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中國先生的一封信

  寫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那麼,李開復先生在給中國先生的信裡是怎麼寫的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範文,供您參考!
 

  有一位中國留先生看完了我《寫給中國大先生的第三封信》後,感觸很深,他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很小的時分,我的目標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麼,我當時沒有想;讀小學的時分,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初中的時分,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分,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麼,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分,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要出國,出國做什麼,我也沒有想過;如今留學拿到了學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該做些什麼呢?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謝謝你的第三封信,它喚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進取心,它改變了我25年來被動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我要積極自動地為本人而生活!”

  當我為這位中國 留學生終於理解他“有選擇的權利”感到歡欣鼓舞的時分,我不由想到,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仍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著。在“開復先生網”我每天都看到:“只要你能告訴我,我該怎樣做”的被動思想。

  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先生們事事要遵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遇到成績也可以直接從父母和老師那裡獲得協助,這很容易養成被動的習氣。因此,許多中國年輕人不擅長自動規劃本人的成長路線,不知道如何積極地尋覓資源,使本人的學業和人生邁上更高的階梯。

  另一方面,中國的父母和老師習氣於運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協助孩子design人生規劃,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本人真正的性情和興味,當這些孩子長大當前,他們多半會發現,本人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裡了。

  此外,中國的傳統文明強調群體認識,大力推崇“從上”“從眾”等行為方式,這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致於許多年輕人覺得,“自主”這兩個字是那麼陌生和悠遠。

  所以,消極到積極之路是充滿荊棘的。雖然在我的前四封信裡都提到積極自動的重要性,我決定特別寫一封有關積極自動的信。

  為了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為了在資訊時代發揮本人的最大潛能,每一個有進取心的中國青年都應該努力迫使本人從被動轉向自動,大家必須成為本人將來的主人,必須積極地管理本人的學業和將來的事業——沒有人比你本人更在乎你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人比你本人更適於管理你的人生和事業,只要積極自動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讓本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永遠快樂!

  什麼是積極自動?

  積極自動***Pro-active***這個詞最早是由著名心思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推介給大眾的。弗蘭克本人就是一個積極自動、永不向困難低頭的典型。

  弗蘭克本來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思學派影響頗深的決定論心思學家,但是,他在納粹集中營裡經歷了一段悽慘的歲月後,開創出了獨具一格的心思學流派。

  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裡遭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之中,忽然認識到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也許,正是集中營裡的惡劣環境讓他猛然警醒:“在任何極端的環境裡,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在,那就是選擇本人的態度的自在。”

  弗蘭克的意思是說,在一個人極端苦楚無助的時分,他仍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態度。在最為艱苦的歲月裡,弗蘭克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反而在腦海中想象,本人獲釋當前該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這一段苦楚的經歷引見給本人的先生。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想方式,他在獄中不斷磨鍊本人的意志,直到本人的心靈超越了牢籠的禁錮,在自在的天地裡任意馳騁。

  弗蘭克在獄中發現的思想準繩,正是我們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所必須具有的人生態度——積極自動。

  消極被動的人和積極自動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

  消極被動***Reactive***的人總是認為本人受環境和別人的左右,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本人就只要消極地生活下去。碰到成績的時分,消極被動的人總會找人幫著決定,環境不好的時分,他們就會怨天尤人。他們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本人無法主導或推進事情的進展。

  積極自動***Pro-active***的人認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本人總有選擇的權利。所以,他們對本人總是有一份責任感,由於命運操縱在本人的手裡,而本人並不是環境或別人的附庸。對一件事情,他們總是認為,本人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發展。

  為什麼要積極自動?

