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的防範與自救方法

  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應變,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掌握的,就如海嘯,不掌握逃生技巧,怎麼能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海嘯的防範,一起來看看吧!

  海嘯的防範

  一種能預防海嘯方法緩解海嘯衝力的方法,它是在已有的海岸邊用水坭修建大堤來予防的基礎上,其特徵是用合成材料製造成一個大水袋牆,放在離海灘50-80米外海水中,用孔佈網組成一面防海嘯牆,用合成材料製造成一個大的水氣袋,上小半是氣袋在水面上,下大半水,浮在海水上的部分可以設計成各種,動物、植物、人物、藝術等景觀,牽引繩彈簧減緩衝力,以上裝置用金屬倒叉固定在海底下,留出船通行的距離,用一種測試海底地震震動裝置,用外套隔離海水裝置腐蝕,將有線網訊號傳送給地面裝置進行分析,快速傳送海灘警報器,警報訊號分三種,提前預報海嘯,讓遊人有安全感。

  1、地面強烈震動。可能由海洋地震引起,不久可能發生海嘯,因為地震波先於海嘯到達近海岸,人們有時間及時避險。

  2、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有巨浪襲來時,必須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海嘯的自救

  1、室內“三角空間”相對安全:高層居民遇地震時,應立即躲避到結實的桌子或床下,傢俱旁或牆根、牆角等處可在房屋倒塌後形成三角空間,是相對安全的地點。還可以迅速逃進衛生間、儲存室等面積較小的場所,這些小開間的地方是比較安全的地點。不要躲避在陽臺、窗邊等不安全位置,不要乘坐或躲到電梯裡,不要跟隨人群向樓下擁擠逃生,不要跳樓逃生。

  2、室外選擇開闊地避震:在戶外遇到地震時,應該就地選擇開闊地,趴下或蹲下避震。要避開玻璃幕牆、塔吊、煙囪等高大的建築物或構築物。避開變壓器、電線杆、路燈杆、廣告牌等物。避開危險品工廠、倉庫以及狹窄的街道、破舊房屋、危牆、磚瓦木料堆等場所。避開立交橋、過街天橋等各種橋樑及隧道。在野外遇到地震,應避開山邊危險地帶,如山崖、陡峭的山坡、山腳等地方。

  3、乘車途中應伺機停車轉移::在乘坐火車時發生地震,乘客應迅速趴到座椅下,抓住座椅的鋼管。背朝行車方向坐時,應用雙手護住後腦,將身體緊緊縮在一起。要等地震過後,車停下來再下車。

  4、乘坐公共汽車時發生地震,乘客應緊緊抓住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並用衣物護住頭部。地震過後,乘客在司機指揮下有序從車門下車;

  5、乘坐地鐵時發生地震,如果由於地震而停電,乘客應在有關人員指揮下撤離,以免地鐵隧道里架設的高壓線破損而發生危險。當發出防水警報時,應立刻通過車站的排水道和防水堤進行防禦。

  6、在駕車時如果發生地震,要把車移到遠離道路的地方,越遠越好。不要在地震中開車逃生,不要緊急剎車,不要在橋上和橋下停留,不要在樹木、燈杆、電線杆、廣告牌下停留。

  海嘯分類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 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湧巨浪。

  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