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學習心得體會

  高等教育是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全面深化綜合改革高等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學習個人心得體會範文,供你參考!

  篇1

  今天,我認真聽了教育局領導《改進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講座,深有感觸。

  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域性性作用,優先發展教育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戰略方針。教育理念的更新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進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成為學校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舉措。

  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堅定信心,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認識,下大的決心,花大的力氣,勤奮學心,務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來,就一定能夠成為人民滿意的教師。

  首先要靜心思考,認真研究。思考什麼?思考怎樣才能為學生創造和提供一個和諧愉悅的環境,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環境中,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脫離生活和實踐活動的;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也不再僅僅以教書本知識為主,而是自覺融入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之中,將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絡起來,將自己組織的活動與學生的學習聯絡起來。研究什麼?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物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於循循誘導。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強責任感。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認清自己的責任。教師就是教師,教師的存在特徵,註定同普通人不一樣,也只有這“不一樣”,教師才能在精神的世界裡,保持特立獨行的清醒與尊嚴。一個教師,也只有擁有這份“特立獨行的清醒與尊嚴”,才能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氣宇軒昂,昂首挺胸。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而不是做一天教師撞一天鐘。

  篇2

  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落下帷幕了,這次大會主要涉及到各個方面的改革,其中有關教育改革尤其引人關注。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國教育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以來的種種改革舉措,已經充分彰顯了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的決心,那麼十八屆三中全會又給我們哪些力量和資訊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強國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籬,提振信心。

  一年來,改革訊息頻頻傳來,改革舉措系統深入:各地陸續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流動的花朵”就地入學考試的長效機制有望建立;電子學籍系統建立,一人一號,終生不變;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將推進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分類考試;“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劍指“減負”頑疾„„

  新的改革舉措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系統規劃、統籌兼顧,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頭”,讓進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紮實穩步推進。

  2、讓大學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的重點和難點。能否審慎、科學地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課程設定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事關社會的穩定和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乎千家萬戶與民族未來。

  9月,開學之初,十多年從未走出過家鄉的王偉卓來到了清華大學,成為一名大一新生。王偉卓來自淳樸而閉塞的嫩江縣,能夠進入清華大學,正是得益於“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改革舉措。與他一樣,全國還有832個貧困縣的3萬名學子,圓了大學夢。將更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農家子弟,正是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識教育與創業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也都是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熱詞”。

  各地改革舉措百花齊放,江蘇省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銜接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立交橋,浙江省擴大“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試點學校和專業,山東推進各級各類教育體系的銜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佈„„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人才培養朝向“個性化”、“多樣化”邁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逐漸搭建。

  3、依法治校,推進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

  辦學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8月12日至23日,一則訊息引發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開徵求意見。小訊息折射大背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是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以來,全國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已然從積極推進高校章程建設開始。

  仔細瀏覽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這樣的訊息躍然紙上:依法對學校管理體制作了全面規定,明確了學校管理的基本架構,促進了學校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規定了學校內部學術權力的組織框架和執行機制,明確了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執行與監督機制„„

  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也是風生水起、穩步推進。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江蘇省破解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學校法人屬性、產權歸屬等突出問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我國積極創辦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大學和專案;完善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機制,安徽組織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完善農民工子女就學體制機制三項基礎教育改革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出臺,通過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綠色評價”體系。無疑,這是一次“倒逼”性質的改革,通過評價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扭轉評學生看分數、評學校看升學率的傾向,踐行素質教育和為學生“減負”將真正成為可能。共識的凝聚、制度體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區”裡挺得住,走得穩。

  4、從嚴治師,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教師的師德、教學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的成敗。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以來,教師資格認定製度的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的深化始終是教師隊伍改革的主旋律。以來,從嚴治師,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成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年來,《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試行》先後制定,“以德為先”旗幟鮮明,“一票否決”措施嚴厲,對師德的強調和評價成為教師隊伍建設與改革的新亮點。

  與此同時,各地基於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和規定,一些長期制約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題開始得到解決:山東對中學教師培養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段培養”模式,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實行全科綜合培養;浙江建立師德師風專項檢查制度,把師德作為中小學教師水平評價標準的基本條件;建立教師培訓長效機制,陝西建立教師培訓檔案制度;河北建立“個人申請—學校推薦—縣級審查—市級統籌—省級備案”的學員遴選程式。

  今天,中國教育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需要在實踐中探索。以來的種種改革舉措,已經充分彰顯了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的決心。

