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高三學子的文章

  高三學子是每個人都關心的,他們特別需要鼓勵,激勵,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我們在路上

  正如我所預料的那樣,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就這樣沒有任何徵兆地降臨了,降臨在昨天夜裡,降臨在期中考試後的日子裡。

  似乎是為了讓每一個身處高三的人都遠離塵囂心如止水吧,冰冷的大窗子恪盡職守地將我們和那歡騰的雪的世界隔開,但我的視線早已遊離於窗外。

  窗外,白色的精靈恣意地在空中飛著、舞著,它們不用為自己的歸宿擔心。枝頭的小柿子早已有雪盈頂了,可為何還不掉呢?我納悶著。

  “別靈魂出竅了!”身旁的乖女孩好心地提醒我。

  “什麼‘靈魂出竅’,這叫‘師古人不如師造化!’”我被她的幽默訓練得反應有素。

  乖女孩總是這樣,風趣、活潑,身邊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她感染。上次我就親眼看見班上最木訥老實的男生被她薰陶得反應機敏,應對自如。

  可是,和她相處久了我才漸漸發覺,其實她的每個笑容背後都揹負著沉重的東西,平時只不過是強作瀟灑罷了,因為高三對她而言絕不輕鬆。

  這次也不例外,當我瞥見她手裡那本不知從哪裡搞來的習題集時,剛才的興致立即全無。唉,若是沒有高三,我們的生活該多麼陽光燦爛啊!

  年輕的語文老師像一陣風般飄然而至,我的心也忽地感受到一絲陽光的氣息。每個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她手中的一摞白皚皚的東西上。還好,只是考查一篇現代文閱讀而已。

  我們仔細地讀著,一段段,一段段。老師耐心地開導著提問,一步步,一步步,引導我們向正確的思路*近。每當話音落下,我都彷彿聽見眉頭舒展的聲音。

  不知這是第幾次了,我好喜歡這種時刻。那些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文字一如春雨,潛入內心,潤物無聲。這才是我心中的語文!在我看來,每篇好的作品都有它的心,我們只需尋找外表的蛛絲馬跡,沿著那優美的螺旋曲線般的軌跡一點點滑向它的內心。

  而不是像從前的閱讀課,師長們像產品推銷員,迫不及待地展示產品精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多數人只窺到華美的一瞬,卻並不曾見其全貌。

  :一米遠的天堂

  一片漆黑裡,我們摸索著那扇通往天堂的大門。曾經我們都以為它離得太遠,一次的跌倒,兩次的絆足,三次的相撞,信心便輕易的在無助中絕望,在絕望中崩潰,在崩潰中懈怠。然而,終於有一天,我們還是看到了天堂的模樣。回望起點,那卻不過是一米的距離。

  2002年7月提早邁上高三的坎道

  雖說高二暑假剛剛開始,但學校替我們可惜這兩個月的假期,我們於是不負所望,很乖巧地穿梭在鋪天蓋地的補習班裡。我正式移交了校刊副主編的位置,坐在教室裡看黑板上翻來覆去的公式汗水混合的氣味在電扇的鼓動下膨脹的不可自抑。那段日子裡,高考遠的像在天邊,教室後面的黑板似有提前意識,喜歡用小時來計算離高考的時間,結果適得其反讓我們以為高考是幾百年後的事,那個龐大的數字讓我們心安理得。補習、上課對我們而言不過像是一種心理安撫,我們頂著高三的頭銜每天按時地坐在這裡看字、睡覺、聊天。回家後依舊上網、租影碟,看濫到可以的電視劇,電話粥煲到讓父母恨死貝爾。日子很好過,好過的讓我們忘掉了什麼時候從短袖換上長袖。我們在一片擾攘中迎來了真正的高三。

