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筆的藥用價值

  小編為您詳細介紹,白鬼筆的副作用,白鬼筆的醫學記載,白鬼筆的附方等知識,更多請查閱網。

  

  白鬼筆菌蕾大,球形至卵圓形,地上生或半埋土生,直徑達5-7cm,粉白色,有時呈粉紅色,基部有白色或淺黃色菌素。包被成熟時從頂部開裂形成菌托。擔子果呈粗毛筆狀,孢託高5-17cm,直徑2-5cm,由菌柄及柄頂部的菌蓋所組成。菌柄白色,海綿狀,中空,近圓筒形。菌蓋鍾狀,高2-4cm,直徑2-3.5cm,貼生於菌柄的頂部並在菌柄頂部膨大部分相連,外表面有大而深的網格,成熟後頂平,有穿孔,孢子體覆蓋在菌蓋網格內表面,青褐色、粘稠、有草藥樣濃郁香氣。孢子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平滑,無色或近無色,***2.8-4.5***μm×***1.7-2.3***μm。

  【性味】甘;淡;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止痛。主風溼痛。

  【用法用量】鮮品6兩,浸泡在5兩白酒***或五加皮酒***內,10日後服用,每服3~5錢,日服2次,幹品用量為鮮品的1/10。

  白鬼筆的副作用

  1.急性毒性: 小鼠用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350g/kg灌胃或刺五加全草注射液腹腔注射,每鼠2g***生藥***均未見異常。當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灌胃劑量增加到500g/kg時,小鼠跳躍不安,10分鐘後轉為安靜,1小時恢復正常,表明其毒性很小。刺五加根、莖、葉各部分水提物對小鼠的平均致死量為14.5g。刺五加甙E對小鼠半數致死量為4.75g/kg。小鼠皮下注射刺五加總甙的半數致死量為4.75g/kg。

  2.慢性毒性: 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小鼠每日灌胃18.3g/kg,連續15天,或兔每日肌注6g/kg,連續15天或每日給大鼠灌胃刺五加總甙10mg/kg,共60天,其血、尿器官重量檢查結果均未見明顯的毒性表現。

  白鬼筆的醫學記載及附方

  【出處】古代本草未見刺五加的記載,《本經》只記載五加皮。《別錄》雲:生漢中及冤句。《蜀本草》雲:今所在有之。《本草圖經》雲: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據《中國植物誌》記載,刺五加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河北、山西,與《別錄》、《蜀本草》及《本草圖經》所述產地不符。但按歷代本草對五加皮原植物形態的描述***參見五加皮條***分析,古代所用五加皮應來自五加科五加屬***Acanthopenax***的多種植物

  【拼音名】Bái Guǐ Bǐ

  【別名】鬼筆、鬼筆菌、竹下菌、竹菌、無裙蓀

  【來源】藥材基源:為鬼筆科真菌白鬼筆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集,去泥土雜質,洗淨,鮮用或晒乾。

  【附方】

  1、刺五加浸膏: 刺五加***粗粉***1 000g,75%乙醇適量。

  刺五加粗粉加7倍量的75%乙醇,加熱迴流提取12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成浸膏50g,即得。本品為黑褐色的稠膏狀物;具刺五加特殊香氣,味略苦澀。本品用40倍量乙醇溶解,取其濾液加3%碳酸鈉溶液1ml與新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2滴,即顯紅色;另取其濾液加5%亞硝酸鈉溶液與10%硝酸鋁溶液稍放置,加氫氧化鈉試液即顯紅棕色。

  在105℃乾燥至恆重,減失重量不得過20.0%;依《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規定的鐵鹽檢查法檢查,與標準鐵溶液1.5ml製成的對照溶液比色,不得更深***0.003%***;用20倍量甲醇作溶劑,浸出物不得少於60.0%.功效主治同刺五加。口服,每次0.3-0.459,每日3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

  2、五加參精: 刺五加清膏175g,蜂蜜200g,苯甲酸鈉3g,乙醇90ml.刺五加酌情予碎斷,加水煎2次,濾過,合併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的浸膏***80℃測***,放冷。

  加3倍量乙醇,靜置,上清液回收乙醇並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6的清膏***80℃測***。情膏用乙醇處理2次,靜置。

  上清液回收乙醇,加煉蜜、乙醇、苯甲酸鈉,加水至1 000ml,攪勻,靜置,濾過,按每支10ml分裝。本品為紅褐色澄明液體,味甘苦微辛。本品加入5%亞硝酸鈉溶液與10%硝酸鋁溶液及1mol/L的氫氧化鈉試劑,應顯紅色,pH應為4.0-5.0,相對密度應為1.05以上。功能健腦益神,增進食慾,聰耳明目,補腎健脾。用於精力不足,神經衰弱及病後、產後失調等。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溫開水送眼。***《黑龍江省藥品標準》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