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就好口才

  口才的訓練並不是一直不停地說,而是在該說的時候用於表達、不該說的時候懂得聽別人說、懂得閉嘴。內向者往往因為不會說或者不願意說而在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而有時候卻因為一時間抑制 不了內心情緒,在不該說的時候全說出來。

  一要勇於走到人群中參與交談

  口語溝通是傳達新觀念或新策略的關鍵力量,也是個人拓展視野、結交新知的有力法寶。與人的交談能帶給人們優質的人際關係,使其享有更多的朋友、頻繁的活動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也更有機會從事喜愛的活動。

  二閱讀是說話的基礎

  一個人的知識豐富、資訊量大、具有真知灼見,說出話來有內容、有見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旁徵博引、信手拈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學識的人,理論修養高,對事物的認識和分析深刻、透徹,對生活有獨到的見解,使人聽後受益匪淺。有學識的人,善於闡明事理,論證嚴謹,邏輯性強,講話很有說服力。 有學識的人,語言表達能力強,說起話來,語言流暢,運用自如,妙趣橫生,形象生動而且幽默詼諧。有學識的人,文化修養高,眼界寬廣,心胸開闊,豪爽熱情,開朗大方。談吐中充滿了感染力和感召力。有學識的人,看問題既能由此及彼,又能由過去看到未來,說話能引導人向前看,激發人上進。因此,“要用一種全面、完整的知識作底蘊,作為源泉。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信手拈來,口若懸河。”要儘可能地閱讀各類自己工作領域或領域之外的書籍雜誌。曾有說話高手說:“為了與人談話,訊息一定得十分靈通才行,為了訊息靈通,一定得多讀書。”

  三害羞無礙溝通

  對於初學演講與口才的人來說,害羞是一種克服恐懼的反應。許多事業有成的名人原本極其害羞。如在保險界中備受推崇的醫療糾紛保險公司的副總裁利文斯頓,他非常開朗,但他說他小時候“害羞得不得了,連話都不敢講”。他為了改變自己的缺點,鼓起勇氣與人談話,注意觀察別人尤其是說話高手的自信的外表、儀態及風度,並注意聆聽這些人及其談話物件的反應,對自己的說話進行及時的修正。他博覽群書,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終於,說話能力開啟了利文斯頓的個人和職業生涯。為了個人,也為了事業,克服害羞有利無弊,要勇於與人交談。如何克服害羞呢?一是要了解自己必須克服害羞,因為說話能力是就業的基本環節。二是與人為善。微笑,以眼神相視。害羞的人較能專注於說話的物件,不會邊談邊飄動眼光。三是經常練習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或引用別人的生活經驗。內容可以豐富多樣,或是對工作環境、老闆、度假、小孩的想法,或引用電視節目中的臺詞,自然、有趣、有激情或引人側目。四要多參加表演或即興演講。隨處、隨意進行。

  四克服怯場

  與別人談話發怵,在陌生人面前說話緊張,特別是面對大庭廣眾發言,心慌意亂,眼睛不知看誰,手不知放在哪兒,想說的話丟三落四,甚至腦子一片空白,不知所云,這恐怕是很多人初次當眾講話都有過的怯場的體驗。緊張是人類的通病。由於面對眾多的聽眾,身處特殊的環境,表達者都會產生一種膽怯害怕的心理,以至失去自控能力,要麼是過高地估價了聽眾,擔心自己表達不好,表現出自卑;要麼是由於即時即事地講,不能整體把握,出現前後不協調、語句貧乏、思維混亂等情況;要麼是對錶達環境適應不過來,在掌聲、笑聲或光線的壓抑下不知所措。既然大多數人在初講話時都有這種體驗,那就說明這不是某個人的缺陷,只是那些成功的口才大師多上過幾次場,也就多擁有了幾分克服怯場的經驗,並使這種心態縮小到低限度,不至於外露而已。要堅持下去,多些機會鍛鍊,再當眾講話心裡也不會那麼慌了,講話也就有條理了,從容不迫了。多數人認為,怯場是阻礙自己發展的絆腳石。其實不然,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事實上怯場非常有助於自我的成長,基本上是一種自我防衛的表現。容易怯場的人,其反射神經的靈敏度相當高,從醫學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是的健康。之所以會怯場,只是因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因此,在眾人面前講話,要克服畏懼心理,要建立自信心,就只有真刀真槍地練,才能真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