  2002年9月正式開學

  教室似乎像是有自傲的情結,每年我們升一級,它便要跟著往上攀一層,學校似乎希望我們在拾級而上的同時認識到自己的身份。但收效甚微,開學的時候,大家唯一抱怨的事就是每天爬樓梯到腳軟,一邊做著腿部運動,一邊不是增加心裡的沉重感而是咒天咒地。於是懶人有懶法,除卻地震失火,我們決不輕易下樓。然而也有興奮的事,作為學校的大哥大姐一級的人物,我們有了不穿校服的特權,一時間,教室裡便多姿多彩,和同學們聊天的話題裡也多了明天穿什麼衣服的預謀。上半學期無疑是輕鬆的,原本讓我們頭疼苦惱的地理生物統統消失殆盡,學文的人不必苦鑽物理化學,開心到看過去的理科老師都趾高氣揚。學理的人則徹底地向歷史say bye—bye,政治雖是逃不掉,但課程的氛圍是輕鬆得一塌糊塗,簡直把政治老師視作透明人,自作主張地改為自修課誰都知道在高考的大前提下,老師絕對是會在這些副課裡給你足夠的面子。高一高二的沉重課業負擔在高三的起始忽然變的無影無蹤。這著實讓我有些快樂得難以相信。雖然我依舊是說服著自己自覺地做課外的習題,提前背誦古文和政治觀點,然而,心思則全然不在上面,每晚在書桌前庸碌地坐足四五個小時,然後用“11點才上床睡覺”這個聽起來還不錯的的作息時間來自欺欺人。

  我到現在仍然想不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氛圍緊張的,它是早有預謀的,卻是一聲不響地入侵。作業多了,練習多了,測驗多了,我們總覺得怎麼好像不久才考過試,老師又拿著一摞卷子氣定神閒地踱進教室。厚厚的輔導書發起來像是免費的,我們每收到一本就要感慨一番,發誓說這本書是永遠做不完的,然後嬉笑著在封頁上籤下自己的大名,說要帶著它們去衝刺高考。然而,我們絕沒有想到它們只是一個開頭,並且壽命那麼短,很快就被我們解決掉了,然後推到一旁用來積灰。

  我走完了我的高三上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在我半年的荒廢中居然還不離譜,我擠進了百名之列這在我們這所市重點高中意味著你能進一流的名牌大學。但這個名次卻頗讓我父母不滿,他們想不明白高一高二時我尚能捧個年級第四回來,常常轉悠的位置是在二三十名,怎麼到了高三應該是發力的時候卻退步成這個樣子。我的解釋是大家都發力了呀,而我的力太小,拼不過。其實我心裡還是蠻欣慰的,因為我知道我並未在上半學期全心地來拼搏,因此我有足夠的理由來堅定自己的信心。過年的時候有高一高二的小學妹打來電話問我高三苦不苦啊,我在電話這頭咬著一串冰糖葫蘆,含含糊糊地答還好啦,依然活著並且四肢健全。她們在那頭笑的不可抑制,而我在這頭樂觀至極,我無比堅定地相信著自己的未來。

  假期還沒結束,但我們依舊提前坐進了教室。身處高三,我們能理解老師和學校的良苦用心。很明顯地,大家都不似暑假補課時那般散漫,不僅聽話的按時來,在課堂上也極少再看見有人趴在桌子上與周公約會了。班主任讚我們越來越有高三學子的樣子。當然了,還有不到四個月,現在的我們已經或多或少地觀察到了時間的無情,誰都不想把自己的未來當做賭注。

  2003年2月中旬另外二分之一的高三開始

  開學的前一天,我把我的座右銘寫在N次帖上粘得到處都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始終都相信只要現在努力一點,哪怕是苦到澀嘴,然而只要忍受下來,那麼未來便是燦爛一片。這個想法不僅我有,相信每個高三學子都是這麼堅持著的。我們都很清楚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中,進入一所名牌大學意味著什麼,而落榜又意味著什麼。我們肩上所揹負的已經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命運了,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整個家庭。這個道理我從小就被灌輸著,所以我知道我必須努力。

  老師們普遍認為惟有考試才能真正體現我們現有的學習水平,於是考得越來越多,考得越來越難。我在接連幾次數學考試中未破90分大關***滿分150***,開始驚覺自己噩夢的開始。面對著滿是紅叉的試卷,我幾乎絕望到不想再看見數字了。班主任安慰說沒關係的,這幾次考試比較難,有很多人不及格。可我關注的不是有多少人拿低分,我看見的是依然有出色的同學考出一百二三十分的佳績,這種比較更讓我驚慌失措,我不敢想象我拿著一門未破及格線的數學成績怎麼敲開我的理想大門。

