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怎樣讀才更有效
讀大學有沒有用呢?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家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呢,是聽說過、見過或是正在經歷/經歷過身邊的某某讀了大學沒有用的例子,或是自己正在讀大學,感覺沒學到什麼,好像也學不到什麼。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讀大學呢?
為什麼有人覺得讀大學沒有用
1.不甘心
是不是總覺得不甘心?一直在後悔如果高考時沒有失誤的話,現在應該在哪裡哪裡了…
2.不喜歡
不喜歡現在所讀的專業,覺得反正以後也不打算做這個相關專業的工作。
3.好無聊
感覺大學生活,好像除了上一些課,時間那麼多,不是睡覺、玩,就是玩遊戲、刷電視劇,好像真的沒有其他事情可幹,覺得好無聊。
4.好迷茫
不知道以後要幹嘛,迷茫ing,沒有明確的職業方向和目標,現在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或是努力了圖個啥。這樣,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當你畢業的時候,你會發現不是你上了大學,而是你被大學上了!
如何簡單快速破除這些問題呢?
接納+改變講真,如果你的不甘心,我想你現在應該是在玩命地復讀、備戰,準備再次征戰人生考場;當年我在大一上第一堂經濟學課時,經濟學老師就給我們講了兩個最簡單也最實在並讓我受用至今的道理:
一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接納你不能改變的;
二是:你的任何選擇決定都有機會成本。
所以,如果你改變不了,既然選擇來讀大學了,請接納曾經“失利”的自己,因為這是當下最合適你的了,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怎麼改變,我們後面具體講。
保證及格的前提,多去探尋不要現在說不喜歡,不喜歡誰讓你選了,既然選擇了,如果篤定未來真的不會從事相關工作,那就在保證你能順利畢業,拿到學位證的前提下,把空餘時間花在其他值得的事情上。保證及格就好,因為即使滿分也沒有用,但也不要因不喜歡就各種掛科,成績單寄到家裡,家人怎麼想?另外,掛科的機會成本太大了,不單單是補考費的問題,可能還要額外搭上整整一個學期的學時時間,還得等學院安排補學課堂才能上***讓學妹怎麼看你***,這代價不要的不要的,同時,也不要感嘆、抱怨,有時間抱怨、感嘆,還不如去多看頁書。
多探尋,找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你說你沒有興趣愛好,怎麼辦?那就多看看書,看看別人都有什麼好玩的,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玩玩,或是多去參加社團活動,看看別人都在玩什麼。反正你有的是時間,不要花太多時間玩遊戲、刷電視劇了,除非你以後要靠這個吃飯過活,不然就省省電、省省紙巾吧。
多體驗,明確目標允許自己迷茫,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缺失了太多必要的成長性探索,你說沒什麼興趣愛好,不知道未來要幹嘛太正常了。只是要認識到,從現在開始去探索吧,比如有時間就多去兼職、和同學乾點什麼,提前進入社會,看看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拿出來交換。要知道,在市場***未來職場***經濟中,如果沒有可交換的價值,就很危險了。在學校的時候,想要什麼,自己賺錢買吧,拒絕做伸手黨。
大學到底要怎麼讀才有用呢?
1.構建知識體系
相信你的自由時間很多,沒事少睡點覺,少玩點遊戲、少看點劇,多點時間去圖書館,你說你不知道要看什麼書時候,選擇你喜歡的先看。在喜歡閱讀的書本里去找拓展閱讀範圍,如果想要為以後職業做點準備,可以選擇一些商業、經管書籍,會幫助你提前瞭解一些商業的規則,為以後工作做一些準備。
每個大學最有價值地方就是圖書館了,簡直就是一座挖不完的寶藏。就看你能挖掘多少了。
我記得以前圖書館3個地方最繁華:
自習室:這個自然不用說***考研、複習、撩妹的…***
小說借閱室:裡面的書本基本都是破的,因為大家都會借閱,有的人甚至直接席地而坐,在裡面看完一本又一本,樂此不疲;
雜誌報刊閱覽室:我個人最喜歡了,因為每天都有報紙更新、每月有雜誌更新,你說現在網上不是都有嗎?先別急,你先去看一段時間再說體驗。
在閱讀的時候,不要漫無目的地看,給自己定一些小小的目標,比如:寫寫書評,去豆瓣、簡書、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釋出出來;多閱讀一些這一主題相的書本,多看一些,深入研究一些,總結去實踐實踐,精通一個領域。
通過主題閱讀,深入精專一個領域的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再把所輸入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一定要去親身實踐,特別是一些方法論,沒有經過實踐,你就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自己能有多大能耐。
