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得只剩下錢

  臺灣以前最紅的一本書,恐怕非《》莫屬。乍看書名,一般人都以為它是本詼諧或反譏的書,其實它是本心靈重建的宗教書,作者寫該書的目的,顯然是在警惕世人:人活在塵世間,錢絕非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

     “”,嚴格說起來,也是我某段時間的寫照。

  一直以來,在親友的認知中,我是個“很怕花錢”的人。殊不知我的“小氣、節儉”,其來有自。

  小時候,我曾目睹有人一大清早踹開我家籬門,指著父親鼻子大聲咆哮要他“還錢”;也曾多次看見母親為籌措我們的學費,四處向人打躬作揖求“週轉”。父母“低聲下氣向人借錢、難堪狼狽被人討債”的不堪景象,看在我這做長女的眼中,既難過卻又莫可奈何。

  為了“拯救”家中窘境,我變得很怕花錢,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單純的認為:只要我少花一分錢,父母就可少舉一分債。“沒錢就沒尊嚴”、“怕沒錢”的心態,隨年歲的增長愈加深植我心,即便後來家境轉好,也不曾改變過。

  或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吧,嫁為人婦後,我依然不改過去“怕花錢”的“美德”,家中食衣住行全走樸實風,先生和兒子被“規定”不準送我禮物,想去度假的提議也常被我以“浪費”之名否決。

  我的“儉樸”一直持續著,直到和兒子有了那麼一段對話。

  那一年我40歲生日,10歲大的兒子“突發奇想”想買一件“厚禮”送老媽,被我事先獲悉,立刻向他曉以大義,告訴他“錢不可以亂花”,他只要畫張卡片表心意就可以了,至於禮物,“等你長大賺錢之後再說。”

  “我長大賺錢以後,絕對不會送媽媽禮物!”兒子斬釘截鐵地說,我愕然問他為什麼?他理所當然回答:“我會送媽媽錢,因為媽媽最愛錢了!”剎那間,我百感交集、潸然淚下,原來在兒子心目中,媽媽的儉約竟等同愛財。當時我的感受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那就是覺得自己“”。

  兒子的話如醍醐灌頂,讓我警覺到自己將錢、尊嚴和幸福畫上等號,窮其一生追求物質富足的結果,反讓自己的心靈精神陷於貧窮而不自知。為了省下有形有限的金錢,忽略了生活的質量,並讓親情打折,我的如意算盤打得也未免太“不如意”了。

  還好我懸崖勒馬,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