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改革學習心得體會3篇

  殯葬禮儀是社會精神文明的一個視窗,殯葬改革及殯葬服務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關係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關係到人口、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下面是帶來的殯葬改革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殯葬改革學習心得體會

  我縣從20xx年3月1日起正式啟動殯葬火化政策,經過縣委、政府的大力宣傳,殯改政策已經深入人心,基本上可以說城區社群的居民已經瞭解了相關的政策。從日常工作管理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筆者所在社群從3月1日起至發稿時間,累計死亡6人,根據6人的火化情況,發現在殯葬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死者生前有單位的,其死亡報表是由其生前所在單位所處的社群填報還是由其生前所居住的社群填報。筆者所處社群出現了這種情況,氣象局一名退休幹部退休後住在東城,筆者因社群事務關係到氣象局辦事,偶然聽見其單位同事說其已死亡,單位同事都已去挽吊。筆者因分管社群殯改工作,馬上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向縣殯儀館領導進行彙報,領導說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我社群填寫死亡報表。筆者雖然按照要求填寫了報表,但認為,“屬地管理原則”應該理解為居住地社群,而不是單純的單位所在地社群。因為死者居住地社群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知道死者的情況,然後去做死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而單位所在地社群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等到知道了去做工作,黃花菜都涼了。這需要主管單位做出界定。

  二、現在有些農村社群為了搞好社群的殯改工作,出現死亡情況後,委曲求全,負擔死者的火化費用,增加了社群自身的負擔。解決方法:確係低保戶、五保戶的可以按照政策給予部分減免或全免;確係家庭困難的戶,由社群出具證明給予部分減免。縣民政局應該出臺相應的減免政策來配合我縣的殯改工作地開展,間接地減少社群的壓力。

  三、德源公司要加快自身的建設和機器的維修保養工作。筆者社群茶廠小區死者家屬要求殯儀館車輛早上8點來車運送遺體去火化,但是因為德源公司的火化傳運帶出現問題,需人工託運。其他社群的死者家屬因此事阻攔德源公司的火化工作,雙方產生矛盾。待解決問題時,我社群死者遺體在茶廠小區靈堂擺放已到9點多種,幸虧我社群及時介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穩定了死者家屬的情緒,否則又會出現一起大的殯改工作糾紛問題。解決辦法:德源公司應加快建設力度,啟用第二臺火化裝置,同時要加強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機器的日常維修。避免此事的再次發生。

  四、加強宣傳力度,尤其是在農村社群和城郊社群的城郊結合部,要加強殯改宣傳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戶曉。

  五、儘快出臺符合我縣殯改工作關於弱勢群體減免費用的政策,尤其是對失地、少地、無地的居民***村民***和家庭困難的下崗職工家庭做出相應的減免政策,以推動殯改工作地開展。

  我縣的殯葬改革工作是一件涉及子孫後代的好事情,都說“萬事開頭難”,但是從我縣殯葬改革工作的政策執行方面看,違反政策的事例也只是少數,多數群眾還是能夠理解和支援政府的這項政策,說明我們還是有群眾基礎的,起步也很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已經邁開了我縣殯葬改革工作的第一步,就要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工作,執行殯葬改革的各項政策,帶領群眾來完成這項工作,達到我們殯改工作地最終目標。

  有不當處,請同志們雅正。

  篇二:殯葬改革學習心得體會

  通過規範的、專業的喪葬禮儀形式來告別死者,表達了生者對逝去人的尊重與敬仰,提高了死者的尊嚴,彰顯了生命的價值。

  老師反反覆覆強調“殯葬無小事”。所以有形、規範、系統的服務禮儀,不僅可以樹立員工和業主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業主歡迎的服務規範和服務技巧,能讓員工在工作中贏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殯葬服務業是一門特殊的服務業。特殊在,所有的服務行業都是直接為生者服務,惟獨殯葬服務業的直接物件是死者,它的間接服務物件才是生者。它是“雙重”服務,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們的殯葬服務禮儀就更復雜化。

  殯葬禮儀是社會精神文明的一個視窗,殯葬改革及殯葬服務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關係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關係到人口、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殯葬禮儀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殯葬禮儀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也在教化著人們學會忠、孝、敬。要忠於事業、忠於國家;孝敬父母、孝敬長輩;敬畏神靈、敬畏自然。這才是殯葬禮儀的真正意義所在。

  我們每一位殯葬服務員都有義務和責任,通過學習禮儀、傳承禮儀,自然而然地成為這個民族和團體的一員。個人文明禮儀一旦養成,必然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們應將特殊的服務融入每一個具體的服務專案中,將殯葬禮儀落實到殯儀服務員的每一具體行動上。忠於事業、做到“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以前,在服務班總覺得自己很迷茫,因為不像其他班一樣,防腐整容,裝置班就有一個可以固定的方向,再怎麼不行他們還是有一項可以拿出手的一技之長。而我們服務班學習的範圍我自我感覺就比較廣泛了,有司儀、禮儀、輓聯寫作、策劃、業務洽談等等,重點還是不知道什麼才最適合自己。但是,從進大二以後,接觸到這些必學的課程就開始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方向,就這學期來說,我最大的目標就是以後做一名優秀的司儀和業務洽談人員,不管怎樣先朝著這些目標慢慢努力,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希望以後能在郭老師的課程上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感謝郭老師這麼久以來對我們的付出及幫助。

