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七夕節介紹

  你有去過潮汕嗎?你知道潮汕七夕節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潮汕七夕節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潮汕人習慣稱女兒為“走仔”,已出嫁的女兒相約在同一天回孃家省親,潮俗稱之為“走仔會”。《詩經·周南·葛蕈》中有“歸寧父母”的記載,“歸寧”即女子出嫁後返回孃家省親,後來這一習俗隨中原移民遷徙入潮而傳到潮汕地區,可見由來已久。

  潮俗的“歸寧”禮共有三次,俗稱“頭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走仔會”就是已婚女子在“歸寧”禮成之後,於每年的同一天回孃家省親的一個民間節日。

  “走仔會”的日期多定在農曆的傳統節日,其中,最為普遍的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日。

  這一天清早,已婚的“走仔”們,不約而同地隨夫攜兒,帶上孝敬雙親的禮物回孃家省親。舊時的禮物多為“甜花生豬腳湯”和“甜蓮子湯”,不過,隨著時代觀念的更新,現今所送的禮物多為幹品,寓意吉祥者最佳,如雞蛋象徵團圓,粉絲象徵長壽等。已婚的“走仔”們同一天回到孃家,她們在一起敘舊,回憶童年時的趣聞往事,暢談如何做好一個“賢妻良母”。

  她們還相約結伴慰問雙親,傾吐她們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這既能溫暖老人的孤獨的心,又使他們感到晚年生活的幸福。“走仔”們送來的禮物,寓有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之意。這就是“走仔會”的內含所在。

  “走仔會”是潮汕地區民間的一個獨特的節日,它繼承和發揚了潮汕人的親情鄉誼和孝敬長輩的優良道德風尚。

  廣東七夕節的習俗

  1、用蘋婆來供奉

  在廣東民間有一習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都用蘋婆來供奉。蘋婆其名來自梵語,相傳由唐代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並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與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稱之為“七姐果”。蘋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後上市,且它是嶺南珍稀果品,又稱“鳳眼果”,上市期約半個月,故平時不易吃到。

  2、泛舟遊石門沉香浦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遊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

  3、拜七姐

  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時興“七夕拜七姐”。這是舊時女兒家的大節日。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4、七夕取水

  過去,肇慶“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裡擔水回家避邪,是農村常見的七夕儀式。廣寧人普遍認為農曆七月七這天河溪的水特別清涼,廣寧人稱之為“七姐水”,父母都會叫孩子去河溪裡洗身,也許寓意著用“七姐水”衝去小孩子身上的汙濁,以游泳鍛鍊身體,祈求孩子們強健平安。

  有這樣的傳說,七月七當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質最好的時候。此時接取的山泉水,裝回家中用水缸或瓦缸存放,據說放置一年都不會腐臭。有村民當天從山裡接回來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熱功效。如有大人小孩發生驚風熱症等症狀,可飲用這“七姐水”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