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全國各地農事活動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時節全國各地有什麼樣的農事活動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處暑全國各地農事綜合:

  立秋、處暑都在陽曆8月裡,農事活動綜合於下:

  山西:秋禾鋤草麥地耱,打切棉花去病柯;南部種麥訂計劃,晉中棉花打頂柯;晉北側重積肥事,胡麻莜麥要收羅。

  河北:立秋處暑,喜報豐收,精收細打,顆粒不丟。大茬早耕,準備秋種。晚秋作物,加強管理。地瓜追肥,黃煙培土。棉花整枝,適時打頂。

  山東:處暑風涼,收割打場。邊收邊耕,耙耱保墒。晚秋管理,措施加強。秋菜定苗,鋤草防荒。各種害蟲,綜合預防。澆水追肥,保證苗旺。

  湖北:處暑有落雨,中稻粒粒米。立秋無雨一半收,處暑有雨也難留。立秋無雨對天求,田中萬物盡歉收。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河南:立秋過後處暑連,打草漚肥好時間,拔除大草放秋壟,小麥割完地早翻。

  吉林:立秋處暑在八月,拔草放壟晒水田。

  江蘇:立秋收早稻,處暑雨似金。

  上海:立秋過後處暑來,深耕整地種秋菜。晚稻出穗勤澆水,籽粒飽滿人心快。

  浙江:立秋處暑耕作忙,多種蔬菜和雜糧。晚秋追肥勤灌溉,害蟲風害要早防。

  安徽: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棉花。

  湖南:立秋處暑天漸涼,玉米中稻都收光。

  福建:八月立秋處暑快,邊種蔬菜邊管糧,防害治蟲田管理,水稻防倒要烤田。

  雲南:立秋處暑八月天,棉花整枝煙短剪,白薯翻蔓秋蕎播,拔草捉蟲保豐產。

  處暑之農忙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我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鬥已拉開了序幕。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幹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溼度佔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裡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裡熱了笑,人在屋裡熱了跳。”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溼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

  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顯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處暑之農諺

  大暑處在中伏裡,全年溫高數該期。

  洪澇災害時出現,防洪排澇任務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蟲抓良機。

  玉米人工來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齊。

  棉花管理須狠抓,修追治蟲勤鋤地,

  頂尖分次來打掉,最遲不宜過月底。

  大搞積肥和造肥,漚制綠肥好時機。

  雨季造林繼續搞,成片零星都栽齊,

  早熟蘋果揀著摘,紅荊綿槐到收期。

  高溫預防畜中暑,查治日晒***病***和爛蹄***病***。

  水中缺氧魚泛塘,日出之前頭浮起,

  礬水潑灑鹽水噴,全塘魚患得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