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有哪些比較實用的知識

  現在教育小孩子越來越不容易,家長必須要掌握正確的家長科學育兒知識,這樣將來孩子長大後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歡。

  科學育兒知識一、運動

  很多研究發現,喜歡運動的孩子比不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記憶力更好。潘慧告訴記者,有目的性的運動,可以鍛鍊孩子各個感官之間的協調能力、身體平衡能力,挖掘他們身體各部位功能的潛力,對大腦的發育有很大好處。

  各種運動中,跳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是一種全身性活動,既能加快胃腸蠕動和血液迴圈,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又能使心情興奮起來,讓孩子心靈手巧,在數數過程中,還能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使語言變得清晰流暢,最終促進孩子智力、體力、應變能力的協調發展。

  科學育兒知識二、閱讀

  每個夜晚的床頭,那盞溫馨的燈下,孩子靠在父母懷裡,聽他們講故事。這是孩子成長中最幸福的時光。

  科學研究顯示,經常讀書給嬰兒聽,可以讓他們與父母間建立特殊情感。嬰兒喜歡聽到熟悉的聲音,而書中的文字、圖畫和故事更能刺激他們的腦部發育。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喜愛讀書的孩子更愛動腦思考問題,將來上學後學習能力會更強,相對來說情緒會更為穩定,個性較為冷靜,更為自我約束,知識面寬廣。

  “有些父母拿到圖書以後,把教孩子學識字作為主要目的,這樣做是不科學的。”王爭豔告訴記者,孩子讀書要以興趣為主。“閱讀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它留給孩子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不像電視,有具象的畫面。孩子通過文字的描述,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魯傑建議,父母要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與孩子一起讀他們喜歡的書,並且探討書中的細節,這樣孩子就會漸漸愛上讀書。

  科學育兒知識三、遊戲

  夏日午後,蟬鳴陣陣,一個小男孩靜靜地蹲在院子裡,細心地觀察“螞蟻陣營”,還不時用小樹枝輕輕地攔住螞蟻的路,觀察螞蟻的路線變化。男孩一蹲蹲好長時間,那份耐心,讓一旁的媽媽不忍心打攪。媽媽只是提醒他從不同角度觀察,引導他在觀察中學會思考。這是知名育兒專家楊文的教子場景。

  魯傑告訴記者,豐富、神祕的大自然是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源泉,父母要經常帶孩子走近大自然,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大自然那種靜默的和諧,那種新鮮、清新、生生不息的氣息,可以發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精神。所以,大自然是最好的遊戲場所。”國際兒童遊戲權力協會曾經發表研究報告說,現代兒童正在遺棄的那些簡單的娛樂活動,如爬樹、建沙堆城堡等,正是孩子們成長不可或缺的。

  “很多孩子都喜歡玩水、玩沙子。沙子可塑性強,能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因此家長可以在陽臺弄片小沙灘,這也是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王爭豔說。

  科學育兒知識四、語言

  孩子開口說話的那一瞬間,讓多少家長心生喜悅。那是他們第一次用語言表達。從此,孩子咿呀學語,打開了語言的大門。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父母與孩子多交談,會使這些孩子日後變得更聰明。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伴隨著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因此,語言能力的發展,必然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6歲以前是孩子語言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培養,效果事半功倍。就像種子播種在春天,才會有好的成長和收穫。家長要在這個時期,多和孩子溝通交流,開發他們的語言能力。

  魯傑提醒父母,和孩子說話時,儘量使用規範的語言。父母是孩子語言的導師,父母使用的語言、語氣都會影響孩子。0歲—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的發展時期,父母的語氣要柔和親切,自信沉穩,不要使用“吃飯飯”等疊音,也不要細聲細氣地模仿孩子的語氣,這樣會讓孩子缺乏安心的感覺。但是,可以適當重複說過的話,比如“吃飯了,吃飯了”,來加深孩子的印象。對於3歲—6歲的孩子,父母就沒有必要再反覆重複說過的話了,看著孩子的眼睛,認認真真地說一遍就足夠。孩子沒有迴應時,父母要尋找更好的解決方式,不能粗暴地提高音量、瞪大眼睛,孩子也會變得煩躁,甚至出現牴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