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成語故事介紹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這個成語來源於《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裡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裡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後評論說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周全,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慾、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儲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裡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註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過了諸子的成就。<漢書·藝文志>則將該書列入雜家,所以以儒家學者不再重視。
《呂氏春秋》的註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呂不韋,生年不詳,卒於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莊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一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彙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成書約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6卷,160篇,20萬言。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家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家。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制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一”、“摶”這樣的觀念。”執一”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家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備。***<節喪>***但是,墨子是主張“非攻”的,即反對戰爭的。《呂氏春秋》便對此進行了批駁:“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之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務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振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
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這就是說,“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裡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是什麼呢?它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道也者,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氣”。由這裡的論述可以明顯地看到老子的影響。《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下賢>***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運動。“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鱗未嘗息也。”***<觀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呂氏春秋》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一個迴圈反覆的過程。”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瞭解過去,有助於瞭解今天。但是,瞭解過去並不意味著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一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只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絡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係,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呂氏春秋》儲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在過去,《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注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統的哲學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
看了的人還看了:
1.成語刻舟求劍的故事
2.刻舟求劍的成語典故
3.刻舟求劍的故事及其寓言
4.文言文成語故事及譯文
5.成語故事有哪些四個字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