  30年前,在工業社會裡,每位員工是企業機器裡的一個齒輪。因此這些公司最喜歡的人才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能夠埋頭苦幹的人。

  斗轉星移,今天人們對人才的定義曾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在古代化的企業中,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機械式的反覆勞動,而是需求獨立考慮、自主決策的複雜過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曾指出:“將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活情況的嚴重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本人。”所以,今天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對人才的期望是:積極自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古代化的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本人的自動認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自動為本人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該當培養推銷本人的能力,在領導或同事面前要擅長表現本人的優點,

  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一代,你應該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自動去了解本人要做什麼,並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被動消極的人?對待本人的學業和研討專案,你需求以一個母親對孩子那樣的責任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只需有了積極自動的態度,沒有什麼目標是不能達到的。

  其實,許多年輕人並不是沒有積極自動的態度作出本人的決定,而是不習氣在嚴重成績上作出本人的決定。如果我問一位中國的大先生:“你最常作的決定是什麼?”他的回答很可能是決定買什麼樣的電腦,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等等。這些事情固然需求作出決定,但是,許多更重要的決定更需求由你本人作出。例如,讀什麼專業、讀什麼學校、考研還是出國等決定,大家可能習氣於遵從父母的安排,或參考大多數同窗的選擇——殊不知,在這些最重要的成績上,只要你本人的決定才能協助你邁向真正的成功。本人作有關緊要的決定,但是對終身有嚴重影響的決定卻聽別人的,這是多麼不合邏輯呀!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臺梭利小學”。在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本人的事,本人擔任,本人處理”。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氣,因此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所以,每一個年輕人都要擁有一個積極、自動的心,你必須擅長規劃和管理本人的事業,為本人的人生作出最為重要的抉擇。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本人的事業,沒有什麼東西像積極自動的態度一樣更能表現你本人的獨立人格。

  正如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草葉集》裡所寫的那樣:“我不能,別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過那條路;你必須本人去走。”

  積極自動的七個步驟

  要達到積極自動的境界,我建議大家按照七個步驟,按部就班地調整本人的心態,培養本人的習氣,學習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方法,並在積極展現自我的過程中播種成功和快樂。

  步驟一:擁有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人生

  心思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妨礙,而是取決於他對環境如何反應。埋怨不會改變理想,但是積極的心態和舉動可能改變一切。

  根據心思學家的統計,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5萬個想法。如果你擁有積極的態度,那麼你就能樂觀地、富有創造力地把這5萬個想法轉換成正面的能源和動力;如果你的態度是消極的,你就會顯得悲觀、脆弱、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把這5萬個想法變成負面的妨礙和阻力。

  消極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制本人,喜歡一切聽別人安排,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控制本人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積極的人總是運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控制本人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暗影裡。

  積極的態度肯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但並不能保證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堅持消極的態度卻必敗無疑。我從來沒見過哪個持有消極態度的人能夠取得可持續的、真正的成功。

  當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由本人來選擇,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本人來主導。所以,在選擇積極態度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襟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步驟二:遠離被動的習氣,從大事做起

  消極被動的習氣是積極自動的最大妨礙,如果你從小就在消極、被動的環境下長大,你就更應該努力剔除本身所擁有的那些消極要素。

  例如,消極被動的人總是迷信宿命論,把不如意的事情紛紛歸罪於基因遺傳、星座、血型等要素,並由此變得自怨自艾,總是怪罪別人的不是,指摘環境的惡劣——如果這樣的想法成為習氣,他就會墮入消極被動的惡性迴圈,難以自拔。

  年輕人該如何遠離消極被動?我想向大家提出五個建議:

  一、不要盲目聽信人言,應冷靜辨析,積極求證。

  如今,網上經常流傳著各種謠言。如果盲目輕信這些謠言,你就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窗發信來說:“本人想讀一個民辦學校的課程,由於它可以發‘英國劍橋大學的學位’。”冷靜辨析應該會告訴你:在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裡總會暗藏著什麼圈套。然後只需到搜尋引擎積極求證,馬上就可辨其真偽。

  此外,有許多同窗不懂得自動搜尋和驗證資訊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窗請我幫他找某某大學的資訊,甚至,還有的同窗向我訊問某個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踐上,這些資訊在網上只需簡單搜尋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當我每次查出答案後,總是告誡這些同窗說: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就本人到網上去找,不要急著去問別人;如果你聽到了什麼,不要盲目信從,該當本人自動去網上求證。”

  二、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自動對事情施加影響。

  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應該是因你的決定而發展、變化的,而不應該是由於你無所作為才變成理想的。

  有位同窗告訴我說:“我請求了兩個工作,其中,我比較喜歡那份競爭激烈的工作,但同窗們也都在爭取那份工作。我如今只好選擇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請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驚訝地問他:“既然你很喜歡第一份工作,為什麼你這麼被動,只知道等待而不去自動爭取呢?”

