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的介紹_漏蘆的功效作用

  漏蘆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或禹州漏蘆的根。漏蘆為多年生草本,祁州漏蘆生於海拔400至2700米的山坡丘陵地、松林或樺木林下。什麼是漏蘆?漏蘆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漏蘆的資料,歡迎閱讀。

  漏蘆的介紹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釐米。根狀莖粗厚。根直伸,直徑1-3釐米。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徑0.5-1釐米,被褐色殘存的葉柄。

  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倒披針形,長10-24釐米,寬4-9釐米,羽狀深裂或幾全裂,有長葉柄,葉柄長6-20釐米。側裂片5-12對,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鋸齒稍大而使葉呈現二回羽狀分裂狀態,或邊緣少鋸齒或無鋸齒,中部側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側裂片漸小,最下部的側裂片小耳狀,頂裂片長橢圓形或幾匙形,邊緣有鋸齒。中上部莖葉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無柄或有短柄。全部葉質地柔軟,兩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絲毛及多細胞糙毛和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棉毛。頭狀花序單生莖頂,花序梗粗壯,裸露或有少數鑽形小葉。

  總苞半球形,大直徑3.5-6釐米。總苞片約9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不包括頂端膜質附屬長三角形,長4毫米,寬2毫米;中層不包括頂端膜質附屬物橢圓形至披針形;內層及最內層不包括頂端附屬物披針形,長約2.5釐米,寬約5毫米。全部苞片頂端有膜質附屬物,附屬物寬卵形或幾圓形,長達1釐米,寬達1.5釐米,淺褐色。全部小花兩性,管狀,花冠紫紅色,長3.1釐米,細管部長1.5釐米,花冠裂片長8毫米。瘦果3-4稜,楔狀,長4毫米,寬2.5毫米,頂端有果緣,果緣邊緣細尖齒,側生著生面。冠毛褐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1.8釐米,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糙毛狀。花果期4-9月。[1]

  地理分佈

  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東等地。蘇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和日本有分佈。[1]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

  主治

  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溼痺拘攣。

  相關配伍

  1、腹中蛔蟲:漏蘆為末,以餅 和方寸匕,服之。***《外臺祕要》***

  2、時洩痢,冷熱不調:以漏蘆一兩,杵為散。每服一錢,以豬肝一兩,入鹽少許,以水同煮熟,空心頓食之。***《聖惠方》***

  3、禿頭瘡:五月收漏蘆草,燒灰,豬膏和塗之。***《聖濟總錄》***

  用法用量

  5-9g。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晒乾。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暗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網狀裂紋。切面黃白色至灰黃色,有放射狀裂隙。氣特異,味微苦。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單一,密生白色軟毛。基生葉有長柄,長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矩圓形,邊緣有齒,兩面均被軟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或近無柄。頭狀花序單生於莖頂;總苞寬鐘形,總苞片多層,有幹膜質附片;筒狀花淡紅紫色,先端5裂,裂片線形。瘦果倒圓錐形,具4稜;冠毛粗羽毛狀。花期5~7月,果期6~8月。生於向陽山坡、路旁。

  產地

  主產於河北、遼寧、山西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雲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2]

  2.《本經》:“面板熱毒,惡瘡疽痔,溼痺,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

  3.《本經逢原》:“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鹹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5.《本草正義》:“漏蘆,滑利洩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洩,尤其過之。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日華》謂通小腸,治洩精溺血,腸風乳癰,排膿止痛,通經脈,皆惟實熱之症,可以暫用。”

  6.《別錄》:“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

  7.《藥性論》:“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癮疹。”

  8.《本草拾遺》:“殺蟲,洗瘡疥用之。”

  9.《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通小腸,***治***洩精,尿血,風赤眼,乳癰,發背,瘰癧,腸風,排膿,補血,治撲損,續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

  漏蘆的功效作用

  漏蘆為較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商品主要有祁州漏蘆和禹州漏蘆兩種。前者北方慣用,後者南方習銷。

  1、祁州漏蘆

  別名:獨華山牛蒡***西北***、大腦袋花***遼寧***。

  來源: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的乾燥根,野生。

  植物形態:多年生宿根草本,高25~60釐米,莖直立多單一,不分枝。全株披白色柔毛,根較粗大,外皮暗棕色具菱形裂隙。莖葉較大,有長柄,葉片羽狀深裂至全裂,小葉片披針形淺裂。莖生葉互生近無柄,亦作羽狀淺裂。頭狀花序頂生,單一。花淡紅紫色,直徑5~6.5釐米。總苞廣鐘形。瘦果倒卵形光滑,頂端有宿存冠毛。