  午夜夢迴的時候,我反覆地問自己:幾個月前還自信滿滿的那個“我”到哪裡去了?我想我大概把她弄丟了。在那段日子裡,我瘋狂地到處託人找數學家教,一個人倒兩次車去上課,然後在黑漆漆的夜裡獨自走過沒有路燈的長長街道。我很難啟齒告訴朋友說我在上數學家教,他們會大驚小怪地咋呼:“你還補數學?那我們怎麼辦?”每個人的標準和理想都是不同的,性格使然,我過分地苛求完美,我希望在高考中我帶去的那個自己是絕佳的,我恐慌著一次紕漏就能讓我徹底地跌入深淵。

  第一次模擬考,我是以一種頹喪狀態迎來的。結果自然是不好的。按區裡的排名,我只可能進華政。這個預言讓我無比失望,我並非苛求自己一定要進名牌大學,只是從小到大,復旦在我的心裡一直佔據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那是我的一個夢,一個理想,一個追求。某天當我發現這個夢,這個理想,這個追求,我沒有把握去抓緊它,它似乎離我越來越遠,那種心痛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幾個月裡我忙著和數學套近乎。每天無論當天有多少作業,完成後有多晚,我都嚴格地要求自己必須做掉多少頁數學練習卷,中國有句古話“勤能補拙”,我堅信這點,所以我把計劃表壓在桌下,若是哪天犯了懶沒有完成,就用猩紅的顏色在紙上記上叉,這個方法很管用,因為隔天我再次桌前寫作業時,那些叉便非常灼目地刺著我的眼,使我又想起我不及格時的那種心痛,便不敢再違約。我還把我幾次慘到不行的數學卷子貼滿了整個房間,那些令人汗顏的分數能夠很起作用地激勵著我,但每次我父母進來的時候就渾身的不自在,他們說:“人家都是在牆上貼獎狀,你倒好,把這麼難看的考卷張揚開來。”我說,現在不難看的話以後就永遠不會好。

  不曉得是這幾個月的集訓有了功效,還是老師為了給我們面子而出題簡單起來,反正在以後的考試中,分數慢慢地漂亮了,並且也開始改了上竄下跳的毛病,這讓我開心的一塌糊塗。但依班主任的說法是我的心態越來越好,才導致成績的穩定。我不知道“心態”確切地是指什麼,但信心的確是一樣不可缺的東西。後來我進了大學再去看這一段路的時候,我想有時人的自信就是靠一些很細小的東西來支撐的,幾次的考試失敗幾乎能摧毀一個人,但同樣的,幾次的成功也能重塑信心,但這個“成功”的頭是最難的,就要看你有多大的勁從地上爬起來。我在那幾個月裡拼命突擊數學,現在想來對於學業上起的作用可能還不及在心理上起的功用,因為我花了大力氣來攻克它,所以我有絕對的理由相信我能看見我付出辛勞後的收穫。這種“絕對的理由”所賦予心靈上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全市的第二次模擬考中,我發揮的很好。在文科班裡我攀到了第一的位置。

  5月,照理應該是最後衝刺的時段,但繃緊了半年的弦,讓大家在這個時候都不約而同地開始疲倦起來,並且在這個時候,全中國來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不速之客——“非典”。更把我們的生活攪得翻天覆地。我們在這一片混亂中被老師告知要不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空的時候要不忘看一下體溫表,出入人多的地方要不忘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上海還算平靜,但氣氛依舊緊張萬分,這讓從未經歷過大事的我們感覺到一絲刺激,沉悶的苦讀之煩也由此一掃而盡。我們想盡辦法從地攤上淘來各式漂亮的口罩一晃一晃戴到學校裡來招搖,也有了充足的理由不喝開水,而去小買部搶購富含維C的鮮橙多。

