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大師水彩畫素材
水彩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綜合材料繪畫的介入是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欣賞
1
2
3
4
5
水彩畫未來走向
每一種文化、思想,要在另一片沃土上以新的面貌發展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水彩畫方面,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歷史的久遠並不代表中國早就存在水彩畫,而是在傳統的中國畫中,早就有水墨畫這種技法。其主要方法是用水、墨、毛筆為主要工具和媒介,在宣紙上繪製圖畫。這種繪畫工具和繪畫方式與西方水彩畫極為相似,尤其是毛筆的使用和水、色的調和。英國水彩畫學者在中國展覽的序言中說道:“英國在這種繪畫技法上不像中國能以悠久的歷史自詡。”沒錯,如果將毛筆調和水、色在紙上作畫這種方式歸類為水彩畫的話,中國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們的先人、祖先早就給我國的這種繪畫技法起了名字,叫中國畫、山水畫、工筆畫,其中還有更細緻的分類。雖然這種技法可以根據一組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的人物帛畫追溯到戰國時期,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那並不是真正的水彩畫。但水彩畫能在中國如此迅速地“生根發芽”,與其在技法上和中國畫的相似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絡。
嚴格意義上的水彩畫,應是起源於西方,而後歷經了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千里迢迢傳入中國。這其間翻越無數的險峰並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如何逾越文化這條鴻溝。在這裡,宗教幫了很大的忙。過去,宗教是文化主要的傳播渠道,1579年和1581年,義大利天主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先後來到中國,他們帶來了燦爛的西方文明,還把從歐洲帶來的義大利美術印刷品進行展覽,其中就有使用不透明色或透明色的水彩畫法。即便傳教士的說辭再蠱惑人心,若沒有一個橋樑,水彩畫也無法跨越千百年隔閡各個民族的文化山谷。在這裡充當橋樑的,正是中國畫與水彩畫技法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使中國人對水彩畫產生了一種新鮮的親切感,並且水彩畫自身散發出的獨特魅力也使中國藝術文化再也無法抗拒。水彩畫在傳入中國後不久就被借鑑,隨後就在這片土地上“遍地開花”。
水彩畫藝術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興起,便展現出了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態勢,引起了各個學院、畫派的重視。其在傳入並逐漸形成獨立畫種之初的那一時期,在技法上主要以學習西方為主,無論是從題材還是從繪畫方式上,都很容易找出西方優秀繪畫技法的影子。這種學習,得到了藝術家、藝術研究者的認可。既然水彩畫是外來畫種,又是在油畫等其他外來畫種和本土畫種都已根深蒂固時才根植於中國,所以想發展和興盛並不是件容易事。水彩畫在發展成獨立畫種之前,一直處於地質畫或從屬畫的地位。那時的水彩畫不是為了如實地描繪當地風土地貌,就是為一張油畫打底稿,因此,其傳入中國後難免要面對擺脫從屬地位的問題。在這期間,中國水彩藝術家在不斷地學習和借鑑中,發現了水彩應注重水與色彩調和後的表現效果,突出畫面水彩感等關鍵要素,並在畫面中如實地反映了自己的發現,使中國水彩畫以其特有的表現力及其他畫種難以模仿的水痕色跡獨立於中國藝術之林,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但這種獨立,只是畫種與畫種之間的獨立,因為此時水彩畫擺脫了從屬畫的地位,但並沒有擺脫從屬於西方水彩畫的地位。
中國技藝高超的藝術家並不希望自己終身崇拜併為之付出的事業只是在模仿和發展西方的藝術文化,他們希望中國水彩能夠有本質上區別於西方水彩畫的突出特點,能夠發揮出中國的優勢,並把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灌注於這新興的畫種之中。當時的中國水彩藝術家提出了水彩畫“中國化”的命題。這不僅是中國水彩畫發展至今的成果,也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然走向。畫家李可染認為,繪畫就應“以最大的功力鑽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攻出來”。這裡所提到的“鑽進去”無非就是學習和借鑑,掌握基礎和技能,而“攻出來”則是需要極大勇氣的,需要拋棄傳統與基礎技能的束縛,獨自去想象、創造,去實現水彩畫的“中國化”。要學習和繼承古人以及國外的優秀技術,但也必須擁有自己的特點和方向。為了實現水彩畫“中國化”的理想,許多水彩畫家積極地發揮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創作了一批又一批無論從題材還是技法、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中國風格的作品。如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黃鐵山,其作品題材多為中國特有的風情、景色,並且在水彩畫技法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畫的筆法,使兩種方式和諧地融合於水彩畫紙上,形成了具有獨特“中國風”的水彩畫作。
目前,中國水彩畫仍處於不斷髮展、變革的階段,其發展速度之快、風格變化之猛是其他畫種難以超越的。也正是由於這飛快的變革速度,使得許多水彩畫家用畢生時間去追逐中國水彩畫的發展腳步,而如何讓水彩畫更貼近中國文化,如何將中國文化更好地灌注於水彩畫藝術當中,也是水彩畫家終身探求的話題。不管是運用中國畫技法、油畫技法與水彩畫技法結合的方法,還是研發版畫技法與水彩畫結合的方法,其道路必定會曲折而艱辛,但為了中國水彩畫的輝煌,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勇敢的水彩畫家會用一生去探尋,並且永不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