  篇三:殯葬改革學習心得體會

  近一段時刻,一向在參與市殯儀館組織的殯葬禮儀服務的培訓學習,說起來,殯葬服務工作中,女性員工確實少見,難怪公公婆婆說,這丫頭膽子真不小,而我即將投入的就是這樣一份工作。其實,我知道,殯葬工作並不簡單,要求很高,是一項需要認真嚴肅對待的神聖工作。透過學習培訓,我對殯葬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明白,認識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先將學習體會彙報如下:

  首先,殯葬工作是一個服務性質的工作。所謂的服務,就是指為他人做事,並使他人從中受益的一種有償或無償的活動。作為一名殯葬服務工作者,首先要明白殯葬服務的工作理念。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貌古國,每個不一樣歷史時期的喪葬禮俗不盡相同,經過幾千年漫長的積澱和發展,構成了一整套複雜的喪葬禮俗,殯葬是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生老病死密切相關,對社會禮貌進步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殯葬既是傳承文化的載體,又是封建迷信、陳規陋俗賴以生存的土壤。它能夠從一個側面揭示不一樣歷史時期的社會特點和不一樣階層人物的追求及嚮往。由此可見,殯葬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視。對殯葬工作的服務物件,即喪戶,要反覆強調其重要性。服務既然是一種讓客戶感到滿意的行為,那麼確保優質的禮儀服務是長久成功的基礎。殯葬服務人員應始終恪守人道主義精神,視亡者如同類,視喪戶如親屬,承認死者的尊嚴,以虔誠的態度為死者服務。從這一角度來看,殯葬服務更能深入人的心靈深處,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的震撼力。因此,殯葬服務人員需要有更強的素質和服務意識,用“心”服務。

  其次,殯葬工作的中心即是禮儀。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殯葬禮儀應遵從簡潔、平整、實用、真誠、高效、適度的原則,而在和諧社會指導下的殯葬禮儀又具有規範性和技巧性的特點。禮儀作為殯葬工作的核心,其作用不可小視。首先是促進了溝通,促進人們相互尊重,充分的尊重逝者,這也是殯葬工作的基礎。再就是倡導、教育人們遵守道德習俗。禮儀以一種道德習俗的方式對全社會的每一個人發揮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教育作用。生老病死是在所難免的,如何讓逝者安息就成為務必要解決的問題,殯葬禮儀,讓逝者以一種體面的,尊重習俗的方式得到安息。這也是殯葬工作存在的好處。

  再次,真正做好殯葬服務工作,就應落實到自身的實際工作中,具體就應做到如下幾點:

  1。發奮做到服務的周到細緻。在收殮、整容化妝、防腐冷藏、殯儀悼念、火化、公墓或骨灰寄存乃至喪宴等一系列服務環節上,都始終持續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發奮做到零失誤,從喪戶的角度出發,為喪戶帶給人性化的服務,並盡力服務工作向前後作必須的擴充套件,對家屬予以安慰,心理輔導和喪事的善後服務。一切以喪戶為中心,以體現“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的基本服務精神,實施全方位的服務。

  2。發奮做到服務的規範標準。殯葬服務的一言一行都有規可依,工作中必須做到得體入時,在儀態、行為及語言上做到服務的規範化,有效地避免因服務行為隨意而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和事故的發生,讓喪戶產生信賴感和尊敬感。

  3。用溫情暖化心靈。殯葬活動中,懷念、悲痛是喪戶情感釋懷的自然體現,殯葬服務工作者應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充分地善待,、尊重逝者,以體現對生命及人性的尊嚴,以尊重、同情的心態、體態和語言服務於喪戶,用溫情暖化心靈。對喪戶要態度親切、語言溫和、解說耐心、服務周到,對喪戶的要求盡力予以滿足。不能對喪戶的要求置之不理,更不能以不一樣的態度來對待身份地位不一樣的喪戶,做到一視同仁。

  4。認真總結工作經驗,增長業務知識。殯葬工作具有複雜的社會性,涉及傳統風俗、社會心理和道德法律關聯,是人文感性與科學理性緊密結合的一項神聖而嚴肅的工作。這就要求服務人員注意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不斷提高業務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質,在調性相對單一的工作氛圍中持續心態的正能量和工作的用心性。

  說到生死,醫護工作迎接每一個新生,殯葬服務工作讓逝者的亡魂得到安息,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無論是來到或是離開人間。殯葬工作中,殯葬服務人員可能每一天都面臨著他人的生死別離,對生命的好處應有更深刻的明白和認識,這種明白就應促使我們更加關愛生命,並增強工作的職責感和神聖感。因此說,殯葬工作是一個值得為之奮鬥的工作,能投身於神聖的殯葬服務工作,我很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