輸入,請記得一定要輸出。可以和同學分享分享,你說他們不愛聽,那就把你想要分享的寫出來,釋出在各個平臺,網路上從來就不缺人,只要你的內容質量不錯,一定會有喜歡的人。
請記住:寫作是最高階也是最高效的社交形式,你只管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儘管發出來,別人就自然知道你想什麼了,總有人會和你溝通交流想法的,比如我寫下這篇文章就是在和大家交流。
不要以自己不會寫,文筆不好為藉口,沒有人天生就會寫,也沒有誰的文筆是一天練成的。記住:一定不要等到成為高手了再上路,高手都是走在成為高手的路上。
當然了,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了更多的知識就有更多的交換價值。知識其實是不值錢的,你懂再多,能多過百度嗎?所以,在構建知識體系時,更要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某一具體技能,只要技能才有交換價值。
2.學會獨立思考
在構建知識體系時,一定要練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思辨能力,多思考,這些書裡所寫的方法,當時的環境如何?有什麼資源支援?有哪些阻礙?現在的是時代環境又是如何的?自己有什麼能力、資源,適用自己嗎?等等,多提出一些問題,學會獨立思考。
不要輕易相信還沒經過驗證的資訊,比如,那種不轉就怎麼的一些虛假資訊、謠言,或是那種什麼未經過自己驗證的尋人啟事等等,在轉發之前請思考一下,至少要驗證一下是否是真的,而不是一味盲從,大家轉我也轉,不轉是不是就OUT了。所以,要學會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定見。
3.發展培養興趣愛好
我們從小到大,對興趣的培養缺失了太多必要的探索。也許,從小愛畫畫,但是因為小升初考試就被迫停止,後來要中考、高考,就從來再也沒有拿起過畫筆了;其他的很多興趣愛好也是這樣被我們拋棄了的。
現在好了,機會來了,你總說你沒有興趣愛好,想想小時候唄,對什麼感興趣,現在還想不想再撿回來,培養培養呢?
但請一定注意:
不要做裝備黨,向家裡要錢添了大堆所謂的專業裝備,總想著要專業一點,然後就只是發個微博、朋友圈,就再也沒有然後了。
從自己身邊開始,能做什麼就先做什麼,比如:畫畫,一張紙+一隻筆就能完成了;跑步,一雙跑鞋就能搞定了;看書,去圖書館吧,有大把書籍…
你說這些都是一個人的,是的,沒錯,先選擇一個人能完成的,不容易因為說找不伴、沒人陪我玩之類的理由而偷懶。
你說你想要玩吉它,暫時還買不起,沒關係,可以去和吉它店老闆談談交換,幫你做一些事情,然後每天給你談多久吉它。這樣你也可以提前體驗到,交換出來的價值。
所以,儘量選擇簡單的,無需太多太貴的裝備,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兩個好處:一是你能在裝備上付出最小成本;二是你還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萬一***基本上是***還是3天熱度呢?不至於支付太多的成本,最後又是一副糾結臉。
4.建立社交圈子
有兩個方向:
一是:學校里社交圈子,比如興趣社團、協會組織,甚至是高校之間的聯盟組織也是選擇的物件;另外,像各種比賽、競賽也是很好的一種建立社交、建立人脈的方法。你說你去參加個比賽,可以認識主辦方人員,又可以認識那些優秀的選手,還能和老師建立關係,如果得個什麼獎,校的其他同學都認識你了,“網紅”分分鐘的事。
二是:學校外的社交圈子,比如各種興趣組織,學習成長的社群,加加加,但是也不用加太多,按自己的興趣來。
就像我在《如何打造個人品牌》文章裡提到的,最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圈子你能提供什麼價值。比如,我是學生,雖然能力差點,但是有的是時間,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積極主動、負責地付出,為組織提供價值,相信很多圈子也是非常樂意教你一些技能。
建立圈子,認識更多的人,你能瞭解更多的人和事,看看別人在學校是怎麼過的;還能提前瞭解不同職業,學習掌握一些職場技能,搞不好還能遇到伯樂。
5.探索職業可能性
提前接觸職場,找時間、找機會多去兼職、實習或是校園裡“創業”,只有多體驗、多嘗試才能知道未來想要做什麼?才能更好地看到更多可能性。
學校的裡的試錯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最低的。不要說等畢業再說,你身邊應該不少同學或是朋友,畢業出來再說的,可能要花上太多倍的時間、精力等成本才能找到自己相對合適或是喜歡的職業,只是有太多人還未找到方向,還在探索。所付出的代價可要比學校多N倍。
學校的時候就進行多樣職業的探索,所花費的機會成本是最小的,最壞最壞的結果就是白乾嘛,只有提前出去職場,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技能可以交換,能換回多少價值,找到差距,回來趕緊補補吧~
所以不要再以為讀大學沒有用,是因為你沒用好這個機會;也不要糾結大學要怎麼讀才有用,這麼多事等著你做,快去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