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鱉

  大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那麼世界上最大的大鱉有多大呢?接下來跟著小編走進大鱉的世界吧。

  鱉是鱉科鱉屬的一種動物。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動物,水陸兩棲生活。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有清熱養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的效果。鱉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而且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滋補藥品。

  鱉的雌性體積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達到一倍以上差距,民間傳說中描述雌鱉可以與蛇或黿交配。鱉在水中時,水面上有鱉吐出的津液,叫鱉津。鱉是一種通過口器排洩體內廢物的動物。屬於龜鱉目、鱉科,中國特產的一種軟殼水龜,分佈於中國南北各地,多棲於池沼、河溝、稻田中,肉味鮮美,認為是補品。

  形態特徵

  鱉外形似龜。鱉的外形呈橢圓形,比龜更扁平,從外形顏色觀察,鱉通常背際和四肢呈暗綠色,有的背面淺褐色,腹面白裡透紅。其頭像龜,它的背腹甲上著生柔軟的外膜,沒有烏龜般的條紋,也較烏龜為軟。周圍是柔軟細膩的裙邊。肢各生五爪。頭頸和四肢可以伸縮。與其它海龜的殼不同之處在於:骨質殼沒有周邊骨板,高紋理表層,沒有角狀外骨板以及鬆散連線的腹***腹甲***。軀幹略呈卵圓形,吻長,鼻孔開口於吻端,背部隆起有骨質甲。四肢粗短稍扁平,為五趾型,趾間有蹼膜,雌體尾一般不達裙邊外緣,雄體大都伸出裙邊外。有的巨鱉可達一米以上。雌性通常比雄性大一倍。

  生活習性

  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進行呼吸,也常在陸地活動晒背。鱉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生活規律與外界溫度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10-12℃時,鱉進入冬眠,杭嘉湖地區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後是鱉的冬眠期。春季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從冬眠中逐漸甦醒並開始攝食。20℃以上時,雌雄鱉進行交配產卵。鱉有護卵的習性.產卵後會在產卵地不遠的水中守護.以防天敵傷害.25-30℃是鱉攝食生長的最適溫度範圍,也是人工養殖的最好季節。超過33℃時,尋洞“避暑”。人工養殖中,因鱉生性好鬥,大小鱉不宜混養。

  鱉科以亞洲為分佈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見到,而澳洲只有化石。鱉科是遊動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龜鱉類,性情比較凶猛,其面板有在水中輔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較長的時間。鱉科中最出眾的種類是分佈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的黿。,其背甲長可達1.29米,是體型最大的鱉類之一,與我國其它的鱉相比,吻部較短。

  沙克灣,位於澳大利亞西部城市帕斯以北800公里。澳大利亞大陸最西端,面臨印度洋,向北抵達卡那封鎮,向西延伸到沙克灣的外部島鏈伯爾尼島·多爾島和德克哈託格島,面積21973平方公里。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沙克灣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沙克灣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平島和島嶼群組成,灣內有許多島嶼分佈。沙克灣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有全澳大利亞最高的海岸線,最高處高達200米。沙克灣的意思是"鯊魚灣",是英國航海家威廉·丹皮阿在1699年起的名字。沙克灣內有世界上最大的魚類—— 鯨鱉。鯨鯊與其他鯊魚不同,性情溫和,體形巨大,長度一般超過20米,主要以進食浮游生物為主。

  沙克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給海洋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是各種洄游性魚類的必經之處。座頭鯨每年冬季從南極海域北上,9月前後在海灣內尋找配偶、繁衍後代。

  沙克灣內生長著12種海藻,海藻的分佈面積廣闊,總面積達4800平方公里。透過清澈的海水,可以看見墨綠的群生海藻;還有珍稀動物——儒艮在這裡生殖繁衍,儒艮又叫"海牛",是大型哺乳動物,體長可達4米,儒艮性情溫和,雌性儒艮壽命可達70歲。沙克灣的疊層石藍藻聚居群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