  不要忘了,被動就是棄權,不作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三、不要習氣性地贊同或跟隨別人,該當學會“有主意”。

  年輕人必須知道本人喜歡什麼、需求什麼,而不該當隨波逐流。

  許多同窗有很強的“從眾”心態,本人有想法不表達,工夫久了甚至都不清楚本人的想法是什麼了。他們每次都會習氣性地先問別人:“你怎樣想?”而從不會問問本人:“我怎樣看?”

  要改掉這個習氣,你就需求下定決心,每一件大事都要表達出本人的意見,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本人決定在餐館點什麼菜,本人決定本人的穿著打扮,週末時本人決定要去哪裡玩,等等。你應該學會對本人的生活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別人怎樣我就怎樣”。當本人感覺“無所謂”,想依從別人的意見時,記得提示本人,一定要把本人的選擇展現出來。

  不要被別人影響,也不要覺得本人一定要“從眾”。千萬不要由於別人的決定而影響你本人意見的表達。有沒有什麼人總是喜歡告訴你該做什麼?如果有,下定決心,要求他們不要再這麼做。如果他們不聽,那就不要和他們在一同。

  也就是說,大家要設法讓本人潛認識裡的“我感覺,我想要”表現出來,不要被動,不要從眾,避免盲目遵從父母、老師、名人……答應本人,當你認為必須說“No”的時分,千萬不要說“Yes”。從大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遵從本人的志願,日子久了,你就會養成積極自動的習氣。

  四、不要說“我辦不到”,該當積極去嘗試。

  遇到困難時,不要找藉口,應該多想一想,有沒有別的處理方案?能不能將成績分解開來,一步一步地加以處理?或者,能否需求先進步本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後再回頭來處理這個難題?不要由於逃避而說本人沒有選擇或沒有工夫——沒有人缺少工夫,只不過,每個人分配工夫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運用言語下認識地訓練本人。

  我們的言語會下認識地引導我們的思想,也會逼真地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

  習氣於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顯露推脫責任的個性。

  例如,他們在生氣時會抱怨說:“他使我怒不可遏!”——他們想說的其實是:責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緒。

  他們總是抱怨:“我沒工夫。”——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

  他們還喜歡說:“我不得不如此。”——這其實意味著:迫於環境或別人的壓力,我只好選擇服從。

  他們在自我表白的時分說:“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其實是在宣稱:我曾經無法改進或進步本人了。

  相反,積極自動的人總是在言語中賦予本人決定的權利,他們喜歡說的話包括:“試試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許我可以換個思緒。”“我可以控制本人的情緒。”“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達方式。”“我的感覺是……”“我選擇……”“我要……”“我情願……”“我打算……”“我決定……”等等。

  所以,我們要多學習積極自動者的講話方式,在說話時多用“我……”的句式,多給本人決定的權利,少推脫責任,少埋怨。

  步驟三:對本人擔任,把握本人的命運

  有位先生問我:“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這個成績在“開復先生網”上惹起了一場大討論。有些同窗認為世界公平,一個人只需有志氣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妨礙;也有些同窗認為世界極端不公平,由於無論是財富、天賦還是運氣,老天爺好像總是青睞別人。

  對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運***宿命論***和一切都靠本人***人定勝天***都是不合適的。

  每一個人都有選擇,都無機會,但是,後天和環境要素形成每個人的機會多少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由於世界不公平而放棄了本人的機會和選擇,那就是你本人的責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麼是本人不能改變而必須接受的,什麼是本人可以選擇的,什麼是本人必須英勇應戰的。當你碰到不可改變的事情時,要英勇地接受它,不要把工夫浪費在悔恨、羨慕和嫉妒上。你應該做的事是積極自動地抓住命運中你可以選擇、可以改變、可以最大化你的影響力的部分。

  “積極自動”的含義不只限於自動決定並推進事情的進展,還意味著人必須為本人擔任。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積極自動的人不會把本人的行為歸咎於環境或別人。他們在待人接物時,總會根據本身的準繩或價值觀,作無認識的、擔任任的抉擇,而非屈從於外界環境的壓力。

