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名言佳句分享

  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下面是小編帶來的。

  茅盾的名言佳句

  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來決定。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是春暉,給別人以溫暖。在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應該如此。朋友之間,待之以誠,肝膽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溫暖嗎?

  鬥爭的生活使你幹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

  我覺得消除苦痛的唯一的方法是在從根本上消滅痛苦的來源。如果想借一件旁的東西以為慰安而仍讓痛苦之根存在,那就好像是喝酒圖一個醉,暫時把苦痛忘卻而已。

  在命運的網裡,人們的努力是不一定有怎樣多的成效如所預期。可是這命運觀又和自然派的命運論有些不同。這命運觀裡很含著奮鬥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人物評價

  正面觀點

  茅盾是“社會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開拓的革命現實主義對於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大多數研究者高度評價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的優良傳統,反對輕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

  ***1***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將社會的歷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體的個人的茅盾研究。

  ***2***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3***姜文《論〈子夜〉創作的多重動因》:從文藝發生學的角度,對作家的創作動因作了深層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結:參與情結、豐碑情結、鄉土情結、原型情結。他反對那種以“政治圖解”、“時事命題”來解釋《子夜》的創作動機的簡單化傾向。

  ***4***孫中田《理性精神與茅盾小說》:高度評價茅盾小說的理性化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注重人物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一切都在人物——歷史的怪圈中動盪,時代、歷史已經不是簡單的外在空間環境,而轉化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動,都受制於環境,被這個無處不在的“巨手”所左右。這就是以理性精神燭照而產生的巨集大嚴整 的藝術結構。

  反面觀點

  茅盾具有“雙重人格”,其靈魂深處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各半的結合。他的“社會剖析”的創作,主題先行,一味追求政治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體性,作品思想大於藝術。因此,許多人對於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地位,提出了質疑。

  ***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於作家的先行主題的。這種配合現實政治鬥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階社會檔案”。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於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恆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2***王曉明《驚濤駭浪裡的自救之舟——論茅盾的小說創作》:茅盾創作中有滑坡現象。《蝕》三部曲是在“對往事的情感記憶中獲取靈感”,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風姿”;《子夜》、《林家鋪子》等則是“每每是從判斷時事的抽象例題出發去進行構思”、“擁有明確的社會政治主題”。茅盾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他從最初提倡“為人生”文學起就有強烈的功利慾求,此後十幾年政治熱情不減,到30年代大爆發,以致掩蓋、壓抑了自身藝術素質的充分發揮。

  ***3***邱文治:茅盾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時代性和社會化”,然而隨之而來又存在著令人深思的矛盾現象。自覺的理性思考,既有助於組織題材、發揮想象力,也可以阻礙想象力,使主體失落。茅盾中長篇小說的網狀結構型別,是中外小說發展的較高藝術形態,但又是導致茅盾多部作品難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風格沉悶,顯示出單純追求藝術廣度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