  但這種快樂沒維持多久,因為學校很快就給我們放了大假,讓我們回家複習。回到家一下子就有種失去方向的感覺,第二天我足足睡到下午兩點接著獨自晃悠了兩天,然後想起老師在我們臨走時幾次三番地叮嚀我們一定要保持住緊張的狀態。於是自責不已,為了遏止自己的妄為,我把牆上的試卷揭下,換上了“天堂和地獄僅有一步之距,成功和失敗只有一箭之搖”的對子,橫批是“殺進復旦”。我把這副不工整的對聯貼滿了房間,以此來警示自己。卻令父母以為我的決定是若不進天堂就一定會下地獄,於是又嚷著要我撕掉。但我這次卻是態度鮮明地sayno。人有時候就必須用某種壓迫感來鞭策自己,至於真的高考失敗後要怎麼做,那又要另當別論了。但如果起始就給自己過於寬鬆的未來,留下了太多的退路,那麼必然地,在考試中,你就絕不可能把你所有的潛力都發揮出來,這也正是項羽破釜沉舟的道理所在。我在日記裡對自己說:這個世界是趟單程旅途,走過了就不可能再回頭,高考是經不得半點“不小心”的,否則我將會走入另一個生命軌道。

  2003年6月7日高考正式開始

  我現在已經無法確切地回憶起那三天的情景,唯有考完數學的第一天印象最深也難忘。我們這一屆的數學考題很難,我有很多朋友在考完數學走出考場後就已經絕望了,然後把這種絕望帶到之後的四科考試中,無限量的翻倍。其實我同樣考的很恐怖,恐怖到我現在都不敢想,與心裡原來的希冀有很大的出入。在回家的路上,我冰涼的快要失去體溫了。但我不斷告訴自己不過只有一門不佳,我沒有理由就這樣放棄。“往前看”那才是絕佳的的方法,否則我將會為把低落情緒帶到後來的考試科目中而追悔不已。

  後來成績出來再看時,我的數學的確如設想的那般不堪,但其他五門卻都很正常,並且還有幾門是超常發揮。於是總分並不顯得很難看,也由此在之後接到了我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

  今天,當我坐在電腦前,看見自己過往的一年在手指的敲擊下重新出現在螢幕上,那種感覺很複雜。高考的確會讓人長大,有很多心靈感悟是永遠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只有真正走過了這段路才能體會到箇中滋味。我們那一年中常常哀天怨地,說這世上怎麼就有“一考定終生”這怪玩意兒,然而,現在我們重新回味那段日子,卻有略有謝意,我們在這一年中嚐遍了酸甜苦辣,哭過,也笑過,在那番磨練中,我們成熟了。再次回首往昔,那真的不過就是一米遠的天堂,走過了就可以擁抱天地。

  :只需去戰鬥

  即使在無盡的黑暗中,我也敢微笑著獨自前行。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在艱苦環境中仍不頹其志者。——題記

  囈語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開篇曾反覆論述輕與重,我很喜歡這段辯證。那麼就讓我“東施效顰”一番,思考一個簡單命題:

  公平與不公。世界自開闢就有天與地之分,我們從出生就有窮與富之別,有貴與賤的分別,有聰明與愚笨的分別,有出生在高考錄取率極高與極低地區的差別。對於這種差別,太多人在怨恨,怨恨自己的父母貧窮,怨恨自己的相貌不出眾,怨恨別人的聰明,可這些怨恨並沒有改變我們的處境。

  那麼出生富貴者,驚豔傾城者,聰明絕頂者,對他們就一定是公平的嗎?沒有了貧窮就缺少了奮鬥動力,沒有了普通就陷入了過多的誘惑,有了聰明可能讓你過於浮躁而一事無成。總有人更聰明,有人更漂亮,還有人既聰明又漂亮,那又有什麼,我們需要的不是選擇對自己是否公平的環境,而是在已有的環境裡創造最大的成績。

  這個觀念伴隨我至今,生活***包括高考***是一場個人的戰鬥。更現實地講,貧寒之家總是佔大多數,認為自己處於艱難環境者也為數眾多。在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結局只與個人有關。

  那好吧,就讓我講述一個從貧寒之地、從高考錄取率低得可怕的省份走出來的人的故事。

  蒙太奇

  十年前的家鄉,貧窮就像空氣一樣侵入每個角落,任何一點資源都會引起激烈的競爭與幕後的操作。教育也是如此,我初中升高中時,升學比例是1:7,如果拋開各種人為因素,靠分數來升學的比例應該低於1:10,那些沒有進入高中的孩子就只得去打工。