  對本人擔任的人會英勇地面對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比方說,有些同窗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時,本人就不學英語;或者,有些同窗覺得本人需求參加社團鍛鍊溝通能力,但由於害羞就不積極報名。對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處理也是一種處理,不作決定也是一個決定,消極的處理和決定將使你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你終有一天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同窗問我:“不確定時,該如何擔任?”其實,就算你不確定本人想要什麼,你至少應該知道本人不要什麼;就算你不能積極爭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應積極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個積極自動、對本人擔任的人,我建議你立即舉動起來,按照以下幾點嚴厲要求本人:

  * 以一整地利間,傾聽本人以及周圍人們的言語,留意能否有“但願”“我辦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現。

  * 根據過去的經驗,想象一下,本人近期內能否會遭遇一些令人畏縮逃避的情況?這種情況處在你本人的影響範圍之內嗎?你應該如何本著積極自動的準繩加以應對?請在腦海中逐一模仿。

  * 從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令你備感波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屬於哪一類,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還是可以間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然後在本人的影響範圍內尋覓處理方案並付諸舉動。

  * 鍛鍊本人積極自動的認識。在30天內,專注於本人影響範圍內的事物,對本人許下承諾,並予以兌現;做一支照亮別人的蠟燭,而非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不要只顧批評;處理成績,不要製造成績;不必怪罪別人或為本人諱疾忌醫,不怨天,不尤人;別活在父母、同事或社會的蔭庇之下,善用天賦的獨立意志,為本人的行為與幸福擔任。試行積極自動的30天訓練法,觀察一下,本人的影響範圍在訓練之後能否有所變化?

  步驟四:積極嘗試,邂逅機遇

  在和先生的交流中,我發現,一些先生由於遭到一些波折就喪失了奮鬥的勇氣。例如,有的先生由於應試教育在大學中延續而後悔念大學,有些先生由於專業不合適就虛度光陰,還有的先生由於在研討生期間遇到種種學術上難題而感到氣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波折,它們都需求你具有積極自動的態度。生命中隨處是機遇,許多機遇就藏在一個又一個波折之中,如果你在波折面前氣餒,你很可能會與本人的機遇擦肩而過。

  積極嘗試是學習最好的方法。在一個先進的公司,你不需求擔心失敗。在一項美國公司的執行長的調查中發現,他們最欣賞的就是那些自動要求做某項新工作的員工。無論能否能做好,至少這些員工比那些只會被動接受工作的員工要令人欣賞,由於他們有勇氣、積極上進,而且會從中學習。

  對於那些正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應該積極地嘗試不同的事情。在美國,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沒有試過,怎樣知道本人不喜歡呢?”所以,我建議大家充分利用本人的工夫,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門徑。只要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機遇。

  我的積極自動的習氣是5歲開始的。記得5歲的時分,我覺得幼兒園的課程太簡單了,於是就自動跟父母說:“我想跳級讀小學。”父母建議我還是按部就班地讀書,等到有足夠的能力時再去讀小學。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大膽地提出:“讓我嘗試一下好嗎?如果我的能力不夠,我就沒法經過小學的退學考試;可如果我經過了考試,就表明我有這樣的能力,那你們就應該讓我去讀小學。”父母很直爽地答應了上去。於是我努力讀書,最後以高分考進了私立小學。事過30多年,當時母親帶我去看“放榜”時,看到“李開復”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興奮,今天想來仍然歷歷在目。這件事讓我懂得,只需大膽嘗試,積極進取,就無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這也為我日後的自信和積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我的年輕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哲學是:每一扇機遇之門,都有一個守門人。播種機遇的臨門一腳,在於自動固執地去找這個守門人。當他1999年從中國科學大學本科畢業時,收到了很多美國一流大學的錄取告訴,但是一概沒有獎學金。於是,他開始給這些大學的教授們寫信,希望他們能接受他作為研討助理從而資助。一個月中,他寫了兩百封信,雖然有很多教授感興味,卻都由於他研討經驗不足而拒絕了。他還嘗試寫信給中國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引薦,也沒有結果。一天夜裡,面對電腦裡一封封婉拒的郵件,他一個人在黑暗的實驗室裡失聲痛哭。然而第二天醒來,他決定繼續去敲擊這扇機遇之門。幾天之後,他收到伊利諾大學一位教授的回信,悵然答應資助。那位教授說,當他到系裡討取郭去疾的材料時,發現系裡正在預備給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後說:“我的‘叩門之旅’在繼續著,絕大多時分,都無功而返。然而,杳無音信卻不代表白費無功,由於一次一次,機會之門這樣被我敲開。一步一步,我得到了微軟總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學讀MBA、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機會。”

