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震的黑板報資料
儘管我們的祖先非常優秀,現在的科學進展也了不起,但是由於地質構造非常複雜,加上地震型別複雜多樣,人類的科學認識水平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對地震進行長時期預知性預報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地震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地震的黑板報圖片1
地震的黑板報圖片2
地震的黑板報圖片3
地震的黑板報相關資料1:地震的型別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採礦、爆破、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面震動稱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
按成因天然地震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構造地震 是由於地下岩層的快速破裂和錯動所造成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寧夏所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屬於此種類型。由於構造地震頻度高、強度大、破壞重,因此是地震監測預報、防災減災的重點物件。
火山地震 是由於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佔全球發生地震數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發生在活火山地區,一般震級不大。
陷落地震 是由於地層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礦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3%左右,其破壞範圍非常有限。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的黑板報相關資料2:地震的觀測方法
古代
記錄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專門從事地震觀測的臺站叫地震臺或測器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就發明了世界第一臺地震儀——“候風地動儀”。現代的地震儀已經採用了最先進的電子技術,具有極高的靈敏度,甚至還有專門的海底地震儀和深井***鑽孔***地震儀。相當一部分地震臺站已經不需配備專人進行觀測,就能自動記錄地震訊號,通過電纜或無線電波將訊號自動傳送到接收中心,再由計算機進行自動處理這叫做遙測地震臺網,、包括四川省在內,中國許多地區都已建立了現代化的遙測地震臺網。此外,還有地電、地磁、重力、地形變、地下流體等地震前兆觀測臺站。
現代
解放前,舊中國只有一個地震臺、三個地震工作人員,地震事業極為落後。解放後,新中國的地震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1957年.四川省第一個地震臺——成都地震臺,在成都西郊建立。1966年邢臺地震後在周恩來的親切關懷下,中國的地震事業加快發展步伐,1971年成立了國家地震局***現中國地震局***經過近三十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地震觀測臺網已具規模,目前,中國已建立了1000多個現代化的地震臺***含地方地震臺***,地震觀測技術廣泛應用了電子、無線電傳輸和數字化等高新技術。
異常現象
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稱之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巨集觀前兆兩大類。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1***地震活動異常;***2***地震波速度變化;***3***地殼變形;***4***地下水異常變化;***5***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它化學成分的變化;***6***地應力變化;***7***地電變化;***8***地磁變化;***9***重力異常;***10***動物異常;***11***地聲;***12***地光;***13***地溫異常等等。當然,上述這些異常變化都是很複雜的,往往並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與降雨、乾旱、人為抽水和灌溉有並。再如動物異常往往與天氣變化、飼養條件的改變、生存條件的變化以及動物本身的生理狀態變化等等有關。因此必須在首先識別出這些變化原因的基礎上,再來考慮是否與地震有關。
地震前兆地震前動物的主要異常反應
大震前,飛禽走獸、家畜家禽、爬行動物、穴居動物和水生動物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大震前動物異常表現有情緒煩燥、驚慌不安;或是高飛亂跳、狂奔亂叫;或是萎靡不振、遲遲不進窩等。動物異常觀測對地震預報具有一定的意義。震區群眾總結出這樣的諺語:震前動物有預兆,抗震防災要搞好。牛羊驢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撞,鴿子驚飛不回巢;冬眠長蛇早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家家戶戶要觀察,綜合異常做預報。
動物震前異常反應的主要特點
***1***發生動物異常的前兆時間分佈:大量震前動物異常的時間分佈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幾天到震前幾小時。
***2***震前動物異常地區分佈特點:一般地說,一個7級地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範圍可達一、二百甚至數百公里。震級大,其異常分佈範圍也大;震級越小,異常的範圍也越小。
***3***震前動物異常與震級的關係:隨著地震震級增大,動物異常的種類、數量、分佈地區和反應的強烈程度都有相應的增加。一般說來,3級左右的地震前,個別動物出現異常反應。5級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區範圍內,常見動物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異常。7級左右的強烈地震前,較大地區範圍內,許多動物出現大量的強烈異常。動物異常反應與烈度的分佈關係明顯。烈度越高的地區,異常反應量越大。
對動物異常情況進行觀察的方法
動物異常觀察點應選在地震活動重點監視區域,選擇周圍環境安靜,干擾和汙染比較少的地點。觀察點可設在動物園、氣象站,有一定規模的飼養場和養殖場;最好與其它的前兆手段觀測點合設或地點相近,便於資料的綜合分析。觀察動物的選擇要注意來源方便與經濟;普遍多見又易於觀察的動物,如家鼠、泥鰍、鯰魚、蛇、家鴿、鸚鵡和馬、羊、豬、狗、雞等家禽家畜等。圈養動物可作定點定時觀察,並記錄動物的行為活動、水溫、氣壓環境變化等。條件不允許時,也可採取早、午、晚各觀察一次或隨時觀察,並做詳細記錄。對於野生動物可作定線觀察,早、午、晚定時各一次,記錄所見到的各種動物的種類、數量和天氣狀況。觀察結果要做到定時上報彙總,及時作出時——空分佈圖,進行綜合分析。
地震發生前有些動物會有異常表現
震前地下水的異常現象
