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民族過春節的風俗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你知道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藏族的春節習俗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藏曆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曆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著五彩繽紛的綢帶。
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稱為“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壯族的春節習俗
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白族的春節習俗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青年男女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的春節習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北京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曆到來的訊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彙報。然後,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2、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麼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於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製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我國春節習俗
在春節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夜,民間都有守歲的習俗,具體來說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中國人特別看重年夜飯,而年夜飯也十分有講究,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重在氛圍和精神享受。
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人們從一大早開 始便忙碌起來,剁肉餡,包餃子,備菜餚。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圍坐一桌,品嚐美酒佳餚。除夕的年夜飯,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此 時,不管路途有多遠,人們都希望能夠回到自己家中,全家團圓,吃上一頓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