  美國人很喜歡嘗試不同的工作,他們終身中平均要換四次工作。在長期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下,更多的中國人不情願換工作,而更傾向於終生做一件事。其實,換工作崗位的意義在於,你一開始作的決定並不一定是你的終生決定,你仍然無機會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只要這樣才能真正找到本人的興味所在,才能最大限制地發揮本人的潛力。

  所以,不要由於暫時不瞭解本人的長處而猶疑不決。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嘗試,由於機遇往往不可複製。要隨時作好預備,以免機遇到來時錯失良機,同時也應學會從每一個得到的機遇中汲取教訓。此外,只要敢於應戰自我,你才能充分地開發本身的潛力。

  步驟五:充分預備、把握機遇

  不要坐等機遇上門,由於那是消極的做法。屠格涅夫說:“等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什麼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種是一邊等,一邊把事情向前推進。”也就是說,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力。

  如果被苦難或波折阻撓,我們應該學習把波折轉換成動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求立即舉動的時分優柔寡斷。人生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度過。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本人,對本人的生命擔任。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作好充分的預備,掌握足夠的資訊,以便在必要時作出最好的抉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經過本人的努力***和同窗洪小文的協助***,把語音辨認零碎的辨認率從以前的40%進步到了80%,學術界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時,有些老師認為,只需把已有的結果加工好,寫好論文,幾個月之內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給我提供的只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個答案,由於80%的辨認率絕不是最後的最佳結果。而且,我曾經公開發表了我的研討成果,每一個研討機構都會學習、運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時放鬆上去,不再作實驗,埋頭寫論文以求儘快畢業的話,別的學校或公司很快就會超過我。

  所以,我愈加抓緊工夫研討攻關,甚至為此推延了我的論文答辯工夫。那時分,我每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它們讓我的語音辨認零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辨認率從80%進步到了96%。在我畢業之後,這個零碎多年蟬聯全美語音辨認零碎評比的冠軍。如果我當時在80%的程度上止步不前,馬馬虎虎就畢業的話,後來商業週刊頒發的“1988年最重要科學創新獎”就肯定會讓別人搶走了。

  所以,當你知道機遇來臨的時分,要積極把握;當你尚未看到機遇的時分,要時辰預備。

  步驟六:積極爭取,創造機遇

  當機遇尚未出現時,除了時辰預備之外,我們也應該自動為本人創造機遇。

  記得當我在蘋果工作時,有一段工夫公司運營情況不佳,大家士氣低落。這時,我看到了一個機遇:公司有許多很好的多媒體技術,但是由於沒有使用者介面design領域的專家介入,這些技術無法構成簡便、易用的軟體產品。

  於是,我寫了一份題為《如何經過互動式多媒體再現蘋果昔日輝煌》的報告。這份報告被送到多位副總裁手裡,最後,他們決定採納我的意見,發展簡便、易用的多媒體軟體,並且請我出任互動多媒體部門的總監。

  多年當前,一位當年的下屬見到我,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時,看到你提交的報告,我們感到非常驚訝。以前,我們不斷把你當作語音技術方面的專家,沒想到你對公司戰略的把握也這麼內行。如果不是這份報告,公司很可能會錯過在多媒體發展的機會,你不會有升任總監和副總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裡,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歸功於你和你那份價值連城的報告。”

  在微軟公司,大家都很注重向比爾·蓋茨每年四次的彙報工作成果的機會。在報告的幾個月前,全球各研討院就開始延遲排隊,報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軟中國研討院剛成立的那一年,當幾個研討專案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分,我就冒險爭取了六個月後向比爾彙報兩個研討成果的機會。由於那時我知道很多人對中國研討院還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爾面前成功地演示我們的研討成果,就會對研討院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協助。