  篇3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質是由高等教育形勢任務的變化所決定的。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已由規模擴張、數量供給為主步入以提高質量和發展水平為主的新階段,是由“以量謀大”戰略到“以質圖強”戰略的轉變。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與上世紀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決“有學上”的問題轉變為解決“上好學”的問題,也就是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能力與水平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我國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強”,高等教育質量特別是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相適應性日益突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露。因此,如何解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題。現在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已經由以規模增長為中心轉變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提高質量涉及各個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項改革單方面推進與完成。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投入體制改革、科研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複雜而全面的,涉及多個方面,需要系統持續地推進。發展任務的轉變帶來了改革特徵的變化、改革任務的轉型。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成才,堅決扭轉重科研輕教學、重學科輕育人的現象,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引導教師潛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現在教師學歷層次明顯改善,來源日益多樣化,但仍然存在師資結構不盡合理、專業素質和師德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少數教師沒有統籌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係,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關係,教育教學水平得不到保證。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校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來抓。

  一要為教師心無旁騖地安守教學崗位提供製度保障。要改革教師評價辦法,突出教學業績評價,建立激勵競爭機制,分配政策向教學一線傾斜。要完善教學名師評選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學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引導廣大教師以學術素養、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學生。

  二要深化教師聘任制度改革。現在有的高校教師存在“近親繁殖”現象,不利於形成平等的學術爭鳴。要拓寬選人視野,完善遴選制度,全面推行公開招聘,促進不同高校、不同學術流派之間的交流。鼓勵高校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專兼職教師,鼓勵教師擁有校外學習、研究和工作經歷,優化專兼職教師結構。同時,完善退出機制,實現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增強用人活力。

  三要堅持培育和引進並舉。“育”的重點是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要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重視教學基礎能力訓練,加強教育心理學、教育倫理學、教育技術、職業道德等系統培訓,提升專業水平,以適應知識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引”的關鍵是延攬高層次領軍人才,有條件的學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師。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教學質量是衡量辦學水平的核心標準,多年來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有一些學校存在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的問題,缺少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難以激發學生學術探究的熱情,一些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素質和適應性不強。加快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要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人才培養立德為先、立學為基,既要加強專業教育,注重“厚基礎、寬領域、廣適應、強能力”,也要加強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樹理想、強意志、勇實踐、講奉獻”,使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廣闊的眼界胸懷,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培養模式,推動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育人。對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要調整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讓學生知識面更寬,就業面更廣。對高階技能型人才,要探索產學研合作、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要加強校際交流,增加學生“第二校園”的經歷,讓學生分享各校的學科優勢,接觸不同的教學風格,在多元的校園文化中薰陶成長。

  二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的高校課程多但挑戰性不足,有的高校課堂越來越大,公共課動輒幾百人,互動討論難度比較大。要鼓勵小班教學,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學生的創造思維應在教學全過程中得到激發和鼓勵。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絡和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互動學習的機會。要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增強學生運用網路資源學習的能力。還要加大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課程開放共享。

  三要創新學習方式。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的學習方式出現許多新特徵,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終身學習等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但不少學生仍然把分數、文憑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要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開設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選題的自主學習課程,構建多元學習模式,加強學習策略和方法的訓練指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個性發展。

  本科是大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世界一流大學無不高度重視本科教學。要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學水平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勵教學,工作評價突出教學,資源配置優先保證教學。要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堅決避免本科教學被弱化的現象。本科階段要加強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同時為部分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做好準備。要發揮好“本科教學工程”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引領輻射作用,調動所有教師投入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三提高高校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撐、整體提升質量的格局。

  現代大學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個方面,落實好提高質量的戰略任務,必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四大功能有機互動、相互支撐,為內涵發展開啟更大空間。

  一要加強科學研究,推進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既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協同”的理念推動科研改革,打破封閉分散格局,發揮多學科多功能優勢,促進創新要素有機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個協同”。一是科研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必須協同。高校作為知識創新骨幹和技術創新生力軍,一方面要瞄準基礎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創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進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要重點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技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開展科研和服務,為落實主題主線作出新貢獻。二是科研創新主體之間必須協同。高校內部要優化學科結構、推進跨學科交叉,這是產生新理論和新發現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動院系、專業、學科的開放,改變“一個教授+幾個研究生”的封閉科研模式,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手段的整合。高校對外要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善於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開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類創新資源。三是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必須協同。推進科教結合,形成教學與科研互動的穩定機制,鼓勵學生參與課題和實驗室研究,加入創新團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本領,做到寓教於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協同。重點是打破壁壘,理順關係,構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鏈,完善智慧財產權、期權、稅收等政策,激勵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聯合創業,把各種創新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

