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如何養生有哪些講究

  處暑過後天氣便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比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處暑時節如何養生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穿著提示:不宜急於增加衣服。“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2.睡覺夜寢提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3.室內提示: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盪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風寒或風熱感冒。發病及時用食物療法恢復平衡。

  5.飲食提示:可吃溫補食物。臉無痘、面不紅者若有吃辣味的習慣,可適當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少喝點酒,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白麵補氣為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早晨可吃幾顆;喜歡吃酸味者,可適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斂。

  6.這段時間儘量不吃蘿蔔***胡蘿蔔除外***。蘿蔔主下氣,此時人的中氣不足,吃蘿蔔易傷中氣。

  處暑飲食要注意事項

  處暑節氣一般在公曆8月22日或23日。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將過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處暑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飲食養生保健的方法對“秋燥”有很好的預防效果,特別提出要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黃瓜、西紅柿、冬瓜、百合、白蘿蔔、胡蘿蔔及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大棗和湯、粥等,這不但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還能夠增加水分的攝入。飲食上要儘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狀。

  增加水和流食的攝入,提倡採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5個1杯,即早晨起床後喝1杯白開水,早餐時喝1杯豆漿,午餐時喝1碗湯,晚餐時喝1碗粥,睡前半小時喝1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兩杯茶。

  處暑後,氣溫晝暖夜涼,農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貯存,對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山西:處暑禾田連夜變;山東:處暑三日無青谷;浙江:處暑三朝稻有孕;湖北: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河南:處暑不處暑,七月十五吃稻黍。說明處暑後禾田變得快,就要秋收了。又有:處暑花,不回家;處暑不出頭,割得餵了牛。說明沒有按時播種的莊稼而誤了農時,不論棉花,還是糧食作物不會有收成。處暑象徵著東南季風最後退出,北季風開始來臨。此後氣溫逐漸下降,“處暑熱不來”就是這個道理。處暑又稱暑退,這時氣溫一般是1517℃,最適於人體的氣溫,因此覺得很舒適。陸游有兩句詩:“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秋季正是各類瓜果蔬菜大量成熟上市的時候,其中黃瓜、苦瓜、冬瓜、南瓜等更是非常便宜。瓜類蔬菜營養豐富,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胡蘿蔔素及鈣、磷、鐵、鉀等礦物質,而且還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瓜類蔬菜在各類夏季蔬菜中含水量最高,一般都在90%以上,吃500克的瓜菜相當於喝450毫升高質量的水。瓜中糖含量少,與大米比能量和糖的含量是大米的1/10或者1/30,而且幾乎沒有脂肪,不會讓人發胖。

  栗子味美質佳,是非常好的保健食品。有一種產於江蘇宜興、傈陽及安徽廣德地區,一般在處暑成熟,故稱處暑紅。由於果實成熟期早,又名頭黃早。該品種較豐產,果大,肉細,香甜,美觀,主要作為菜慄用。

  處暑節時臺灣周圍的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東部沿海有旗魚可以捕獲。這節氣臺灣有一種相當有名的水果就是“橫山梨”,它生長在臺灣低海拔的地方,果肉較粗,但由於和“高山梨”接種成功,所以也稱為“高接梨”。

  下面介紹3個預防“秋燥”的流食保健方:

  1.梨粥:梨2~3個,洗淨後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梨,味甘酸性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氣,兩者同煮為粥,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作為預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2.百合銀耳粥: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將百合洗淨切碎,銀耳用溫水發開後,洗淨切碎,與大米同煮為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銀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氣健脾,三者同煮為粥,具有潤陰潤燥、補肺養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適用於在乾燥的秋季食用。

  3.銀百秋梨羹:銀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適量。將秋梨洗淨去核切小塊,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後,食梨喝湯,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秋燥咳嗽、乾咳少痰者。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科學的養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