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傳統文化作文範文

  堅守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著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堅守傳統文化作文的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絡,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裡,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

  朋友,當你沉浸在“情人節”的玫瑰花香裡的時候,你可想過,就要到來的“七夕”裡,牛郎織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將相會在鵲橋之上? 秋遊作文

  朋友,當你戴紅色的聖誕帽,擠在“教堂”裡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曾想起,重陽節那天攜著雙親登高遠望遍插茱萸時的一幕幕?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長輩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

  朋友,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裡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

  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盅,關掉音響,坐在陽臺前靜靜的思考吧!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沉澱了為世人所驚歎的無數瑰寶,僅看中國的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樂,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節,寄意於閤家團圓;清明節,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共嬋娟;端午之晨,龍舟競發,唱盡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繼往開來。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華廈兒女源自民族的本性的希望和祝願。簡言之,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更是聯絡血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結。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廈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鄉的眷戀,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裡,可別忘了,你更應該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三

  不管怎樣,中國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緊急情況下,推開了兩名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雙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嘆她的舉動,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對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類似“埋兒養母”的極端行為,這種行為更讓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違當今社會主義所“規劃”的和諧藍圖的“傳統道德”如今註定要被剔除,倘若繼承這些糟粕,必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書”和“警察的手銬”。對那些垃圾道德必須剔除,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為千年後的我們描繪了一個男權社會。“裹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那也註定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巨浪衝走,儘管它在某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今天的我們可以用千年後的眼光重審過去的歷史事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後人千年後亦會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今天我們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與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精華大都隨時間的拉長減輕了質量,甚至湮滅了。

  不可否認,自中國開啟大門迎接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便遭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才能佔到上風,而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大都失去了,或者改變了最初的形態,遭到扭曲,甚至泯滅,無跡可尋。“聖誕日”“復活節”充斥店家“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這是多麼的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間斷的文化精華,留傳至今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丈量的巨大財富,更是整個中華名族的驕傲,是區別於其他名族血脈的獨特精髓。換言之,這就是“本”這就是“源”。

  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並發展精華,保持傳統道德的內在思想形態,維護精華的本原,將它帶入當今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它的基礎之上構建符合這一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不忘“本”,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即使外來文化與新思想侵蝕到了我們的每一寸土地,我們也無法丟掉傳統道德的“本源”。這“本源”,就是文明從未間斷的古國文化延綿至今的重要原因。傳統道德中的精華教會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倘若你已被新文化浪潮沖掉了這看似包袱的財富。請一定要找回它。

  因為,不管是什麼理由,只要我們是中國人,就絕對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