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黃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1.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2.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3. 《象》雲:瀉心火,除脾胃中溼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4. 《心》雲: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5. 《珍》雲: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6. 《本草》雲: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洩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7. 《液》雲: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8.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9. 《衍義》雲: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10.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蔘、白鮮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11. 《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12.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洩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13. 潔古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溼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溼四也,赤眼暴發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溼與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14.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溼,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氣常行,而伐其發生沖和之氣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久而增氣,物代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鹹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髒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蔘反熱,從火化也,餘味皆然。久則髒氣偏勝,即有偏絕,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絕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無五味偏助也。況眼疾本於肝熱,肝與心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腎孤髒也,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中藥黃連的配伍禁忌:

  胃虛嘔惡,脾虛洩瀉,五更腎瀉,均應慎服。

  1.《本草經集註》:惡菊花、蕪花、玄蔘、白鮮;畏款冬。

  2. 《藥性論》:惡白殭蠶,忌豬肉。

  3.《蜀本草》:畏牛膝。

  4.《綱目》:黃連大吉大寒,用之降火燥溼,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髮沖和之氣乎?

  5.《本草正》:黃連善瀉心脾實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熒日: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 陰在內也。

  6.《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洩瀉腹痛,小兒 痘瘡,陽虛作洩,行漿後洩瀉,老人睜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洩,病名腎洩,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 殆。

  7.《本草新編》:黃連,味苦,寒,可升可降,陰也,無毒。入心與胞絡。最瀉火,亦能入肝。大約同引經之藥,俱能入之,而入心,尤專經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去婦人陰門作腫。治小兒食土作疳,解暑熱、溼熱、鬱熱,實有專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