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常見疾病預防方法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如何從還不會說話的寶寶身上,得知他們的身體是否不舒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兒科常見的疾病預防方法,一起來看一看吧。
兒科常見的疾病預防方法
近視學生的職業病
近視眼就好像是學生的職業病。據統計,小學生的近視眼患病率在30%到40%,初中生為40%到50%,高中生的患病率則在60%以上。一旦近視,對學習、工作都會造成一定的妨礙,所以,愛護雙眼,正確用眼才是預防近視的良方。
專家開具的護眼藥方
1、用眼不可過勞。2、近距離用眼,需要間歇性休息。3、照明亮度要適中。4、充足的營養。眼睛是非常忙碌的細胞組織,需要大量的營養和能量。5、睡眠充足。6、巧看電視。看電視其實是項極其用眼的勞動,不過也有一些竅門兒可以幫助您保護雙眼。一是看電視距離起碼在1米以外,1米半以上最好。
電視和室內光線反差不能太大,特別是在晚上不要熄滅所有燈光看電視。另外電視機的亮度也不要調得太亮。看電視半小時最好適當休息幾分鐘。7、定期檢查視力。如果視力出現下降趨勢,就要開始尋找下降的原因,也可以採取一些輔助治療手段,如鍼灸、按摩、點眼藥等。如果視力已下降至1.0或以下時,需到眼科散瞳驗光。散瞳後如視力有提高,屈光檢查屬正視或輕度近視,就是假性近視。此時注意愛眼護眼,視力還有恢復正常的可能。但是大部分的視力下降都是真性近視,應儘早到正規醫院驗光並配戴眼鏡。
齲齒小小蟲牙不可忽視
學生最常見的口腔疾病莫過於齲齒,也就是蟲牙。其實,蟲牙裡面並沒有蟲子,而是因為咀嚼食物後沒有及時刷牙漱口,食物殘渣在細菌的作用下,發酵、產酸,侵蝕牙齒使牙齒脫鈣、軟化,進而慢慢形成空洞,也就是齲齒。據統計,我國兒童的乳牙齲齒患病率為80%至90%,恆牙患病率為40%。
據北京市牙病防治辦公室主任韓永成醫師介紹,預防齲齒的方法主要有三點:1、使用含氟牙膏。北京地區生活用水中含氟量較低,所以選擇含氟牙膏是個不錯的補充。這種牙膏可以使牙齒更加堅固、抗酸,可以抑制細菌,還能增加牙齒再礦化能力。
經過科學論證,長期使用含氟牙膏對身體沒有任何不利因素,是一種安全的護牙方法。2、窩溝封閉方法。實際上這是防止齲齒的最佳方法。每個人的後牙***磨牙***咬合面上總有一些深淺不一的溝,那就是窩溝。窩溝封閉是在這些容易生長齲齒的地方提前填滿高分子樹脂,隔絕外來的致齲因素。在孩子的磨牙新萌出的一年之內進行窩溝封閉效果最好。韓醫生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口腔醫院的預防科進行窩溝封閉。3、早期填充。發現了淺齲後應該儘快到醫院進行充填治療。
另一個影響學生口腔健康的問題是牙齒的錯位畸形。這主要與遺傳、飲食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最佳的牙齒矯正年齡是在12到14歲。因為這時乳牙已經替換成了恆牙。
肥胖年齡越來越小
肥胖是一種由於膳食不平衡、熱量攝入過多而引起的營養過剩性營養不良。它的危害眾所周知。據調查,兒童少年時期的肥胖有42%到80%會發展為成人肥胖,所以預防肥胖應從兒童開始。
據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段佳麗醫師介紹,1999年北京市城區兒童肥胖患病率已超過15%,而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進食過多***特別是油炸食品和糖類食物***。多餘的熱能轉化為脂肪蓄積於體內,再加之運動不足使能量消耗降低,就會導致肥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遺傳因素。研究表明,雙親均為肥胖者,子女70%到80%會發生肥胖。
