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調查報告範文3篇

  在高職院校建立畢業生調查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將兩項工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科學安排調查時間,精心選擇調查物件和採取多樣化的調查形式,將就業指導工作延伸、滲透到畢業生調查的全過程,在促進畢業生調查工作深入開展的同時,提高就業指導的連續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畢業生調查報告範文,僅供參考。

  畢業生調查報告範文篇一: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報告

  近幾年隨著國家勞動就業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為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同時也使畢業生承擔了選擇主體的巨大壓力和競爭的嚴峻挑戰。“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逐漸成為學校、家長及學者關注的話題,併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較複雜的,而大學生的就業去向、擇業標準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瞭解大學生的擇業意向,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就業,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近期,我係組建了“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小組”,在南京市人才市場對前往應聘的1000名大學生就業行為和意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外企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2***大學生期望收益越高就業概率越低。

  一、調查方式

  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回收率為94%。

  二、問卷內容設計

  針對畢業生就業的主動性、依據、態度、所需資訊等方面,共設24個選擇題。***見附:畢業生就業思想狀況調查問卷***

  三、調查物件

  問卷調查物件為10屆畢業生。

  四、調查分析:五種因素影響畢業生就業

  通過調查的結果,經過詳細的分析發現,影響畢業生擇業行為的因素可以分為五類:

  因素一: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影響大學生擇業取向

  為了瞭解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取向,調查小組在問卷中設計了以下一個問題:你意向就業的地區是哪裡。調查結果發現,將近八成的學生不願意到農村就業;部分學生願意去西部就業;大中城市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相比較國有企業,大學畢業生更多傾向於外資企業。

  22.6%的大學生願意到農村就業,而77.4%的學生不願意去,也就是說有將近八成的學生不願意到農村就業。從性別來看,男生願意去農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個百分點。21.5%的畢業生表示願意去西部工作,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為西部地區並不等於農村地區,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國家西部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顯得落後,因此,65%的畢業生最願意到沿海地區工作。由於學生最看重的是發展前景,而沿海地區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市場化程度,為大學生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因此,沿海地區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首選。 相比較國有企業,大學畢業生更多傾向於外資企業。調查小組將單位劃分為8類,即黨政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外企、鄉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學校和其他。調查結果顯示:“外企”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單位,佔近30%。實際上,最近十幾年來,外企一直受到學子們的青睞。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漸消融,“黨政機關”的吸引力較以前相比減弱,但仍有近1/5的學生選擇了黨政機關。究其原因,調查小組分析認為,除工作相對穩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務員是個非常體面的職業。“高新技術企業”排在了第三位,超過“國有大中型企業”,這與我國近年來重視科技發展,為高新技術企業制定人才優惠政策密切相關,也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待遇有關。儘管近年來國有大中型企業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納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調查小組分析認為,擇業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受到個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響,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職業、家庭收入等的影響,更受到社會因素比如勞動力市場狀況、經濟景氣程度等的影響。如果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取向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則可以說個體和家庭因素的影響大;如果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取向表現出很高的一致性,則可以說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大。從調查統計可知,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表現出了比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斷社會經濟環境對他們的擇業意識和擇業行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調查小組認為,現階段大學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存在著明顯的傾向性:大部分同學更看重未來的發展前景,願意到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工作,願意到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和單位工作。從大學畢業生就業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種大的經濟環境背景在制約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行為。

  因素二:家庭經濟狀況,是擇業時形成風險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風險約束下,大學生以職業價值最大化為擇業目標。大學生擇業時隨著家庭財富的增多,選擇更具風險性職業的可能性增加。調查小組通過對統計資料的分析,發現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的畢業生對待職業風險的態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術企業收入相對較高,風險較大,富裕群體在擇業時更傾向於“外企”、“高新技術企業”,比其他群體高出3個百分點。而其他群體對收入一般、風險較小的職業選擇概率較大,如黨政機關、學校和科研部門等。

