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寫給家長的一封信

  李開復極為關注中國教育發展,其親自撰寫的第一本中文圖書《做最好的自己》已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李開復給家長的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中國的家長:

  最重要的不是你認可多少我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話。如果這封信能夠促使一些家長問問你們的孩子心裡的話,彼此溝通理解,甚至成為“朋友”,那麼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達到了。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不許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面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所以,我覺得要提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臺,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父母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成功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應試的學習環境裡,我們很難對課業成績不在乎。但是,孩子在這環境裡的壓力很大,我們要儘量體諒他們。不要對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或者有沒有天賦。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和對不起父母的罪惡感。不要把成績看太重,只要盡了力就好。不必要求老是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紮好基礎和真的理解為什麼遠遠比成績重要。

  儘量讓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現在好一點,讓他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標,孩子可能會根本放棄了。

  儘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成對孩子的建議。當然這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不去履行適當的約束權,而是儘量正確的引導。

  儘量不要把孩子和別人比。這樣會培養孩子的競爭心理,有礙於以後步入社會需要的團隊合作。

  學習時不要只重視書本里的死知識。在我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我曾解釋四個學習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境界二: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境界四:融會貫通: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作為父母,希望你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境界,從死背昇華到融會貫通。

  鼓勵孩子去圖書館和網路學習和獲取知識。網路雖龐大精深,有最好的學習英語的互動工具,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所有課程,有“開復學生網”的學生互助社群,但是也有很多負面的誘惑,所以最好家長幫助誘導孩子在網路上的學習。

  鼓勵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不只是為了分數。如有一次我女兒考試時,有一題她認為對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錯。我要她去問老師,但是他說老師不會給她加分。我就用這個機會解釋給她聽去問老師的目的是學習,不是加分。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而不是隻要考試成績好就可以了,要鼓勵他馬上用到學過的知識,讓他知道學這些知識對他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為了考高分才學。你應該記得,死背歷史年代、數學公式,是多麼地枯燥呀!如果沒有使用,那些我們當年死背的東西早就還給老師了。我建議你再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些“實踐”的學習。

  要啟發孩子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我會和老師配合幫助孩子自己立定學習的目標,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我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多指導,少批評。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成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積極誇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兒發言的例子。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

  培養快樂感性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給”。成績不是最好,卻超過成績更好的學生而進入哈佛的湯玫捷說:“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幫助你的孩子發覺他的獨特的優點吧!

  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根據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追逐興趣併發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會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她的興趣上。對孩子沒有興趣的課,我們只要求盡力地準備,盡力地學習,對成績只要求普通就可以。很多家長讓孩子去學鋼琴,練跳舞。我認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全面發展孩子,但要適量。有些學習是很苦的,所以我都會用“讓孩子有選擇”的方和孩子約法三章。當我的兩個孩子都對音樂表示興趣時,我們對他們說:盡力學三個月,三個月後,如果盡了力,他們可以決定要不要再學。結果,他們對音樂都沒有興趣,但是一個畫畫有興趣,一個對戲劇有興趣。於是,我讓他們朝他們的興趣發展。

  多讓孩子有與人相處的機會。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從小就不會與人相處的小孩,長大很難成功也很難快樂。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除了喜與樂,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應。讓孩子有機會散發他們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紅皁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處罰就來了!”孩子表面會變聽話,內心其實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哭了,會失去父母的愛、會被處罰。成長的經驗一再以壓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現時,你可能可以教出一個聽話的孩子,卻很遺憾的,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間的一切吧——正面的、負面的;生、死;哭或笑。因為,這些體會對我們的生命都一樣是有於優勢地位的孩子,也不會從這種片面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獎,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並因此忽視了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方面的鍛鍊。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問我的孩子:“你最喜歡你父親的什麼地方?”她們會說:“風趣甚至瘋狂、沒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讓我許多話都願意和他說。”

  在你心裡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長不大,但很多孩子在15歲或更早的時候就願意把自己當作大人來考慮,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和孩子討論問題,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長”作風。比如理想、學習動力、玩耍、事業心、為人處事、愛情、處理家庭問題。