  二要拓展社會服務,加強實踐鍛鍊。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社會實踐比較少,亟需在大學階段補上這一課。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很高,在奧運會、世博會、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事件中都湧現出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志願者。但目前實踐育人機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視不夠、投入不夠、社會配合度不夠的問題,大學生通過社會服務鍛鍊成長的機會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須把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大力開展課外學術活動、科技活動和創新創業,確保學生參與有質量、有內容的社會實踐。政府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通過財政支援、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援實踐育人,加強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形成支撐社會實踐的網路。基層最需要知識和技術,應當成為高校社會服務和實踐育人的主戰場,要鼓勵師生深入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深入企業、社群、鄉村,開展科技服務,扶助困難群體,拓展志願活動,接地氣、知實踐、動真情,增加對國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絡,在社會服務實踐中起作用、長才幹、做奉獻。我國產業升級和就業結構變化對職業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參與構建覆蓋城鄉的知識學習和職業培訓體系,探索與企業和政府聯合培訓的模式,促進區域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強文化傳承創新,參與文化強國建設。高校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興文化的雙重優勢,但目前一些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功能還沒有彰顯,以文化人的理念還沒有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發揮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生力軍作用,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要激勵師生投身文化創新創造,記錄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世界,創作更多體現盛世風采的精品佳作,為社會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同時也使學生在文化創造中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品格。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對全域性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不斷以豐富紮實的研究成果服務於黨和政府的決策,使理論工作在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積極參與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專業成了“冷門”,要加大對其支援力度,集聚人才,穩定隊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要加快運用到教學中去,培養出理想堅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傑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資源要向社會開放,組織好“高校名師大閱讀: 252次 大小: 48KB共10頁

  講堂”、“高校理論名家社會行”等活動,推進優秀文化教育資源普及和共享,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國民素質作出新貢獻。

  四大力推進大學生自主創業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從現在起到20XX年,我國將有4500多萬大學生畢業,即使按目前大學生創業率計算,也將至少有百萬大學畢業生走上創業之路。他們的創業能力和創業層次,對我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應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辦學的基礎上,鼓勵高校繼續深化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更多高校學生走創業之路。高等院校應適應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設計更加靈活先進的學習制度和學習模式,開設更多的創業指導課程,吸納聘用更多的創業指導教師,安排更多的創業實訓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創業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創業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學生創業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樣至關重要。據調查,當前阻礙大學生創業十分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創業資金支援。現有資金扶持政策因額度低、手續煩、擔保難,致使許多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放棄申請,轉向親朋好友借貸。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創業資金額度和受益面,財稅、工商、社保等部門應更好地負起主管部門的責任,增加政策資訊透明度,簡化審批手續,放寬經營條件,吸引社會風險資金支援,為更多的大學生創業創造條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門不僅要關注高校的就業水平,也要重視畢業生的創業能力,對創業培訓工作做得好的高校,應及時總結經驗,適時推廣,充分發揮創業促就業的倍增效應。

  三要優化大學生創業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創業文化和創業環境,是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孵化器和推進器。應鼓勵更多的創業成功人士走進高校,走進課堂,與大學生分享創業者的酸甜苦辣,激勵更多的大學生走創業之路。應鼓勵在高校設立更多的社會創業基金,成立專業的創業指導機構,根據大學生創業者的需要,提供創業、技術、融資、經營、財務、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專業服務。應優化投資環境,打造創業平臺,大力加強創業文化建設,在社會上真正形成一種勇於創業、尊重創業、敢於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風尚。

  五建設優良學風教風校風,形成有利於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

  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彰顯特色的重要標誌。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築都蘊含著歷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滲透著濃郁的人文氣息。但也有的大學高樓大廈、富麗堂皇,卻感覺缺少文化的滋養。大學文化是在長期辦學中積澱而成的,核心是大學精神,外化為學風教風校風,要作為提升質量的重要任務,使文化底蘊更加豐厚,精神品質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圍。

  一要牢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高校要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結合辦學傳統和辦學思想,積極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大力弘揚崇尚科學、探索真理、獨立思考、注重創新、奉獻社會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蘊深厚的獨特文化,激勵和引領高校內涵式發展。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激勵學生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成長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樑之才。

  二要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陣地建設。高校的文化氛圍在無形中塑造著學生的人文素養,這種積澱對人一生的影響持久而深入。要重視校訓校歌、主題活動等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大力開展健康活躍的文體活動,形成對教師有凝聚作用、對學生有陶冶作用、對社會有示範作用的校園文化氛圍。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的網路傳播,使校園網不僅成為大學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臺,也成為社會先進文化傳播的新空間。

  三要切實加強學術誠信和學風建設。當前高校學術風氣主流積極向上,但也存在學風浮躁甚至學術腐敗現象,需要從文化和制度層面入手,加強學術誠信建設,培養良好的學術傳統。要將誠信教育列入課程內容,納入教師職業培訓,為提升科學道德水準打牢基礎。同時,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完善學術管理,堅持實事求是,對科研不端行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為學術的神聖殿堂、誠信的社會高地。

