人永遠被嚴格執行,判斷帶球撞人抑或防守方非法阻擋的界限是防守球員是否提前就位,並且保證了就位球員與運球者之間的距離合理以保障運球球員可以有足夠的空間避免衝撞。符合這些要求的卡位,進攻方將被吹罰代球撞人,否則的話就會防守方承擔阻擋的責任。細則規定這個就位的概念為雙足著地且肩部及上肢不存在針對進攻球員的推搡行為,而就位球員和控球球員的合理距離被視作一步,或者進攻方球員有相對空間選擇繼續推進製造身體接觸或者變向。而這個規則在NBA補充細則中更有明確規定:在籃筐為軸心的4英尺半圓弧內,進攻控球球員與防守球員的運動中身體接觸不被吹罰進攻撞人,也就是說,為了鼓勵進攻,聯盟禁止防守球員在籃筐下半圓弧內阻擋進攻球員的行進路線,所有該區域內的阻擋行為出現,只要裁判吹罰必然是防守阻擋,除非產生進攻方球員的惡意侵犯除外。

  在進攻的侵人犯規上,主要的判斷要點為肩部的動作而非手部,使用手掌推人是顯而易見的進攻犯規,而一旦出現肘部撞擊防守球員的行為,主要判斷進攻方球員的肘部是否伴隨著肩部運動而產生的附屬運動,如果是擺脫肩部運動軌跡的單一肘部撞擊,可以被視為惡意的進攻侵犯,而附屬與肩部運動的肘部運動,可以視作合理的護球行為而不是犯規,前提是該肩部運動本身是為了規則允許範圍內的護球而不是造成防守球員的傷害。

  和所有的運動一樣,為了保障進攻流暢以及觀賞性,NBA同樣遵循進攻永遠優於防守的原則,鼓勵進攻以保障聯盟的持續發展。因此,即便是NBA主張攻防公平的前提下,對於進攻犯規和違例的吹罰遠遠沒有防守犯規和違例這樣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