  通過1:10的選拔,我來到了高中。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呢?近千人的學校,卻長寬不過一百米;所有教學都在學校唯一的兩層小樓上進行,冬天教室冷得讓人發抖;幾十人共一間宿舍,睡覺時擁擠得以至翻身都困難;每個月會吃半個月鹹菜,另半個月吃食堂裡沒有一滴油的菜***為了讓正在長身體的我們吃得下去,食堂在菜裡放大量的辣椒,以致我們都上火嚴重***;沒有浴室,一年四季裡洗澡都在露天進行。

  然而我從未埋怨,即使今天我坐在北京繁華的寫字樓裡,仍然視這樣的生活為一種公平。

  在《荊軻刺秦王》裡,小小的嬴政必須走過一座高達十丈的獨木橋,才能吃上飯。嬴政說:“那刺骨的寒風啊,凍得我幾乎走不穩路。但每天都有一個小女孩對我說,過來,你過來,不過來就沒飯吃。”對於我而言,知識與上學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獨木橋樑,我必須每天都提醒自己要走過去。

  狙擊

  2001年,16歲,我坐在窗邊,告訴自己:高三來了。

  我從山村裡走出,已經很艱難地衝殺出中招這道坎。我不能中途倒下。所以我很早就進入高考狀態。買不起參考資料,我在高二一直在不停地看課本甚至背誦。到高三的時候,我喜歡的化學書中任何一個數字我都能說出。高三時候學校會免費發放試卷,那些成堆的卷子對於我而言不僅不是負擔,反而讓我欣喜:終於可以在這麼多試題中大顯身手了。於是我每天都規定自己起碼做完兩套試卷,一年時間幾乎未間斷。雖然很多人都反對題海戰術,但是我想這也因人而異,起碼對於我,題海戰術很奏效,尤其對我的英語而言。我高二時英語一直穩定地保持在可憐的六十分左右***滿分150分***。到了高三,我通過大量的試題練習,然後進行歸納總結,錯誤修正等,短短半年已躍居班級前十並保持到高考。現在每當看到QQ上的昔日同窗,我就想起那時候的我:每天早上我會六點準時到教室,十點半準時離開,中間除了吃飯你會發現我一直都在那個排滿了桌子、堆滿了書籍的教室內。我會一天不和任何人說活,即使吃飯也等大家都吃完了我再進食堂,這樣我就不用排隊,省下了學習時間。我的休息時間甚至也是以文言文和詩歌自娛。

  長期的勞累讓身體付出了代價,那個高三的冬天就如同夢魘一樣,我脆弱的身體已經無法抵擋教室的寒冷,於是我開始嚴重咳嗽,整天身體都在低燒,頭昏昏沉沉的***現在看來應該是嚴重的支氣管炎***,這樣的症狀持續了一個冬天。父母在外,我也不懂照顧自己,竟然在沒去醫院的情況下,我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挺過去了。

  在這一年裡,我就像一個狙擊手一樣,瞄準著高考,分分秒秒都緊扣扳機;我又像窮19年光陰在監獄挖出逃跑隧道的安迪***參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時刻都銘記自己的目的。我並不聰明,但是我願意去努力。不管這個努力別人是否會恥笑,我願意為我自己的目標付出每一滴汗水。這年高考,我在全縣一千多人的考生中位居第八,夢想離手邊咫尺。

  驚變

  這個世界上總是有無窮的驚奇在等待著你,它們有的讓你歡樂無窮,有的讓你跌入黑暗,我們常常把它們稱為命運,這點在雨果的《悲慘世界》裡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16歲的我雖然同情冉阿讓,但也碰到了痛苦的命運。在我還為高考分數滿意時,第一志願落榜的訊息卻悄然而至,碰到詭異的分數線,七分之差,足以把我打入另一個深淵。轉輾反側,整夜失眠,鄰居們羨慕的眼光漸趨複雜,一切都已成定局。我只能接受現實,選擇了第二志願——另外一所重點大學。

  在那所古城裡,我享受著古王朝氣息渲染出來的味道,寬大的護城河邊恍惚還有戰士衝殺的吶喊,高高的城牆上依稀有將軍遠眺的身影,故宮裡還有宮女的胭脂氣息在迴盪,街邊的酒旗已隨風飄蕩了千年。在這一年裡,我經常騎著自行車遊蕩在城裡,貪婪地看著那些優雅的遺蹟。也多虧了這一年,高中幾年一直在透支的身體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再次生龍活虎。