  改革創新、加強領導,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轉變,面臨從思想觀念到體制機制的種種障礙,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觸及深層次矛盾就難見成效。要樹立強烈的改革意識,克服不敢改、不願改、不會改的畏難情緒,摒棄安於現狀、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維,突出重點,攻堅克難,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邁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引導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大學不在規模大小、歷史長短,關鍵要有特色。每一型別、每一地區的大學都有其發展空間,都能夠以特色構築核心實力,辦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質化現象沒有根本解決,重要原因在於分類不清、定位不準、缺乏特點。

  一要加強分類管理。分類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導向,要綜合考慮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學可行的分類管理辦法。全國要通盤考慮,加強頂層設計,省級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探索。高校要根據辦學歷史、區位特點和資源條件等,理清特色發展思路,確定辦學定位。

  二要建設優勢學科。學科是高校辦出特色的關鍵,要將其擺在突出位置。注重與產業發展、社會就業需求、科技發展前沿趨勢相銜接,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加快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做強做大優勢學科,打造支撐質量提升的學科品牌。要建立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把高校佈局結構、發展績效作為資源配置、專業及招生計劃調整的重要依據,通過法規、政策、撥款、評估等方式引導特色發展。目前,農林、水利、地礦、石油等行業高校和師範、藝術、體育高校在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優勢,要進一步突出學科優勢和行業特色,不斷提高水平。

  三要支援地方高校特色發展。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聯,有特色才能有作為,有作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氣解決辦學定位問題,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為原則,在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創新團隊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實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強對口支援,支援地方高校加快提升辦學水平。加強高水平示範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高校,為產業升級培養高水平後備軍。

  四要強化質量評價。這是提升質量的基礎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國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本科各專業要制定好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要明確基本要求,專業人才評價標準要由行業部門和高校聯合制定。要健全評估制度,科學設計評價指標,真正反映辦學水平、發揮導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強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行精細化管理。在完善中國自己的質量評估體系的同時,還應支援有條件的大學開展專業國際評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快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高校是規模龐大的社會組織,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一個複雜系統。要理清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思路,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為提高質量提供持續和穩定的保障。

  一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基本國情和高等教育辦學宗旨所決定的,體現了黨的領導和遵循教育規律的協調統一。這一體制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前提,決不能動搖。要正確協調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係,處理好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關係,把握好黨委書記和校長的角色定位,健全黨政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依法落實黨委職責和校長職權,使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彰顯出來。

  二要切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規律辦學。擴大自主權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高校必須形成比較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權力監督機制,具備用好自主權的條件、能力和品格,這就要求政府放權與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同步進行。同時,要健全放權之後的評估和外部監督機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設,推進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師生權利、組織框架、決策機制、學術管理和民主管理機制等內容,構建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科學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學校的體制和氛圍。四要擴大社會參與,建立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總結推廣高校組建理事會或董事會的有益經驗,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會支援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國際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

  一所大學的開放程度如何,深刻影響著辦學水平和發展空間。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重要趨勢。建設高水平大學,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臺上謀劃未來,把提高國際化水平作為質量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長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積極進展,要堅持立足國情、高階引領,積極借鑑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利用國外優質資源,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對經濟社會發展緊缺的專業和課程要選準選好,加大引進力度。

  二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都聘任外籍教師,這是一種學術互補,也是一種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師引進專案和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牽引,引進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有條件的各高校可結合實際完善管理,相應地增加外語授課和外籍教師比例。

  三要加強留學生工作。去年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首次突破29萬,來華留學生總數和我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要實施好留學中國計劃,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同時,選派一流學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機構,師從一流導師,加快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人文交流是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戰略領域。我國已經構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機制,剛剛啟動中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效應。高校要從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出發,發揮優勢,把人文交流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願服務機制,使學生通過到海外學習和實習,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環境中工作的能力,成為中外友好的民間使者。要提高國際漢語教育質量,與外國高校合作辦好孔子學院,使之成為綜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臺。

  在教育領域開展綜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是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已經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抓住機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層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的偉大跨越,目前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學校軟環境建設特別是在治理架構、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機制、科研體制、資源約束上受到的制約日益增強,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發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難擺脫當前傳統的相對封閉、粗放、資源投入型的發展模式,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將很難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國高校中每所學校的情況都不一樣,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必須要充分體現多樣性,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認識到,體制機制改革是帶動其他各項改革向前有序推進的火車頭,要通過制度建設,有效協調黨委和行政的關係、學校和院系的關係、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中心工作與後勤保障的關係等各方面關係,使各辦學要素有機統一、形成合力,實現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從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