  當時,我知道有四個研討專案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個月後得到好的結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確定後再去請求。於是,我用兩個措辭含糊的報告標題預訂了地位。六個月後,果然有兩個專案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於是,我們修正了報告標題,十多個人飛到美國為比爾作了現場演示。那次彙報非常成功,得到了比爾高度評價。

  報告的第二天,比爾對一切的公司領導說了他那句著名的話:“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討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討方面的專家。”

  顯然,如果我總是消極地等待,那麼,我們恐怕就要錯過向比爾彙報研討成果的機會了。

  對大先生來說,大家應該積極地計劃大學的四年,積極地爭取和創造機遇。你的畢業計劃將成為你學業的起點和事業的起點,你的志向和興味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興味,應該馬上作一個發掘志向和興味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本人最欠缺什麼,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看看哪裡需求改進;如果你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本人在請求出國前有實踐的研討經驗和論文;如果你畢業後想到某個公司工作,那你應該找找該公司的聘請廣告,和你的履歷對比,看本人還欠缺什麼經驗……只需做到了這些,你就不難發現,本人每天都會比前一天離成功更近一些。

  步驟七:積極地推銷本人

  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時代裡,那些能夠積極推銷自我的人更容易鋒芒畢露。

  很多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國人對美國同事的印象總是這樣的:“他們怎樣這麼能說?他們充分地表達了本人的工作成績,而中國同事在很多時分做得很好,卻沒有展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公司裡,經常得到晉升機會的人,大多是能夠積極推銷和表達本人的、有進取心的人。當他們還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時,只需和公司利益或者團隊利益相關的事情,他們就會不遺餘力地發表本人的見解、貢獻本人的主張,協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計劃;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他們總能協助其別人儘快完成工作;他們常常鼓勵本人和同伴,進步整個隊伍的士氣;這些人總是以事為本、以事為先——他們都是最積極自動的人。

  要想把握住轉眼即逝的機會,就必須學會壓服別人,向別人推銷本人、展現本人的觀點。普通說來,一個好的自我推銷策略可以讓本人的人生和事業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銷者會自動尋覓每一個機會,讓老闆或老師知道本人的業績、能力和功勞。當然,在展現本人時,不要貶低別人,更不可以遺忘團隊精神。

  當我被微軟總部調回美國,在美國啟動總部把工作外包給中國合作伙伴的工作時,我不斷在考慮如何把這項極為重要但又缺乏資源的專案做好。

  這時,我很不測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這封信來自一位在微軟技術支援中心工作的經理。她在信中說:“雖然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是我曾在多個部門工作,而且學習很快。我情願用我本人的工夫幫你把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求酬勞,我也不是請求工作,我只是希望為中國做點事情。你選擇我沒有風險,由於我至少可以把每個細節都幫你想清楚,這樣可以節約你的工夫。”

  如果不是這封信和後來的交談,我怎樣也不會想到,把這個工作交給一位專業而又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來做。理想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她沒有孤負我的期望,把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由於她起頭的工作,微軟後來三年中提供給中國的外包業務量添加了三倍。幾個月後,當我們終於成立了一個部門來擔任這件事情時,她毫無怨言地把一切的工作交給了這個新部門。

  後來,微軟亞洲研討院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沈向洋院長要我引薦人選,我想到了這位多才多藝的志願者。她就是今天微軟亞洲研討院高校合作部總監宋羅蘭。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要求我們展現本人,這是不是要我從一個內向的人徹底轉變為內向的人?”其實,一個內向的人很難徹底地改變本人的性情。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在本身性情允許的範圍內往“內向”靠攏,儘量尋覓一些“比較內向但又不給本人帶來太大壓力”的機會。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本人獨一的司機,千萬不要讓別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車。你要穩穩地坐在司機的地位上,決定本人何時要停、要倒車、要轉彎、要加速、要剎車等等。人生的旅途非常短暫,你應該珍惜本人所擁有的選擇和決策的權利,雖然可以參考別人的意見,但千萬不要隨波逐流。

  只要積極自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博得成功,只要擅長展現本人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最後,我將蘋果公司總裁的一段話贈給中國的先生:

  你們的工夫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工夫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是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讓任何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

  你的內心與直覺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