預防肥胖首先要注意合理安排兒童的飲食結構,如早、中、晚三餐熱能及營養素攝入量按30%比40%比30%比例搭配,食鹽每人每天攝入量不超過10g,脂肪不超過5g等。第二,兒童青少年每人每天鍛鍊應不少於一小時。第三,養成細嚼慢嚥、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的良好飲食習慣。第四,學校、家長要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定期做好學生健康監測。在肥胖發生的高峰期***1歲以內、7至9歲之間***尤其應該注意觀察。體重的急劇增長和旺盛的食慾都是發生肥胖的危險訊號。通過定期測量身高和體重,可早期發現肥胖兒,及時採取防治措施。對於具有肥胖傾向或家族遺傳史的兒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儘早實施運動處方。
沙眼保持衛生是關鍵
沙眼是兒童和青少年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眼病。沙眼只是一種形象的稱呼,實際上沙眼是病瞼結膜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據統計,全國有1.2億沙眼患者,中小學生的沙眼患病率已達21.2%。沙眼是致盲的重要原因,所以預防尤為重要。
沙眼的預防有以下幾點:
沙眼俗稱髒手病,若是手已接觸過病原,再用手揉眼,病原就會在結膜滋生繁衍。所以千萬不要養成用手揉眼的惡習,如果實在感到眼癢,可用乾淨的紙巾或手絹擦拭。
勤洗手。抹上肥皂後應該洗一會兒,還要注意手指縫、指甲縫的清潔。
若家中有人得了沙眼,應少到公共場所活動。在家中可使用0.5%的利福平或四環素眼膏,每人一支,堅持3到6個月的治療。儘可能用流動水洗漱。毛巾和臉盆最好單放,而且要經常煮沸消毒,並在陽光下晒乾。
引起寶寶營養不良的原因
1、新增輔食不合理
有些媽媽在給嬰兒新增輔食時,不注意各個階段的嬰兒的發育狀態,沒有一定順序的新增或什麼最有營養就添什麼,導致嬰幼兒是吃什麼拉什麼或消化不了吐了或積食或影響到嬰幼兒脾胃的正常發育。
2、餵食不注重嬰幼兒的發育過程
嬰幼兒的唾液腺一般在三月後才發育。對於一些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以及豆製品應分階段餵養。牛乳和母乳雖屬動物蛋白,但由於其顆粒小容易被吸收。2-3月的嬰幼兒可以吃些魚肉,攪碎成肉泥餵給寶寶。營養豐富且易吸收。只有在8-9月後的幼兒才可以吃動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或豆製品。在這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喝些菜湯,以增強腸道的消化蠕動。
3、母親營養過剩
媽媽生完小孩後,的確需要滋補,因為母親在懷孕及生育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體能和營養,中醫上認為是氣虛加血虛,需要大量的產後調養。但是母親在坐月子的過程也是哺乳期。母子關係在胎兒脫離母體後通過哺乳來維繫。當然也有撫摩等。媽媽通過乳汁將營養、免疫,也包括細菌、病毒。如若媽媽的營養過剩或大魚大肉的導致乳汁內脂肪堆積,乳汁過厚就會導致寶寶消化不了或吐或瀉或積,出現營養不良。進而出現寶寶偏瘦、體質下降、疾病百生。
4、先天不良
不管是呼吸道疾病還是消化道疾病,都是粘膜免疫功能太弱所導致。呼吸道粘膜有其正常的免疫功能,在外來細菌的侵襲下會自動免疫防禦。比如咳嗽就是一種防禦功能的反映。消化道也一樣。粘膜會通過咯痰把細菌排除,還有自身的免疫。有些小兒經常性犯病,最後只能通過中藥來增強體質,還有鍛鍊。
***1***情志
小兒吃飯有時跟心情有關。雖然說嬰幼兒是沒有七請六慾,但是通過臨床考證,厭食症的產生有極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在飯桌上說教所導致的。在壓抑的情緒下怎麼會有食慾呢?這是普遍家庭值得注意的。
***2***厭食
這與家長的飲食習慣、小兒的飲食習慣是緊緊相依的,還有情志。能否合理的餵養小兒,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完,各家各有不同的看法。但原因卻是相同的。從根本去了解營養性疾病的發病原因,在生活中處處注意,從而在根本上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