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中醫十大名方簡介***2***
中醫名方六、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藥;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3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為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藥;甘草協調諸藥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愈。
臨床應用:
1、以胸痛、舌暗紅、脈澀或弦緊為辯證要點。
2、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澤蘭等;脅下痞塊屬血瘀者,本方加鬱金、丹蔘等;兼有氣虛見症加黨蔘。
中醫名方七、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蔘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調補脾胃、益氣昇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藥;黨蔘、白朮、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臨床應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中醫名方八、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白朮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蔘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為主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臨床應用:
1、用於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對於脾虛血少的血證,可加入阿膠、首烏、鹿角霜等補血、止血藥同用。
2、月經後期,色淡量少,或停經再生,淋瀝不斷,以及月經過多,伴有頭暈、心悸、體倦等心脾兩虛見症,可用本方治療。
3、可用於久病體虛遺精、盜汗、自汗、髒躁等證。
中醫名方九、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痠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溼,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洩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使藥,謂之三瀉。六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為補陰之代表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著重滋補肝腎以明目,用於肝腎不足所致之視物不清及眼睛澀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氣丸,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症;若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用於肺腎陰虛,咳嗽吐血,潮熱盜汗等症。
2、本方對於神經衰弱、肺結核、糖尿病、甲狀機能亢進、腎結核、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3、本方加入當歸、柴胡、五味子等治療球后視神經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有一定療效。
中醫名方十、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薑3克、大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方解: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溼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溼,茯苓健脾滲溼,俾溼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為溼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者為證治要點。
2、若心內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幹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癲癇抽搐,可加膽南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3、適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綜合徵、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擾與膽胃不和者。
常見的中醫十大名方“的人還看了:
- 常見的中醫十大名方簡介***2***
- 雅思寫作機經的使用誤區
- 中國桂花畫冊頁面素材設計圖片
- 治療失眠的中成藥推薦
- 社會人喝酒漫畫圖片大全
- 有關環保手抄報圖片大全
- 夫妻之間有矛盾怎麼溝通
- 把答謝中書書編成散文
- 如何正確使用洗臉撲
- 兒童血管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 屬牛的人和屬牛的人結婚好嗎
- 關於英語故事守株待兔
- 高考英語作文開頭句子
- 冬季怎樣服用人蔘
- 給人啟示的英語美文閱讀
- 高中數學學不會的原因分析
- 辦公電話禮儀培訓***2***
- 我學會了洗衣服的作文
- 如何答文學類作品閱讀題
- 表達春節祝福的詩句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