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十則的讀後感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範文2

  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一個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倆人經常在一起參襌,打坐。有一天倆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後大笑,說:"我看你像攤牛糞。"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虧。回到家,蘇小妹對蘇軾說:"參襌的人最講究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麼吧!"

  其實,我們想想,為什麼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兩人的心態不同。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往往會因為有成績差的學生而抱怨:為什麼我這麼倒黴,遇上這麼一個學生,班級因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

  如果換一種心態,正是因為她學習有困難,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幫助她,如果每個人都很聰明,還用得上我嗎她的進步更能體現我的價值。這樣的話,也許每天抱怨會少一些,欣慰會多一點,心情也就好一些,似乎更能過上快樂的生活。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於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裡快樂地生活!

  範文3

  這幾天,我們都在學《論語》十則,在這十則論語中,我喜好個中的三則,它們別離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覺得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句的意思都是關於唸書和進修的。如第一則講了進修的要領和立場以及做人要有涵養;第二則講了要複習已經學過的常識,就能貫通新的內容;第三則講進修要領,敘述進修和思索的辯證相關。

  我先說一下我對第一則的讀後感吧,我以為第一則的第一句講的是進修要領,人在進修和實踐中把握常識,增添手法,這不就是進修中的愛好嗎,第二句講的是進修的愛好,孔子與別人一路接頭題目,這不就是進修的愛好嗎。第三句講的是為人立場,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氣度坦蕩,要有涵養。

  我對第二則的領略並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溫習的程序中,可以得到新常識,新領會,新發明,這種人可以做先生。有一個好的進修要領很重要,常識就是通過不絕地創新才不絕的富厚和成長起來的。

  第三則就是一個進修要領,但願同窗們記著這句話。學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學中舉辦,二者相輔相成,不行以偏廢,這才是正確的進修要領。

  《論語》的頭腦博大博識,報告了多個好的進修要領和做人的原理,在《論語》十則這篇課文中首要講的是求知和涵養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