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後感範文精選

  《安妮日記》裡面講述的是作者安妮·弗朗克的生活和經歷。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今年暑假,我讀了安妮·弗蘭克寫得《安妮日記》,讀完之後,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面對德國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她們一家人只好躲進她父親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廕庇房屋裡,在這不見陽光的日記裡,安妮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給它取名為吉蒂,這本書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青春期少年與父母的關係,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其中,我最欣賞的人是安妮,安妮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是在密室裡面是極其枯燥和煩悶的,這裡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恐懼和飢餓不斷折磨著她們一家人。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情都直言不諱,坦率地表現在文字之中,她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扭曲的人際關係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她還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對將來能出去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她是一個有理想的小女孩。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裡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在這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她沒有享受到花季女孩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日記本陪伴著她。她向日記訴說自己的苦悶,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述和親人間的各種衝突和情感,同時,她以勇敢的態度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讓我感到由衷佩服的地方,是她敢於深刻剖析自己,在碰到家人對她有過分的批評時,她正視自己的缺點,儘量做得合大家心意,並努力想做得更好。安妮的母親不怎麼為孩子的精神方面考慮,對安妮很苛刻,使得安妮對她很反感,不過,安妮儘量地理解母親,她聽見樓梯上有了腳步聲,就盼著媽媽來向她道早安,然後安妮又會熱烈地問候媽媽,渴望看著媽媽親切地注視著她目光。如果媽媽指責她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她的心情就一落千丈,但是過一會兒,安妮心裡就原諒了媽媽,還為媽媽找理由,因為她煩心的事情太多了,安妮覺得,如果我們與人相處,彼此互相友善,都心胸開闊一些,不是隻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面,那麼關於教育、飲食等問題的衝突都可以變成一種友好的討論,簡潔的文字,卻包含了真理!

  《安妮日記》是一本值得認真讀的好書,願安妮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伴我們成長!

  ***二***

  “只要我還活著,能從滿布灰塵的舊窗簾布縫裡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樣樂觀、堅強而又令人辛酸的話語出自安妮弗蘭克的筆。《安妮日記》它不是一部虛構的小說,它是一個女孩最真實的手筆寫下的一部日記,一部感動世界的日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萌生了一種從前閱讀時從未有過的感受,這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寫的一本日記,一本普通的日記,是有怎樣的力量,感動了世界呢?我帶著好奇與期盼進入了這個故事。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她在13歲生日時,得到了一份別緻的禮物:一個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記本。她稱她為“吉蒂”,與吉蒂分享心事,當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為了躲過納粹的破害,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裡還有同樣患難的其他4個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裡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著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安妮幾十萬字的日記,就是在這間荷蘭阿姆斯特丹263號的密室中寫成的,對吉蒂這個密友,她毫無隱瞞的坦露,對飢餓的嘲弄,恐懼的傾訴,對於自己的樂觀與一閃而過的悲傷和失望,對愛的渴望,對青春期母女的衝突……對,《安妮日記》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少女的眼光,觀察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帶來的創傷。

  最終,安妮在密室裡的八個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關進集中營,安妮和姐姐瑪戈因傳染上斑疹傷寒而悲慘的死去,她沒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雖然長久的閉上了雙眼,而我們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記了,但她的樂觀、勇氣、感恩於愛,長活在億萬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的思考,感動和啟迪著我和更多人。願安妮能將這溫暖永遠留在人世。

  ***三***

  當我在新華書店尋找書來寫讀後感時,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記》所吸引。以前我不知在哪裡聽說過,《安妮日記》主要是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妮的猶太少女在二戰期間所寫的日記,但是具體的資料我並不清楚。於是藉著這次“品味書香,誦讀經典”活動的機會,我決定就透過閱讀這本書來寫讀後感。

  簡介:《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裡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內,她用她的筆記錄了她在密室裡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並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在我讀了《安妮日記》之後,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髮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對我的感觸頗深。在我查閱了資料後,我深刻的明白:在二戰中,法西斯德國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這是一場堪比南京大屠殺的惡行。

  對安妮,我是同情的。作為一位花季少女,沒有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與同學朋友嬉戲玩樂,盡情享受生活的快樂。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滿恐怖的密室之中,情緒抑鬱----“星期天的時候,我的精神狀態最不好。這時屋子裡的人們情緒都很壓抑,氣氛鬱悶得令人窒息。我們聽不見外邊的一點聲音,屋子裡這種死一般的寂靜籠罩著我,拖曳著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獄的最底層……我覺得自我像一隻被關在籠子的小鳥,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籠子的欄杆上撞擊。“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鮮空氣、有歡笑的地方去!”