  再戰

  在這所大學的近一年裡,我越來越清楚,所在的師範專業與我志向過於不符,如果繼續下去,除了浪費學校的培養費用與優惠政策,我不會做出任何成績,而我佔用的資源也許能讓另一人成長起來。並且我內心傷口仍未癒合,我不能忍受這麼多年的追求就這樣毀滅,我不甘,不甘。在還有兩個多月新一輪高考就要開始的時候,權衡各方原因,我決定重新參加高考。但是這不僅要瞞著家人***他們肯定會激烈地反對***,而且要做好再次失敗的打算。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對於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何其艱難。

  我記憶猶新的是,在辦理退學手續時,學校很不理解,也對我萬分質疑和反對,從而造成了辦手續的過程極其複雜。但十七歲的我決心已定,不理會任何譏諷。兩週的時間裡我為此坐了七趟火車***每次7小時,臨時出行,都是站著***。在火車上,那種對未來的恐懼浸透了十七歲的血液,以至於現在我還時常從這種恐懼的夢境中驚醒,大汗淋漓。

  再回到原來的高中,看著熟悉的景物,我知道自己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這兩個月時間我不僅要重新撿起塵封近一年的課本,而且要面對新的考綱,很艱難,但我最終還是在最後一次模擬考中拿到了第一名。

  而考驗還沒有結束。這次高考,揹負太多的我異常緊張。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我前面的考生邊做題邊低聲哼歌***幾次提醒都無效***,給我帶來極大的困擾。第一天的考試非常糟糕,尤其平時很少低於140分的數學,在緊張與擾動中半小時沒有做出一題,最後兩道大題沒有做***最終分數只有110分***。考完回去,我躺在宿舍,一直試圖穩定自己的心神,直到睡著。第二天考試我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將精力集中於試題,發揮正常;這一天的英語與大綜合以三門來算的話,平均分近140分。最終結果未過於失常。這得益於我的一個性格特點,即使出現了最壞的情況,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努力將損失降低到最小。正是在這關鍵的臨門一擊,我接受住了考驗,努力才沒有付諸流水。

  填報志願時我非常謹慎,估出的分數和實際分數只相差兩分。在拿到哈工大通知書後,我去河邊坐了一下午。

  回首

  2273名/35萬。前者是2002年我高考全省總名次,後者是當年河南省考生人數。

  832名/50萬。前者是2003年我高考全省總名次,後者是當年河南省考生人數。

  網上查到2008年河南高考的錄取資料:90.5萬考生,本科錄取率為20%。

  老家聽來的訊息:本縣十年以來近兩萬高考學生,至今未有一人能考入清華、北大。

  好吧,就讓我們回到開始,這一切都讓我,我們,去明白什麼是公平。對於公平與否只有一個恰當的答案:面對現實。真的強者,對於不管如何殘酷的現實從來都不會低頭,殘酷只是挑戰,而不是深淵。我兩年高考的成績都未能擠入前160名***清華北大在河南當年招生人數總和***。雖然我未能取得一個輝煌的成績,但我還是想講述一個永不低頭的故事,一個咬著牙奮鬥的故事。曾經的坎坷與痛苦,都已經隨風而去,留給我的,卻是永遠值得慶幸的磨礪。

  那些英雄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道,“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只需用差異來區分,而無所謂公平與否。所以我很少羨慕別人的生存,只願完善自己的生存。即使如同王小波筆下那個“特立獨行的豬”,我也願意隨著自己心中的夢想而活。只要有夢想,艱辛自是挑戰,痛苦也成磨練,挺過了那些黑暗,你反而會收穫更多。

  沒有任何一種觀點與經歷是普適的。我只希望在講述我的故事時,那些願意去奮鬥的人,那些正在某種沉重而艱苦環境中生存的同學,那些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用自身行動來證明心中夢想的人,讓他們看到他們並不孤獨,他們有這樣一個同行者,他以十七歲的單薄之軀獨自走過了曲折的高三,他用自身的經歷說出:戰鬥,戰鬥,戰鬥到最後一刻。

  總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從最艱難的黑暗中走出。如果你正在黑暗之中,共勉之:吾之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