  因素三:聯絡單位個數越多,就業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業概率越低

  從工作搜尋的角度分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行為,是調查小組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另一個切入點。調查小組通過“資訊和獲取資訊的途徑”、“期望工資水平和搜尋成本”和“搜尋密度和搜尋廣度”這三個方面,將大學畢業生工作搜尋行為細化和量化,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專業屬性的不同,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搜尋行為。比如,男生的搜尋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師範類專業的畢業生的搜尋努力程度要比師範類專業的畢業生高;學校所在不同地區的畢業生其工作搜尋行為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東部地區畢業生的搜尋努力程度高於中部和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的畢業生期望收益過高是就業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調查小組通過對統計資料的分析得出結論:大學畢業生聯絡單位個數每增加一個,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學畢業生著重聯絡單位個數每增加一個,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將提高1.4%。從“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資水平”的係數符號和“搜尋成本”的係數符號反映期望工資越高,搜尋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調查小組建議大學畢業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尋的主動性,具備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儘可能地挖掘勞動力市場中的有效資訊,在找尋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基本資訊更多地反映給用人單位,減少用人單位的篩選成本。同時應制定與自身水平相適合的期望工資水平,工資標準定得過高,將會影響就業效率。工資攀比和“漫天要價”以及不切實際的工資要求,往往使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畢業生時望而卻步。

  因素四:社會資本影響就業意向和求職行為

  目前,大學生畢業時主要面臨三種選擇:就業、繼續上學***包括在國內和國外上研究生***或不就業。調查資料顯示,打算就業的畢業生佔大多數,決定繼續深造的學生也佔據相當的份額,在做出這種選擇前途的決策時,畢業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況對其選擇會有一定影響。父母的職業等級越高,畢業生往往選擇繼續學習而不急於就業。也就是說,積累了一定社會資本的家庭,有能力為子女繼續求學提供穩定的經濟資助。

  調查小組同時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畢業生,不願意選擇去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而更加偏好去企業單位。其中,父母職業等級和收入的影響作用相當顯著,而母親的學歷和職業對畢業生這一選擇的影響比父親更為突出。可見,家庭狀況較好的學生比較偏好去機制相對靈活的企業單位求發展,而家庭狀況越差即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少的學生,選擇去穩定的黨政機關單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業意向關係到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所持有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心理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畢業生所掌握和了解的資訊量多少的影響,而社會資本是開拓資訊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為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競爭實力,增加求職的“砝碼”。調查小組在研究中發現,有2***%的學生認為社會資本是獲取就業資訊的重要途徑,僅次於招聘會***51.5%***和網路媒體***45.9%***;12.3%的學生認為社會資本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僅次於招聘會***39.7%***,排在第二位;認為社會資本是自身競爭優勢的學生佔19.5%,而25.9%的學生可能由於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而意識到社會資本是自己在求職競爭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調查小組得出結論:社會資本的影響,使得大學畢業生對“前途的選擇”不僅僅是個人的決策,而是整個家庭在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上做出的集體決策。

  因素五: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大學畢業生極化現象

  在調查研究中,調查小組還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大學畢業生就業極化現象加劇了高素質勞動者的區域和城鄉分佈不均衡,短期內有利於東部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減弱了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發展能力,但從全域性來看,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從微觀角度來看,它提高了畢業生的人力資本回報率,也對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場機制已經成為我國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學畢業生就業極化現象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的極化現象,加劇了高素質勞動力的地區分佈和城鄉分佈的偏斜,進一步加大了區域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

  五、政策建議: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就業指導

  我國已採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自主創業等5項政策來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一、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充實城市社群和農村鄉鎮基層單位。政府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從高校畢業生中招募志願者,到西部貧困縣的鄉鎮一級教育、衛生、農技、扶貧等單位服務兩年。二、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聘用高校畢業生。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提供稅費優惠和小額貸款,組織開展創業培訓、開業指導、政策諮詢、專案論證和跟蹤輔導等服務。四、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服務資訊網路,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五、實施“高職***大專***畢業生職業資格培訓工程”,對需要培訓的應屆高職***大專***畢業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鑑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調檢視到的具體情況,調查小組提出如下具體性的建議:

  建議一:深化體制改革,減少勞動力流動障礙;降低創業門檻,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我國整個就業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調查小組建議,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減少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性障礙。雖然目前我國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進人指標、戶口指標等的限制,但對於已經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流動則遠非是無限制的,特別是對那些已去農村和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則會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因此,不僅要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創造寬鬆的體制環境,而且要為往屆畢業生的工作轉換創造寬鬆的體制環境。另外,要降低大學生畢業生的創業門檻,鼓勵他們自主創業,這既能推動經濟增長,又能增加就業。

  建議二:在高校開設就業指導專業課程,加速培養高素質就業指導隊伍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對就業指導的需求正逐漸增強。對於“大學生應該何時考慮就業”問題,有28.2%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應在四年級,45.8%認為應在三年級,11.6%和10.1%的學生分別認為應在一二年級。而對於就業指導來說,56.7%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應在四年級開始。由此看來,就業指導工作並非只是針對畢業生的,應該把大學生就業指導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學計劃之中。調查中,大學生基本上能夠適應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轉變,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適應”或“不能適應”。

