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緬懷先烈黑板報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下面就隨小編看看內容,希望喜歡哦。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內容:生於嶺南的抗日海軍名將

  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它看到歐美殖民主義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妥協退讓,清軍在朝鮮牙山慘敗。9月初,平壤吃緊,戰火眼看就要燒到中國境內,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李鴻章不得不增兵朝鮮。在甲午戰爭爆發時期,就出現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愛國民族英雄,他就是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名將,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自小立志海軍,以御強敵。1867年,考入船政學堂海軍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從船政學堂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派任“琛航”運輸船大副。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蒐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遠號在前進中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也曾被愛犬“太陽”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大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卹。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