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七夕節習俗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江蘇太倉七夕節習俗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瀕江***長江***臨海***上海***,歷史上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農業比較發達。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習俗都與農耕文化相關,太倉七夕節就是其中之一。
在太倉,每年都舉辦七夕廟會,有許多群眾自發參加,十分踴躍。太倉七夕節有三個特點:一是有歷史傳說。南宋龔明之在《中吳紀聞》中記載,太倉黃姑村,相傳牛郎織女星曾降生於此,鄉人為之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後來牛郎遷出,移往嘉定,廟中專奉織女。明張採《太倉州志》記載了變遷的原因:“織女廟,在州南七裡黃姑塘上,即牽牛、織女二星降處……建炎兵火,士大夫多避東岡,有遊客經廟祠下,題壁雲:商飆處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夕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獨祠織女。”二是有“物證”,織女廟雖幾經摧毀,但群眾又屢次集資重建,今天仍然存在。三是依託織女廟,每年七夕都舉辦七夕廟會活動,而且這種民間風俗,一直延續至今,表明群眾的熱情很高。
歷史上太倉七夕節的活動主要有“乞巧會”,會程主要有開啟、齋筵、祭祀、唸經、解糧等內容,每三年還要開一次光,還有拜雙星、觀星斗、看巧雲、篤巧、吃巧果和蘭花豆、染紅指甲等民俗活動。現在主要以廟會民俗活動為主,其中仍保持了染紅指甲、吃巧果和蘭花豆等傳統習俗。
太倉七夕節之所以能相傳千年,在群眾中擁有廣泛的基礎,就因為它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它重視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將女性的美好作為基本主題進行發揮,推崇勞動,歌頌純真無私的愛情等;在七夕民俗活動中,許多民間風俗和民間信仰得以保留和傳承,對於和諧社會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江蘇七夕節習俗
- 七夕愛的祝福
- 杭州市高二物理期末考試卷
- 以青春勵志為主題的手抄報圖
- 夏至的高清桌布圖片欣賞
- 夢見買黃瓜是什麼預兆
- 端午節祝福語大全
- 描寫環境的好句好段有哪些
- 政府辦公室內勤個人工作總結
- 冬季汽車養護有哪些妙招
- 關於小學生科技發展的手抄報圖片資料
- 霸道拽拽個性扣扣簽名
- 校園安全黑板報素材圖片
- 最新高考語文的答題公式介紹
- 河南元旦旅遊最受歡迎的景點
- 新課標高考數學一輪複習技巧
- 護士轉正申請工作總結報告
- 感動人心的情感句子
- 簡單又好看的英語手抄報格式樣板
- 大學生上黨課的收穫例文五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