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農業
教案主要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 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 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 “程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農業,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
教學內容
本教學設計的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數學教科書•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第一課時——季風水田農業。
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區位因素影響最大的國民經濟生產部門,本節第一課時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代表,主要體現了自然因素的影響,讓身處農村的學生了解農業十分有必要,體現了地理新課程的時代性、生活性。
本節內容是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延伸和具體運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說明典型農業地域型別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在本章中起著延伸、承接的作用,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還能夠掌握分析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一般方法,並可能運用該方法自主學習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本節內容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條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圖***分佈圖、氣候圖、地形圖、人口分佈圖***力圖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密切關係,其他因素則以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方面則以文字描述為主,兼兩幅景觀圖和“閱讀”部分。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圖和景觀圖片,可見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視覺資訊去推導、掌握本節主要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認知起點:學生為高一學生,有一定地理基礎知識,但較為零散不能形成系統。
學習興趣:本校學生大部分生活在農村,農業是他們所熟悉的,多聯絡生活很容易調動其學習興趣。
學習障礙:高一學生知識面較窄;讀圖分析和提取資訊的能力低;語言表達能力不強。
學習難度:對專業性術語如:商品率、機械化水平、小農經營等日常生活接觸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設計思想
由於本校是農村學校,學生又大部分來自農村,因此學習本章內容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基礎好,課堂設計可以較好地切合新課程改革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的理念;再結合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多種媒體的資訊傳授,使學生能夠改變傳統接受知識的方式,利於掌握和記憶知識。通過課前佈置學生調查探究、課堂讓學生談論所看到、聽到和了解的水稻種植業生產情況,總結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運用讀圖分析法對季風水田農業形成條件的推導提高他們的讀圖能力和綜合分析某地理現象形成的多種因素,這對學生將是終身有益;此外通過分析圖3.11“我國水稻種植景觀” 以求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主要農業區位因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喜歡地理,特別是身邊的地理,讓地理形成在他們的身體裡。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舉例說明主要的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結合當地、當時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2、綜合評價區位因素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影響,認識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性。
3、分析當地水稻生產狀況,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生產特點和分佈及區位因素之間的關係。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小組課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動,並在課堂分析、表達、總結和歸納,學會地理野外調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過對教材4張地圖的分析,培養地圖分析、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以及分析區域產業區位條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尊重自然規律的觀念
2、理解科技對生產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變農業區位因素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教學準備:
1、把全班學生分為6組,進行探究式預習:
A組:回家觀察、調查、瞭解水稻的生產過程,感受到什麼?
B組:調查村裡每戶平均水稻種植面積,為什麼?
C組:瞭解家裡水稻產量及消費、銷售情況,為什麼?
D組:當地農村水稻種植過程中機械運用程度、科技含量調查,為什麼?
E組:水田生產的灌溉情況,為什麼?
F組:家庭種植作物比例構成,為什麼?
2、把相關內容設計、製作成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件展示習題,複習第一節農業區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說:“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
2.我們泉州的“安溪鐵觀音”、武夷山的大紅袍馳名中外,有些國外茶道愛好者曾經把茶種帶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氣候都較寒冷,為何這兩個地區的農業型別不同?***地形***
4.泉州市區周圍形成大規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農業生產基地。***市場***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熱、水分、土壤***
6.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計劃地建立了一批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課
1、今天我們要進入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2、看圖“三種糧食作物”,分辨三大糧食作物的外觀特徵。
3、提問:惠安的主要糧食作物是什麼?引入季風水田農業
三、季風水田種植業的特點
1、看課件或是P47“季風水田農業分佈圖”,說出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
[學情預設]學生在這裡是無法理解季風水田的分佈的,僅僅帶有初步感性認識,可在課堂最後讓學生總結季風水田農業分佈在亞洲時得到解決。
[設計意圖]儘管學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佈,但帶著初步的印象有助於課堂的進行;另外在課堂的最後總結時又可以前後呼應,難題不攻自破。
2、承轉:季風水田農業在我國大致分佈在南方地區,我們惠安也有水稻的種植,下面請課外合作探究小組分別報告你們的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觀察生活的習慣,在課堂上結合知識加以引導,今後學生能夠養成帶地理學科的眼光分析問題。
***1***①A組學生代表發言,描述觀察、調查、瞭解水稻的生產過程
②提問:那你們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麼?