地震前兆大震前,地下含水層在構造變動中受到強烈擠壓,從而破壞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層的狀態,使地下水重新分佈,造成有的區域水位上升,有些區域水位下降。水中化學物質成分的改變,使有些地下水出現水味變異顏色改變,出現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氣泡等。地下水位和水化學成份的震前異常,在活動斷層及其附近地區地區比較明顯,極震區更常集中出現。災區群眾說: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泉水渾,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
地下水有時也會出現異常
震前的地聲
不少大震震前數小時至數分鐘,少數在震前幾天,會產生地聲從地下傳出。有的如飛機的“嗡嗡”聲;有的似狂風呼嘯;有的象汽車駛過;有的宛如遠處悶雷;有的恰似開山放炮,地震帶地聲的分佈很廣,高烈度區更為突出。按災區群眾經驗說根據地聲的特點,能夠判斷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聲發沉,小震聲音發尖;響的聲音長,地震在遠方;響的聲音長,地震在遠方;響的聲音短,地震在近旁。”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早就開始認識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並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地震前兆的記載。例如:1739年寧夏銀川地震以後,有人就總結出地震與井水變化、動物不安、震前地下發聲、天氣反常現象之間可能存在某些聯絡。
古書《隆德縣誌》上出記載了古人總結的六種地震前兆現象。現代地震科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確實存在多種多樣的前兆現象。地震前兆分為巨集觀前兆和微觀前兆。
1.地震的巨集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巨集觀前兆,簡稱巨集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巨集觀前兆在地震預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級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曾觀察到大量的巨集觀異常現象,為這兩次地震的成功預報提供了重要資料。不過也應當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種巨集觀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預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組漲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關,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響,井水的變色變昧可能因汙染引起,動物的異常表現可能與天氣變化、疾病、發情、外界刺激等有關,還要注意不要把電焊弧光、閃電等誤認為地光,不要把雷聲誤認為地聲,不要把燃放煙花爆竹和訊號彈當成地下冒火球。
地震前兆—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地震部門或政府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微觀前兆,簡稱微觀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係。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3.地震觀測臺網
要捕捉地震的微觀前兆,就必須建立覆蓋面積地區的地震觀測臺網,進行長時間的精密觀測。
地震是極其複雜的一種自然現象,即使在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也很難做到準確預測和預報,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則更加困難。翻檢史籍,有很多專門記載地震現象的五行、祥異等門類,儲存了古人對地震前兆的認識及對地震預兆認識的若干總結,其中也不乏科學的成分。
徵兆之一:天象變化
古人往往將天象變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現象最多,且多在兩漢時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漢書》卷10《成帝紀第十》、卷27《五行志》,均記錄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後的地震,說“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宮殿中”。為此,成帝詔令公卿等各思其執政過失,並令二千石及內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諫言舉過。在卷75《翼奉傳》中,翼奉還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強調日食後必會發生地震,說“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並認為“天變見於星氣日食,地變見於奇物震動”。在《後漢書》卷5《孝安帝紀》中也載有東漢永初五年***111年***春正月丙戌,“郡國十地震”的前兆是:庚辰朔,日有食之。同書卷62《荀淑傳》也說樑太后執政後,有日食地震之變,遂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對策。直到明代,日食後伴隨地震的記載雖然相對減少了,但也仍見零星記載,如《明史》卷180《李森列傳》有“明年夏,日食,瓊山縣地震”。
地震前兆當然,直接視星相變化為地震前兆的記載也不少。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第十八下記載:義熙年間,“客星入東井,所在地震,前後一百五十六”。於是,公卿抗表請罪,但被姚興否定。姚興認為“災譴之來,咎在元首;近代或歸罪三公,甚無謂也”。在歷代五行志中,記錄了個別星象變化與地震的聯絡,如《宋史》卷49《天文志》記載:“彗、孛犯之,地震。”《虞鄉縣誌》卷十《舊聞考》載,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隕星如雨,繼而地震,而且連震不斷,“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關於星變與地震之間的關係,《明史》卷236《金士衡傳》也有記載,儘管所載是在譏諷萬曆年間的政治昏暗,但是,對甘肅地震前四處災異頻發的情況作了詳細綜合記載,既反映了時人對異常災異現象的認識程度,也儲存了災異發生呈連鎖反應的珍貴資料。金士衡疏曰:“往者湖廣冰雹,順天晝晦,豐潤地陷,四川星變,遼東天鼓震,山東、山西則牛妖,人妖,今甘肅天鳴地裂,山崩川竭矣。”並直言神宗“明知亂徵,而洩洩從事,是以天下戲也”。從清人王弘祚對星變與地震關係的論述,也可窺見為什麼時人把星變與地震聯絡在一起的原因。人們認為星變與地震與官場治政是密接相連的,認為治理有序,政治清明,就可以預防或消弭地震。於是,當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因“星變地震,求直言”時,王弘祚旋即疏言:“異星見,天失其常。地震,地失其常。挽回天地之變,首在率循人事之常。”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師大地震,魏象樞與副都御史施維翰也上疏陳述一個同樣的道理。言:“地道,臣也。臣失職,地為之不寧,請罪臣以迴天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