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應該如何飲食調理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那麼三伏天如何飲食調理呢?以下是小編給你整理三伏天的相關飲食調理方法。
三伏天的飲食調理方法
1、注意飲食衛生
在夏季高溫、高溼環境中,各種致病微生物繁殖加速,食物易腐敗變質,在食物的購買、加工和儲存等各環節都要注意。不去衛生條件差的路邊攤點、大排檔等就餐。
2、多吃一些富含粗纖維食物
三伏天的炎熱,不僅會導致人的食慾下降,還會減慢人體胃腸的蠕動,再加上煩躁上火,很容易出現便祕情況。這個時候一定要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建議多吃一些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粗糧、芹菜、紫薯等,還要多吃一些新鮮的時令水果。
3、精心烹調,促進食慾
清淡為主,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的方式進行烹調。使用蔥、姜、蒜、食醋等調味品,既可促進食慾又可促進消化。多吃蔬菜水果,不同品種、不同顏色搭配。
4、新鮮乾淨
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5、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
膳食中蛋白質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12%左右,其中優質蛋白質應占一半以上。含優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包括瘦肉、魚、蛋、牛奶、黃豆及豆製品等。
6、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去火的食物有綠豆、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食物,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三伏天養生“去火”之良品。
7、要多吃酸甜食物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導致人們喜歡各種冷飲,導致喝水多,這樣不可避免的溼氣侵入人體,會導致脾臟的虛弱,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導致食慾下降等。脾臟喜歡甜食,所以要多吃一些甜食,同時按照五臟學說,夏季屬心,而心喜清涼,宜食酸,所以適當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菠蘿、西瓜、香瓜等對養生很有幫助。
8、食用含鈉、鉀、鈣、鎂、鐵等豐富的食物
鈉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鈉的主要來源是食鹽、醬油、味精、鹹菜、豆腐乳等,不用刻意增加就足夠啦,吃鈉太多會增高血壓。缺鉀是引起中暑的原因之一,含鉀豐富的食物有蔬菜、水果和豆類等。綠色蔬菜、堅果、粗糧含有豐富的鎂。奶及奶製品含有豐富的鈣。動物肝臟、瘦肉、動物血是鐵的良好來源,並且吸收利用好。
9、補水養生
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不等口渴才喝水,要定時喝水,少量多次。可選用白開水、茶水、檸檬水、綠豆湯等。如果出汗較多,可選擇一些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飲料,也可以每餐做點菜湯、魚湯或雞湯等。
10、多吃一點醋
三伏天是胃腸道疾病多發的季節,也是各種傳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季節,因而在飲食上不妨多吃一點醋。吃醋,不僅能夠幫助消化和吸收,還能抑制細菌,可以讓你在夏天保持充沛活力。吃涼伴菜或熟菜時加入醋,不僅味鮮可口、殺菌消毒,而且還能有效避免腸胃道病菌的傳染。
三伏天身體最怕的事情
一、頸椎最怕吹
天氣熱自然很多家庭都長時間開著空調,頸椎對著空調吹,周圍的軟組織會產生病變,形成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慢性炎症,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痠痛等後果。建議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於25攝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對著空調,如果溫度不能自行調節,可以在肩上搭個披肩,晚上洗個熱水澡。
二、喝水最怕快
由於氣溫高,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體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貪涼,10度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好。
三、眼睛最怕晒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專家提醒,眼睛喜涼怕熱,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並引發各類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帽子或打遮陽傘,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淡綠色防紫外線效果最佳;可以多吃點養眼的食物,比如桂圓、山藥、胡蘿蔔、紅棗等;夏天細菌繁殖快,儘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臉,可減少眼睛疾病。
四、晨練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園去晨練。清晨,植物經過一夜的新陳代謝,吸收氧氣,撥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樹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研究表明,夏季空氣汙染物在早晨6點前,燒煤和汽車尾氣排放等產生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各種有害物質在空氣中聚集較多,正是汙染的高峰期,呼吸了這些汙濁的空氣對人體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另外,日出之前,因為沒有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附近非但沒有過多新鮮氧氣,相反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對健康不利。因此,夏季晨練時間不宜早於6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