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裡的故事反思總結

  《病房裡的故事》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走近文字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篇文章沒有對兩個人內心世界進行描寫,但吉姆所描述的窗外的景色足以表現他美好的心靈。所以,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段話十分重要,我抓住了這個重點,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分三個層次逐步達到教學要求,完成教學重點,三個層次分別是一、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三、讀出吉姆對大衛的鼓勵和關愛,並配以恰當的語言、反覆的引讀來渲染氣氛,以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但也是一種手段,接著我又創設了對話情境,使學生通過對話表演更加深入體會人物內心世界,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又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的理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其次,注重讀寫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寫出大衛對吉姆的話,這一訓練內容既是學生對文字的深入理解,又是學生的一次課堂練筆。通過對《最後一片樹葉》的欣賞既可以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昇華學生情感。又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篇2

  《病房裡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著羸弱的身體,面對著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衛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著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才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

  篇3

  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為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衛,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衛,你會怎麼說?這不僅是學生對文字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洩,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體現了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說《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衛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衛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衛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衛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