  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發展,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絡越來越直接,大學生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需要也越來越迫切,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建立一支專業的就業指導隊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從事這項工作的隊伍在結構上應體現出跨專業的特色,要求指導人員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調查小組建議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識資源,在高校開設就業指導專業課程,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加強就業指導的學科建設。

  建議三: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儘快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給自己的將來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識地積累經驗,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家用人單位的老闆公然聲稱:堅決不用大學剛畢業的人。在他看來,剛畢業的大學生身上“毛病”太多,幾乎不可用,以下是這位老闆從應屆畢業生身上挑出的主要問題,看法未免偏激,僅供參考:①期望值過高;②心理不穩定;③耐挫能力差這山望著那山高;④不願踏實做事高騖遠,不切實際。這個事例說明大學生還應該從自身入手,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調整自己以儘快適應工作單位的需求,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

  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五靠”:考大學靠壓***家長監督學習***;報志願靠拍***家長定***;上大學靠供***家長投資***;找工作靠關係***家長運作***;選擇職業靠感覺***沒有科學的分析,家長憑經驗***;大學生完全獨立完成自己的意願選專業、定職業、找工作的在被調查的群體中佔很小比例。 大學生應該不斷的積累工作經驗,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路子。有人認為,現在的創業大環境對大學畢業生愈來愈有利。從2002年起,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同時社會上也啟動了創業激勵機制和創業教育,各類創業大賽競相舉辦,也有不少大學生認為就業找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有創業的條件,當然會選擇出來“搏一搏”,但是從普遍意義上看,創業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這是因為大學生剛剛走出校園,創業資金缺乏,社會經驗不足。”一招聘單位的老總這樣分析,大學生創業的大環境仍不夠成熟,各種措施仍不能夠配套完善,啟動資金不足,註冊、稅收的繁雜,使一些創業者望而卻步。

  建議四:大學畢業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尋的主動性,具備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儘可能地挖掘勞動力市場中的有效資訊,在找尋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基本資訊更多地反映給用人單位,減少用人單位的篩選成本。同時應制定與自身水平相適合的期望工資水平,工資攀比和“漫天要價”以及不切實際的工資要求,往往使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畢業生時望而卻步。

  建議五:高校對就業不理想專業“動刀”、專業設定要有前瞻性 今年江蘇高校增設的專業中,多數是新面孔。譬如江南大學的動畫、資訊保安,中國藥科大學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的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南京財經大學的資產評估等等,這些專業基本是為應對社會需求而增加的。此外,電子、電腦科學、自動化、土木工程等多年來持續熱門的專業也備受高校青睞,原因是它們的高就業率。據一些高校招生負責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專業主要有兩大趨勢。一是仍然追逐熱門專業,另外,就是專業進一步細化。

  高校新增專業要有超前意識,別跟熱門專業“湊熱鬧”一段時間,南京部分高校相繼傳出將在今年“砍掉”一些就業不理想專業的訊息,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專業。大多數的基礎學科專業就業率都偏低,但不能說明它們不重要。在對市場資訊細緻分析的基礎上,做到專業設定“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實現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合拍。 高校應該正面面對來自就業和招生的雙重壓力,因此讓專業設定和就業狀況掛鉤,將有助於激勵高校提高辦學質量,做到圍繞社會需求來培養學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願意讓一小部分就業形勢不太理想的專業影響到學校在就業市場上的口碑,因此,高校針對市場需要,主動對專業設定進行優化是必然行為。

  畢業生調查報告範文篇二: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體系發生巨大的變化,就業制度也由過去的“統包統分”到“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發展到目前的“雙向選擇、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就業模式。“一次性就業率”已成為考核高校工作優劣的重要指標,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將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招生質量和生源,高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就業人數劇增等也給學校的就業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舊的用人機制、人才評價機制的藩籬在一次次的革新中被逐漸拆除,人才的價值為市場所發現,人才的潛力為市場所解放。大學生從過去的鳳毛麟角成為現在的“尋常人家”。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的就業壓力,學校各相關職能部門積極行動,主動出擊,開拓創新,採取了許多靈活的就業措施,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渠道,完善了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水平,在就業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二、調查目的

  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我院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推動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準確資料反饋我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態及對我院人才培養方式的評價。瞭解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以及他們對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專業課程設定和教育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管理模式及學習支援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瞭解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思想品德、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等方面的總體評價和要求,以及對學校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三、調查方法 ***一***抽樣調查法 ***二***主要調查方法

