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

  哪些教育方式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家長們更多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略到他的心理健康需求,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勇於面對一些心理問題,而且這些心理問題出現和家長的教育方式脫不了干係,比如下面這些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偏愛

  父母會對子女表現出過分的溺愛、遷就和偏袒,會導致子女形成“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性格。這樣,子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過分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耐心傾聽別人說話,不願承擔責任,不願跟別人合作,不能融入到集體中去。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絕和孤立,漸漸地就會產生交往焦慮,總是擔心別人會不會接受自己。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孩子一個人身上。如果愛孩子的方式不當,同樣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交往焦慮。

  過度保護、干涉

  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父母很容易對孩子過度地保護和干涉。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再者,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完美,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周到。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不然。父母的這種過度的保護和干涉,使子女往往很難產生對最初接觸者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這種信任感與安全感的缺乏會隨著兒童的成長而發展、延續直至變成一種對周圍的人和世界的不安全感,從而影響了其子女在成年後與他人的順利交往,導致其在交往中更多地採取迴避與猶豫的態度,缺乏主動性。同時,過於依賴父母,缺乏必要的鍛鍊,對自身的能力認識不夠,孩子容易自卑和否定自己,形成軟弱和缺乏自主性的特點。

  拒絕、否認

  經常受到母親拒絕的孩子在交往中可能變得膽怯、不自信,為人處世小心翼翼,惟恐遭人指責,甚至導致個性變得自卑,傾向於逃避社交以免“露醜”。由於過分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刻意掩飾自己以期望得到外界的認可,這些孩子反而在社交中顯得更緊張、侷促、笨拙,使自己處於焦慮恐懼中。所以,母親應該給予子女多點支援與肯定。只有得到父母的賞識,孩子才會賞識自己,進而賞識別人,而一個真正懂得賞識自己和別人的人,就容易在交往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也就少許多無謂的焦慮了。

  希望每個家長朋友都能夠明白,所謂的讓孩子健康成長,是包括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所以說針對這些方面,都應該注重,而且要避開以上所介紹的錯誤的教育方式,這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改善孩子心理方法

  第一,改變家教觀念,提升家長素質。家長給孩子的不應只是優越的生活條件,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自立自強,如何培養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同時,培養孩子擁有的特長,必須從孩子的實際和興趣出發,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在廣博的天空中自由飛翔。

  第二,有意設定障礙,培養抗挫能力。任何人的成長都要經歷無數的挫折,如果孩子總是一帆風順,那麼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情緒緊張,束手無策。家長 平時應有意識為孩子創設挫折情境,讓他獲得應對挫折的適應能力。但要注意,障礙設定難度要適中,否則屢次失敗,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

  第三,及時疏導,正確應對挫折。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採取“無視”態度,而應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採取正確的方法戰勝挫折。同時還應讓孩子認識到挫折本身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於面對挫折。

  其實,孩子心理脆弱和家長也是有很大關係的,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是慣著寵著,孩子被嬌生慣養就會養成不良的性格,而且沒有經過挫折,肯定心理會特別脆弱。所以說,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家長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