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風光攝影大師

  之前我們介紹過中國的攝影大師,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的攝影大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一位日本大師的資料,供大家參閱。

  竹內敏信

  竹內敏信現為日本專業攝影師協會副會長、日本攝影藝術專門學校副校長、東京工藝大學講師、現代攝影研究所講師,是在世界範圍內享有聲譽的。

  1943年,竹內敏信出生於愛知縣。於名城大學理工學院畢業後任職於愛知縣政府。28歲成為自由攝影師,以文學報導為其主要工作。35歲左右,開始了他的風景攝影生涯。除了日本本土之外,他也勇於向世界各地的風景挑戰,也因此舉辦過多次個人的攝影展,並在雜誌上有連載攝影教學的文章。他的作品廣受日本內外的支援,並被譽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風景攝影師。除此之外,他也擔任很多攝影比賽的審查委員,在演講會、攝影會,甚至對於業餘愛好者的指導皆不遺餘力。其著作有《花祭》、《天地聲聞》、《櫻》、《天地風韻》、《天地》、《風景攝影術》等。

  幾十年前的大學時代,作為攝影愛好者的他使用尼康。在其後的公務員時代,拜師學藝。可是他師傅用的是佳能,一般的習慣是師傅用什麼系統,徒弟就用什麼,沒有商量的餘地。在經過數年的關於題材的思慮後,他毅然選擇了用135系統拍攝風景的路子,這在當時的專業攝影師裡可以說是個開創。可以說,在其後的辭去公職到前幾年的時間裡,他使用佳能的135系統,和碧浪之家***勃朗尼卡***的120系統。有時為了辦影展而使用4x5,偶爾用8x10。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他的器材使用法。按照他的說法:使用可能使用的鏡頭去發現日本的美。這導致他的鏡頭配置走向了極端,甚至攝影的異化。在他的佳能時代,他幾乎配置了從17mm到1200mm的各種鏡頭,在他的照片裡有時顯示著為用鏡頭而用鏡頭的傾向。

  在有關他的野外攝影記事裡,記述著他引以自豪的描繪:讓助手們對著日落方向架好不同焦距的鏡頭,一字排開,屆時,這位大師應著各種變化,走動於各相機之間,按動快門線。此時大師的價值就表現在按快門的瞬間。

  在幾年前,不知什麼原因,他接受了美能達無償使用器材的建議,開始不使用佳能器材。同時,隨著賓得的645N的上市,開始多用曾經少用的645系統。

  其實,別看他的鏡頭多,可從他發表作品上看,各焦段鏡頭使用頻率大體如下:

  17-35mm 約2成

  35-70mm約1成

  70-200mm約4成

  300mm約2成

  400mm以上約1成不到。

  竹內敏信在日本攝影界享有極高的威望,其風景作品受到日本攝影媒體高度重視,紛紛予以報道。在日本,竹內敏信可以說是風景攝影的代名詞。竹內敏信拍攝風景有其獨到之處,對器材的運用也有自己的見解,尤其對於廣角和超廣角鏡頭。

  他認為,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不同於一般標準鏡頭和望遠鏡頭。瞭解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的特性,運用於風景攝影,能表現畫面的空間感、強調遠近感,這是一般標準鏡頭和望遠鏡頭難以表現的特殊效果。因此,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是風景攝影不可缺少的鏡頭。

  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主要有以下四點特性:

  一、強調遠近感

  靈活運用這一特性可以在風景攝影中表現畫面的遠近感和立體感。也就是說,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能把狹窄的空間表現成相對寬闊的場面,把本來遠近感比較弱的場面表現出強烈的遠近感效果,畫面中的重點景物讓人看起來覺得很遠。

  另外,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強調前景,使前景與背景拉開距離,使前景成為畫面中的重點。

  二、具有景深大的特點

  當使用超廣角鏡頭時,從鏡頭前50釐米到無限遠範圍之內的所有景物都在焦點範圍之內,所有景物都能拍清晰,這一特性稱為超焦距,這時光圈約為F16或F22。

  與此相反,當使用最大光圈時,合焦範圍變小、前景變大,背景被適當虛化成軟調效果,強調主要被攝體,使觀看者更加強烈地感到所拍攝的環境帶來的感染力。

  三、產生獨特的空間感

  這種特性明顯地表現在超廣角鏡頭上。17mm和20mm超廣角鏡頭所表現的空間感是最明顯的,而14mm和15mm超廣角鏡頭所表現的空間感更獨特。利用超廣角鏡頭的這種特性可以獲得肉眼不能看到的空間效果。超廣角鏡頭的這種特性是否明顯與焦距的長短有直接關係,焦距越長,這種特性表現越弱。35mm焦距稍微保留一點廣角鏡頭的味道,而50mm焦距就成為一般的描寫效果。

  四、比望遠鏡頭反差高

  使用廣角鏡頭或超廣角鏡頭的超焦距拍攝時不僅影象銳利,而且反差也比較高。另外,如果並用偏振鏡的話,這種特性表現尤為突出,具有非常強烈的立體感。因此,用超廣角鏡頭表現被攝體的立體感時,最好使用偏振鏡。偏振鏡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間的濃度、適當提高畫面的反差,畫面的立體感、空間感更加鮮明。

  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意識到前景在畫面中的重要性。用超廣角鏡頭所拍攝的畫面寬廣、視場角也大。但這並非是說毫無目的地把什麼都拍進畫面。必須意識到前景在畫面中的重要性,如果攝影者意識不到這一點,只把遠處的景物拍進去而缺乏前景,就成為缺乏內涵毫無價值的普通畫面。所以說,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構圖時,為表現空間效果絕對要處理好前景在畫面中的地位。

  另外,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儘量手持攝影,可獲得某種自然的韻味、避免畫面顯得死板。

  總之,只有掌握了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的特性,靈活運用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就能自由地表現畫面的寬、大、遠、深。

  數碼單反誕生後,竹內敏信開始使用數碼單反拍攝風景花卉,在數碼影像方面不斷進行探索。針對數碼單反竹內敏信曾說,老一代的攝影家也要學習掌握數碼單反和有關數碼影像方面的知識,否則的話就會落後於時代。

  按照竹內敏信的觀點,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拍攝風景的方法都一樣的,但核心問題是究竟自己想拍什麼?照相機只不過是工具而已,攝影是通過照相機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在被攝物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