  在這方面,我有四個建議:

  ***1***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說八道。不要擺起架子,做個“高高在上”的長輩。

  ***2***對孩子說心裡話,不要把話悶在肚子裡,也希望他也這麼做。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3***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多重要,告訴他你多麼愛他,慷慨地把你的時間分享給他,但是對物質上不要“有求必應”。

  ***4***花些時間理解那些流行的東西。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我都會花一些時間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你更多的話題,另一方面告訴孩子你“在乎”。而且還可以讓你覺得年輕些!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而不是要求他學習你的語言。

  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談心。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然後回家了就督促做作業。當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發火,先聽聽孩子的理由。

  中國青年的父母:我們的責任重大。中國的青年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我們的一切。讓我們各自成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李開復人物簡介

  1.學習經歷

  1966年,李開復在臺灣就讀小學,1972年,李開復跟隨哥哥至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就讀初中、高中,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當年被《商業週刊》授予“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2.任職經歷

  1988年到1990年,李開復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畢業後,在該校擔任assistant professor ***即助理教授,李開復在中文自傳中則將其翻譯為副教授,引起巨大爭議。實際上assistant professor 是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才是副教授***兩年。

  1990年到1996年,李開復在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歷任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等職位。

  1996年到1998年,李開復在美國矽谷圖形公司SGI電腦公司擔任網際網路部門副總裁兼總經理、Cosmo軟體公司總裁,負責多平臺、網際網路三維圖形和多媒體軟體的研發工作。

  1998年7月,李開復加入微軟並在中國建立並領導微軟中國研究院***現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在極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國際一流的計算機研究院,該實驗室曾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為“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李開復曾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介面更加簡便和自然。該部門負責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語音、自然語言、全新的搜尋和線上服務等技術。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的使命就是要讓所有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微軟的客戶。

  在李開復的帶領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以新一代的多媒體、新一代使用者介面和新一代資訊處理技術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後來李開復被微軟調回美國,於2000年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2002年李開復獲選為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會士***Fellow***。

  2004年7月,李開復創立“我學網”,致力於幫助青年學生成長。

  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佈將在中國設立產品研發中心,李開復將負責其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並擔任谷歌***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當天,微軟向美國華盛頓州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Google和前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違反了競業禁止協議。2005年9月13日,美國金縣高等法院就李開復違反競業禁止協議案做出裁決:李開復可以立即為Google工作,但工作範圍將受到限制。這一限制在2006年1月的庭審之前一直有效。2005年12月22日,微軟公司終止了對Google以及李開復的訴訟。微軟公司、李開復以及Google公司就他們之間的訴訟,已經達成非公開協議來解決各項問題,各方對此協議都表示滿意。

  2009年9月4日,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正式離職。

  2009年9月7日,李開復宣佈創立“創新工場”。

  李開復在此前首先獲得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Peter Liu***的支援,然後李開復在一個星期之內,拜訪了12位投資者,其中包括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和Youtube創始人陳士俊。除了陳士俊進行了個人投資外,前三者均代表公司以機構投資者身份介入,一共募集了9個投資股東的投資,就此開創一個天使投資+創新產品和團隊的平臺,名為“創新工場”,開闢中國風險投資和創業的一個新模式。主要的領域是涉及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雲端計算。

  2010年2月,創新工場幫助第一位大學生成功創業。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於1990年,那時他受聯合國邀請到中國演講兩週。為了幫助中國大學生,李開復創辦了開復學生網,後來為減輕網站的個人色彩,將其更名為我學網。

  從2000年起,李開復陸續發表了七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分別為:《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從誠信談起》、《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選擇的權利》、《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給中國學生的第七封信——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其中分別談到了做人要有誠信、如何從優秀到卓越、選擇的智慧、新世紀的人才觀等。

  2016年3月9日至15日,李開復作為嘉賓為觀眾深度解讀和分析人機世紀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