  對安妮,我是敬佩的。作為一名少女,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最終完成了這本偉大的著作,迄今為止,《安妮日記》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了3000多萬冊,並且該書已被作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

  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更就應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之棟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自我的一份力。

  ***四***

  如果說戰爭是一個黑色的主題,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落下的最沉重的一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買下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每一次翻開它,看到那一行行刺痛人心的語言,我的心格外沉重,我替那些可憐的人兒深感倍憤,對無情戰爭和可惡的納粹也感到更加生氣。

  《安妮日記》裡面講述的是作者安妮·弗朗克的生活和經歷。安妮·弗朗克於一九二九年生於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當時的猶太人是受到歧視和排擠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釐,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是要遭到殘酷迫害的。就在安妮過完13歲生日不久後,他們一家就開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範·丹夫婦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安妮父親曾經辦公的大樓的一處隱蔽地方,被安妮稱為“密室”。

  自從來到這裡後,他們每天過著心驚膽戰、惶惶不安的生活,無論幹什麼,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聲音來被人發現了。窗戶拉上了窗簾,不讓一絲光線透出來或照進來。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氣,但更不能出發響聲了。本來,一個本應在家裡享受陽光、享受自然,在學校快樂學習,一個擁有藍天、自由飛翔的花樣少女,現在卻因民族被歧視而躲在看不見陽光,享受不了生活快樂的小屋中,比鳥籠中失去自由的鳥兒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擊和折磨啊!

  在這種情況下,她用她的筆記,記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筆記陪伴安妮度過了26個月艱難而悲傷的時光,同時也在這樣的暴烈情境下,去糾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鍛鍊自己的性格。雖然她很不幸,生活條件更差勇,但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喪氣,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胸有理想、頑強拼搏的性格真讓人佩服啊!我記得安妮曾說過一句話:“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將會變好的,這種苦難必定會有盡頭,和平與安寧將重新降臨世界。”

  安妮說得沒有錯,其實只有人們才會愚蠢地去鬥爭,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痛苦的。如果人們用“善”,對待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一定可以成為朋友。要戰爭的,發動戰爭的,殘害百姓的,都是惡人。我想,不只是安妮一個人對和平的呼喚,那是千千萬萬的人都盼望的,呼喚著的世界成為一家,他們那些可憐的猶太人可重在同一個藍天下成長!只是安妮沒有那麼幸運,就在戰亂和黑暗即將過去,和著光輝的來臨前,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在法西斯集中營悄然地凋謝了,一個終符無聲地劃過了那那短暫的生命。安妮,雖然你沒有看到今天世界的和平。

  但是,告訴你一個好訊息,你不是希望你的《密室》能成為作品嗎?雖然你沒有寫出,但是你的文章日記卻保留了下來,完成了你的“作家之夢”,也讓你的和平之聲漾起了激情。只要人們心中有愛,手牽手,心連心,通天塔也可以建起;

  如果我們不團結,斤斤計較,老想著自己得利,就算通天塔建了也會轟然倒塌掉。和平是人類發展的橋樑,一起加油吧!

  ***五***

  我們親愛的安妮小姐如果能夠活到戰爭結束的話,我敢打賭世界上肯定又會出現一位優秀的女性作家或是記者。可惜,上帝太過喜愛他的這位聰慧而美麗的“選民”了,在安妮15歲時就將她帶去了天堂。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一個少女的內心竟然是如此得豐富多彩。在書的前半部分中,描繪了一個真實的青春期少女和她家人的關係:她與母親關係交惡,更深愛她的父親。甚至,在書中稱呼父親為“甜心”。這完全符合同樣生為猶太人的弗洛伊德先生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而後半部分則主要是在討論宗教、藝術、哲學、人類的本性這樣深刻的主題。這使我十分震驚,這真的是出自一個少女的手筆嗎?怪不得曾經有學者質疑這部書是由成年人潤色過的。但從整部書的連貫性來看,應該是完全出自安妮本人之手無疑的。後來的筆跡鑑定專家也證明了這一點。以我的理解是,在極端惡劣的狀態下,一個人的內心會疾速成長。

  我們迷人的安妮小姐,在14歲時就開始廣泛閱讀嚴肅文學類、藝術類、哲學類、歷史類等書籍了。這點讓在下十分羞愧,想想我14歲時還沉浸在低劣的漫畫中無法自拔。而且,通過她的介紹我還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和她一起躲在密室的另外7個猶太人,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幼的,無一例外的都對閱讀很痴迷。即使是在那種惡劣的、艱苦的生存條件下,也無法改變這一點。

  猶太人經常自豪地宣稱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其他民族的人們雖然很不服氣,但也不得不佩服猶太人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有的人把這種情況歸結為猶太人智商高超,由於在下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不好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讀書地熱愛,是他們取得那些偉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的安妮小姐正是由於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才能寫出聞名世界的《安妮日記》來。

  珍愛生命,拒絕戰爭。希望安妮的悲劇不要再次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