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教育孩子故事
父親用實際行動教育孩子,無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下面小編收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馮玉祥
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兒子馮洪國出國學習時,臨行前,馮玉祥把兒子叫到書房,親手寫下了一幅對聯,贈子作為座右銘: “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並耐心地對兒子解釋說:“此聯意為只有無我,才能為公,經歷過艱難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林伯渠
革命老前輩林伯渠的小兒子要讀小學了,林老對兒子說:“孩子,你快要上學了,應該有個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並給他解釋說:“所謂,‘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腦筋想問題;二要用雙手創世界;三要用腳踏實地幹些事情。”
:李嘉誠
香港鉅富李嘉誠,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見地。他非常注意對孩子人格與品性的培養。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不僅讓孩子們列席“旁聽”,還讓他們插話“參政議政”,主要是學習父親“不賺錢”、以誠信取勝的學問. 後來,兩個兒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了,想在父親的公司裡施展巨集圖,幹一番事業,但李嘉誠果斷地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投資銀行,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陶冶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李嘉誠從小就讓他們接受苦難教育,並且培養他們的理財意識,教導他們節儉。李嘉誠堅信,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與人相處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內容。
:鄭板橋
鄭板橋彌留時,努力打起精神。他的兒子問父親有什麼心願,鄭板橋對兒子說:“我想嚐嚐你親手蒸的饃。”為了實現父親的最後一個願望,兒子進入廚房準備。無奈平時讀書、習字,哪裡做過這些家務?蒸幾個饃真是比上戰場打仗還難,幾番嘗試,幾次失敗。父親奄奄一息,積聚精力等待,終於沒有等到兒子的饅頭蒸好。小寶趴在父親床頭嚎啕大哭,痛恨自己平日沒有一技之長,深感平凡小事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遺恨沒能滿足父親臨終心願。小寶親手為父親更衣,枕頭下留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吃自己的飯,淌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這臨終的遺言讓小寶銘記終身,也讓後來人受益終生。要自強自立,這是鄭板橋的臨終心願;靠人不如靠己,這是鄭板橋的教子良方;靠人不如靠己,這也是教育子女的真諦。
:曾國藩
曾國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僅學識淵博、見識闊巨集、文武兼備;而且當時的朝庭信賴他,滿朝文武官員欽佩、尊敬他;死後被諡為“文正”、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一生,謙虛誠實教子有方。他的兒子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
--教育子孫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白事理。
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雕塑。他認為一個人只要身體好,能吟詩作文,能夠明白、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就不會沒有飯吃,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他認為當官是一陣子的事,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官銜的大小不取決於自己,而學問的多寡則主要取決於自己。
--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
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幹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並告誡他***她***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身教重於言教。
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裡有谷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谷剝開,把谷裡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要求紀澤、紀鴻也這樣。他日理萬機,但一有時間,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孩子們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