  1.問卷法;2.訪問法;3.座談法;4.電話訪談法。 四、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畢業生所在用人單位對我院學生的評價

  在對畢業生所在單位的調查中,調查組共發出問卷近300份,目前回收的有效問卷201份,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整體印象較好,對其敬業精神、誠實守信、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團隊合作意識給予了充分肯定。然而在評價中,認為其創新精神、組織協調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座談會和非正式交談的情況看,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院培養的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組織紀律性較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上進心,能吃苦,愛勞動,肯學習。業務知識有所提高,對職業的認識更加深入。有較豐富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熟練,實際動手能力強。很多畢業生一專多能,手中持有多種技能證書或資格證書,能快速適應多種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在工作過程中隨著學習過程增長,並在單位中發揮骨幹作用。但學生的創新精神、協調能力不高。用人單位強調,不僅注重學生的實際業務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其理論水平;不僅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希望我院繼續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開拓精神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寫作能力等,使畢業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不斷適應新環境和新形勢的挑戰。

  同時,用人單位也對我院多年來為其輸送了許多專業人才表示感謝。

  ***二***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

  在對3500多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調查組收回有效問卷3008份,統計結果如下:

  從上述統計可看出:相當一部分接受調查的畢業生認為我院的總體教學工作水平為B級——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73%以上的畢業生認為我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學生的學習秩序和自我管理為優良;近72%的畢業生認為我院的師資隊伍狀況、專業設定和課程結構、教學管理制度、院系管理人員素質為優良;31%左右的畢業生認為我院的教學儀器裝置、圖書資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法為一般水平。

  從座談會反映的情況看,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的意見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對能力的培養仍需加強。畢業生們一再強調,大學教育不應只是教會學生某項技能,而應重在“樹人”。學校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要教給學生一種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開啟社會和知識大門的鑰匙。

  2.參與社會實踐較少,缺乏對社會的瞭解和能力的鍛鍊。部分畢業生希望學校多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並在實踐中學習工作經驗,鍛鍊工作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3.部分課程設定與市場需求不盡相符。畢業生反映,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的聯絡程度一般,同時希望學校一定要保證基礎理論課、核心課、主幹課的教學質量,夯實基礎。

  4.繼續增加教學儀器、圖書資料等方面的投入。 五、調查結果對我們的啟示

  綜合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反饋的問題和意見,為提高教學質量,加快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我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加強工作。

  1.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定位,必須要由社會市場需求來決定。學校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和定位,必須要與社會市場的需求接軌。以此來制訂教學計劃,進行專業設定和課程設定,制定培養模式。要突出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培養模式才是真正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才能受到社會真正的歡迎。

  2.加大對學生“三個能力”的培養力度,提高畢業生“就業力”。學校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減少學校的培養與用人單位用人機制之間的差距,從各個環節加強對學生專業能力、適應能力和求職能力的培養。專業能力是其未來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礎,適應環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年輕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素質,大學校園與社會畢竟有差距,甘於從低做起,提取經驗,關鍵依靠的就是適應能力。求職能力,包括個人面試素養、前期準備工夫等,它不是一朝一夕“臨時抱佛腳”可以換來的,而是要長年累月地積累和鍛鍊。這三方面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靠學校,而這三方面能力的高低就決定了畢業生“就業力”的高低。因此,學校應該加大教育教學制度的改革,積極開拓各種途徑,加大這三方面能力的培養力度,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進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層次。

  3.積極引入企業文化,開展畢業生職前教育與培訓 。很多用人單位感覺到,大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應有的職前教育與培訓,特別是缺乏企業員工基礎職業素質的培訓,大學畢業生還處於一種半成品狀態,而企業需要的是“真正有效人才”。因此,提高就業質量,給畢業生提供較高起點的就業前景,應該從一入學就進行系統教育。

  4.建立科學的就業評估體系,客觀地反映大學生就業狀況。就業率不能全面反映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建立科學的就業評估體系應提上日程。把就業質量,甚至畢業生就業後的職業發展情況、用人單位滿意程度等納入評價體系,才能更真實地反映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更真實地反映學校的辦學質量,從而也能更科學地引導學校以就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來調整學校的辦學發展方向。

  畢業生調查報告範文篇三:畢業生用人單位調查報告

  為了深入瞭解我校畢業生的情況,進一步改革教學模式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適應社會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我們採取問卷的形式,對97~06屆化學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所在單位進行了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我校畢業生的總體評價、畢業生的自我評價與定位、對畢業生各方面的評價、看重的畢業生素質、對學校教育的建議等共五個方面。