  產地:主產於河北、山西、遼寧等省。華北、東北、西北多有分佈。

  性狀鑑別:根圓錐形或裂塊狀,頂端有披毛茸的葉柄殘基和莖基。形體扭曲,外表棕黑色,粗糙,表皮易脫落,具有明顯的縱溝及菱形網狀裂紋。質輕,糟朽狀,易折斷,木部與皮部易分離,木部黃色,放射狀排列,裂隙明顯,中心多空,中部裂隙處深棕色,微有香氣,味微苦。

  以根條粗長,整齊,不破碎,表皮棕黑色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油。

  藥理作用:為通乳劑,清熱解毒,消癰腫。在體外對多種面板真菌有輕度的抑制作用。

  炮製: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歸經:入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肌,下乳。

  主治:癰疽發背,疔瘡腫毒,瘰癘,乳瘡,乳汁不通。

  臨床應用:1、用於治急性乳房炎,症見乳汁不通、乳房紅腫熱痛,常配清熱散結之劑,方如乳房癰湯。還用於治淋巴結炎、痔瘡。可內服或外用,外用研末加蜂蜜調敷患處。

  2、用於溼疹瘡瘍經久不愈,配黃芪、銀花等,方如漏蘆解毒湯。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用量:3~12g。

  處方舉例:1、乳痛方:漏蘆9g、忍冬花12g、山慈姑9g、北芪12g、川木瓜9g、川芎4.5g、生薑9g、大棗15g,水煎服。

  2、禹州漏蘆

  別名:華州漏蘆,球花漏蘆。

  來源: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藍刺頭及其同屬植物的乾燥根,野生。

  產地:主產於安徽、湖北、河南等省。華東、中南地區多有分佈。

  性狀鑑別:根圓柱形,稍扭曲,長10~30釐米,直徑0.5~1.5釐米。下部漸細,表面土棕色,具縱皺紋。根頭稍膨大顯橫紋,頂端帶有棕絲狀纖維毛***殘存葉柄維管束***,質稍堅硬,斷面纖維性。有灰黑色與黃白色條紋間隔排列成呈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澀。

  效用:同上。

  注:1、除以上兩種漏蘆外,河南部分地區以菊科植物羅羅蔥的根作漏蘆用。山西晉南,聞喜臨汾等地以菊科植物鴉蔥***雅蔥***的根作漏蘆用。甘肅、陝西部分地區以毛茛科大火草或野棉花的根作漏蘆用。療效是否相同還有待研究。

  2、祁州漏蘆:因頂端帶有白毛茸,常與白頭翁相混應注意區分。

  3、毛茛科植物牛扁的根形色略與祁州漏蘆相似,唯頂端不具白色毛茸,味苦辛,有大毒。應注意區分。

  漏蘆的方劑製劑

  漏蘆湯***《集驗背疽方》: 黃芪、連翹、大黃、本品、甘草、沉香、生薑、大棗,治疽作二日後,退毒下膿。

  漏蘆散***《和劑局方》*** :本品、瓜蔞、蛇蛻。治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乳內脹痛,留蓄邪毒,或作癰腫。

  古聖散***《聖濟總錄》*** :本品、地龍、生薑、蜜。治關節風,筋脈拘攣,骨節疼痛。

  漏蘆丸***《聖惠方》*** :本品、豬肝、椿樹根白皮。治小兒無辜疳熱,贏弱,不欲飲食,及腹內蟲動作,多吐清水。

  漏蘆丸***《聖濟總錄》*** :本品、艾葉。治冷勞洩痢,及婦人產後帶下諸疾。

  漏蘆湯***《聖濟總錄》*** :本品、當歸、紅花子、枳殼、白茯苓、人蔘。治室女月水不調

  下乳湧泉散***《清太醫院配方》*** 當歸、川芎、花粉、白芍、生地、柴胡、青皮、漏蘆、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甘草、王不留行。功效:疏肝解鬱,通絡下乳。本方用治產後乳汁分泌少,甚則全無,胸脅脹悶,情志抑鬱,食少,苔薄黃,脈弦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