[學情預設]A組學生興趣濃厚地描述他們所見所聞,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產的複雜***需要大量勞動力***、需水量大、對光熱要求高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感受,讓其自己推匯出水稻生產“精耕細作、需要大量勞動力、對光熱水的要求高”。
***2***①B組學生代表發言彙報調查村裡每戶平均水稻種植面積的情況
②提問:那你們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
[學情預設]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當地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少
[設計意圖]讓學生推出“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小農經營”的結論
***3***①C組學生代表發言:家裡水稻產量及消費、銷售情況
②提問:那你們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
[學情預設]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水稻單產高,但自身消費多,用於銷售卻少
[設計意圖] 讓學生推出“單產高,商品率低”的結論,尋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
[知識連結]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產的產品中用於作為交換的佔多少比率,比如共生產了4噸糧食,其中3噸出售***即用於交換***,1噸自已消費,那麼商品率=3/4=75%;農業生產的產量高、自身消費少、生產效率高、交通和市場條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組學生代表發言:當地農村水稻種植過程中機械運用程度、科技含量調查情況
②提問:那你們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得出“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結論,原因“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但又發現與以前相比,電力灌溉、脫粒發展較快,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也逐漸增多,讓學生認識到“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不斷變化的”
***5***①E組學生代表發言:水田生產的灌溉情況
②提問:那你們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
[學情預設]學生髮現農村水稻生產灌溉問題嚴峻,水利設施不足。
[設計意圖]學生思考:為什麼水稻生產容易遇到灌溉問題***1、水稻需水量大;2、季風氣候區水旱災害頻繁***;從而得出季風水田農業另一特點—水利工程量大,但小農無力建設需要國家的幫助。
***6***①F組學生代表發言:家庭種植作物比例構成
[學情預設]學生髮現當地種植水稻、小麥、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為主
②提問:為什麼以水稻種植為主,不象北方以小麥為主?;為什麼可以兼種這麼多作物?
[設計意圖]對該組學生要求較高,學生可通過詢問農民瞭解到:因為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水稻單產高,所以選擇以水稻種植為主;南方光熱條件好,惠安地區一年可以達到兩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種許多作物。
3、每組再派一代表發言,總結各自得出的季風水田種植業的特點
4、教師總結:形成小農經營、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
四、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
1、***過渡***從剛才的分組探究活動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那麼你們能不能根據所得出的特點,在廣袤的國土中尋找適宜水稻種植業發展的地域呢?
2、各小組再派一代表發言,分別得出水稻種植區的區位要求:光熱水條件要好;勞動力豐富;最好是平原便於管理;分佈在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閱讀“閱讀”部分,瞭解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讀47頁圖3.10“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和分佈”,方法:將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分別與水稻分佈圖對照,思考,分析原因。
[學情預設]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總結出水稻適宜分佈的區位條件了,通過對圖3.10的分析,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前面所學知識,加強理解記憶;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五、課堂總結
由學生完成課堂總結:為什麼季風水田農業要分佈在亞洲?
[設計意圖]整堂課下來,學生已經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有較深的理解,課堂總結交給學生,使課堂的目的得到實現,知識點前後呼應。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第一課時 季風水田農業
一、 特點
***一***、習性特點
1、對光熱水需求量大
2、對勞動力需求量大
***二***、生產特點
1、 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
2、 小農經營
3、 單產高,商品率低,精耕細作
4、 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 水利工程量大
二、 區位因素及分佈
***一***、區位因素
1、氣候
2、地形
3、勞動力
4、市場
教學反思
本課打亂了教材順序,進行大範圍的重組,將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條件***區位因素***調到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後面,我認為一來更加符合人的邏輯思維過程,因為只有瞭解了一種產業才能理解它的分佈以及形成條件,這樣使學生有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體驗;二來本地農村中學的學生對水稻種植比較瞭解,由生產特點入手容易激發其學習興趣,容易掌握,整個課堂設計可以呈現由淺入深的流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