  一、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評價與畢業生的自我評價與定位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使用後的評價和滿意度,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料,這些資料能夠反映畢業生群體各方面情況是否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以及適應程度如何,還能夠影響這些單位現在和今後是否繼續招聘相關院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總體評價:25%非常滿意、69.4%比較滿意、5.6%不好說·從用人單位層面看我校畢業生的自我評價與定位:89.2%準確合適,10.8%偏低,沒有出現過高現象。結果說明絕大部分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是比較滿意的,大多數畢業生對自己的評價和定位是準確的。

  二、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各方面的評價

  1、個人品質方面

  在所調查的用人單位中,評價為。較好。以上的單位對。遵紀守法。、。道德修養,誠信度”,。工作態度、敬業精神。這三方面均達到95%。對“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團隊精神***”、。參加集體等活動”.“奉獻精神。、。心理素質”均達90%以上。顯示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評價很高,很多單位對我校學生在工作中的樸實和踏實精神給予了肯定。

  2、專業素質方面

  分別為80%和88.6%的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和。知識面”為“很好”和。較好”。其原因是我校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拓寬專業口徑,增加學科交叉,增設不同學科選修課.增強實踐實習環節,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實驗室,到單位進行實地實崗的生產實習,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拓寬了知識面.

  3、基礎知識方面

  88.6%的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畢業生的計算機水平為。較好”以上,有45.7%的單位認為學生的外語水平。一般”。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相關課程學習.畢業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不成問題。雖畢業生大多能拿到英語四、六級證書,但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仍欠缺,在聽、說、寫.譯上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在外語教學上應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特別要利用好專業外語與文獻檢索課程和科研實踐及畢業研究鍛鍊學生的外文文獻查閱、翻譯和消化利用能力。

  4、個人能力方面

  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評價為。較好”以上的情況如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均91.4%.。競爭與迎接挑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均80%。創新科研能力”60%,。13頭表達能力’73.5%,。文字寫作能力”76.5%,。學習知識,接受能力”94.3%.。組織管理能力”74.3%.。經營能力”65.7%。用人單位不僅僅注重學生的實際業務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理論水平。不僅僅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應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能力與開拓精神的培養.提高他們的領導、應變、公關、交際、口頭表達、寫作等各方面能力,使畢業生不僅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同時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不斷適應新環境和新形勢的 挑戰。

  三、用人單位看重的畢業生素質

  用人單位看重畢業生哪些素質呢?。比較看重。以上的方面和結果如下:工作負責踏實、敬也精神100%,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奉獻精神,創新意識與勇氣均為各97.1%,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應變能力各94.3%,競爭意識與挑戰意識88.5%,人文素養82.9%,社會實踐,社會工作經歷和語言表達能力各80%,面試印象77.1%,政治面貌71.4%,文字寫作能力,專業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懂經濟與管理知識各68.5%,個人形象氣質57.2%,技能考級證書***計算機,外語等***51.5%,學校聲望45.7%。大學期間獲得獎勵29.4%,文體特長14.3%,生源戶籍所在地5.7%。由此可看出,學校聲望和戶籍等不再成為影響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四、對學校教學的建議

  在回答者中各項所佔的百分率:加強基礎、拓寬知識面。加強夾踐動手能力訓練,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培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四項均100%。加強經濟、管理知識72.2%,加強敬業精神教育66.7%,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與加強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訓練均為27.8%。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畢業生應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鍛鍊。

  五、調查結果的啟示

  1、加強素質教育

  現代社會需要邪種。誠信為本。才智並舉,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學生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幹不敗之地。學校要精心組織多種學生活動,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文娛、體育話動,融素質教育於活動之中,並注意與專業培養相結合。要注重發揮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力求傲到讓學生人人積極參與、人人從中受益。建立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大學生科技活動執行機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

  2、繼續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

  素質教育是一項以知識傳授、方法訓練、能力培養和精神陶冶為實踐內容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必須貫穿於專業教育、學科教育。首先.要繼續進行專業結構和課程設定的改革,加強基礎、拓寬知識面。其次。素質教育要從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上得到充分的體現。要摒棄陳舊的教學內容,注意知識的更新,改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做法,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潛能.重點加強對於進行創造性活動有關的方法、能力的教育。第三,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接觸、瞭解社會實際的過程中,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儘快適應社會的需要。

  3、應加強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

  學校除了深化教學改革,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從入學開始就著力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外,還要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進行思想教育***含艱苦創業教育***、理想教育、形勢教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心理諮詢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 確的擇業觀,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學校還應大力加強就業技巧指導,提高服務質量,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