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治甲亢藥方

  幾年得甲亢的主要原因多與個人體質有關。甲亢難以根治,治癒後容易復發,這裡介紹一些中醫治甲亢的偏方,給患者作參考。 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一、甲亢概述

  中醫臨床學中無甲亢的病名,根據其發病原因、臨床症狀及體徵,本病與中醫學中的“癭病”很類似。但中醫學癭病的概念很廣,在《呂氏春秋》、《三國志》、《諸病源候論》、《肘後方》、《千金要方》、《三因方》等古代文獻中先後沿用了血癭、氣癭、息肉癭、石癭、勞癭、土癭、憂癭、筋癭等眾多名稱,這些可以概括現代醫學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大、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腫瘤、甲狀腺炎等多種疾病,但與甲亢比較接近的當屬憂癭與氣癭。

  二、甲亢的中醫病因病機

  甲亢以怕熱多汗、心悸易怒、多食消瘦、指舌顫抖、甲狀腺腫大為中心證候,病位在頸部纓脈***即甲狀腺***,病變髒器波及肝、腎、心、脾、肺,而以肝腎為主。病因上既有先天稟賦不足,又有後天調理失度,更有外邪侵襲而發病。所謂稟賦不足者與現代所稱之遺傳因素相似。人之先天稟賦與腎之關係最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本,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本,先天不足、勞欲傷腎均可導致腎之陰陽不足。腎陰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陽上亢,陽亢化風則見指舌顫抖之症。腎陽不足,氣不化津,為痰為飲,上結頸前纓脈則見頸前腫大。後天調理失度包括情志內傷、飲食不節等,情志內傷與現代所稱之精神因素致病雷同。有人統計365例甲亢發病因素,發現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本病之發病多緣於鬱怒傷肝,肝失疏洩,氣機不暢。肝失疏洩一則可致氣機鬱滯,血行不暢,二則可化火生熱傷陰,三則可橫逆犯脾致溼生痰,終則痰熱瘀互結為患,結於頸前則為頸纓腫大***甲狀腺腫大***,內擾心神則為心悸易怒、怕熱多汗,上犯肝竅則見突眼之徵,熱擾中焦則消谷善飢、壯火食氣,肌膚失養則形體消瘦,火熱傷陰、筋脈失養則見指舌顫抖。飲食不節,多指恣食肥甘,損傷中焦,運化失職,聚溼生痰為患,其證多以身倦乏力、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苔白厚膩為主。所謂外邪侵襲者與現代所稱感染誘發本病相似,六淫邪毒經口鼻或皮毛侵入機體,內傷臟腑,生痰致瘀,上犯纓脈,結聚頸前,則成本病。總之,本病是以內傷虛損為基礎,復加外邪侵襲,形成氣、痰、瘀、火共同為患的本虛標實之證。

  三、中醫治療甲亢的機理

  甲亢病位在頸部,臨床上呈現出的頸腫、怕熱汗出、心悸心煩、消谷善飢、性急易怒、指舌顫動、形體消瘦等症狀,是一個多臟腑受病、多病機共存的複雜的病理過程,治療上常通過疏肝理氣、清肝瀉火、健脾化痰、滋陰降火、滋補肝腎、寧心安神、滌痰散結、活血通絡、驅除邪毒等多種方法、多個環節,藉以達到調整人體內環境失調的病理狀態。有人綜合國內有關資料,結合現代科技總結出中醫治療甲亢的機制為:

  ***1***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

  ***2***調節神經與體液系統的功能活動。

  ***3***抑制能量代謝。

  ***4***抑制甲狀腺素的分泌。

  四、中醫治療甲亢的適應證

  中醫治療甲亢多以內服中藥為主,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療效比較肯定。據近年來1033例的統計分析,療效在84%~93.8%之間。有人根據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的體會,提出適應症如下:①輕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者則中西藥同用***;②對服抗甲狀腺藥物過敏者,或因毒性反應無法繼續治療,且不宜手術者;③合併肝病者;④經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後甲亢症狀加重者;⑤甲亢手術後的療效不鞏固,或又有復發者。

  五、甲亢的中醫基本證型

  甲亢的臨床症狀較多,如高代謝症群,精神、神經症狀,心血管、消化道症狀,肌肉骨骼、造血系統症狀及區域性症狀——甲狀腺腫大、突眼等,對如此眾多的症狀,很難以一法一方來完成治療計劃,達到預期目的。為了便於臨床體現中醫治療的特點,就必須對病人所有症狀、體徵、脈象及其他四診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其證候規律,分辨出不同的證候,方能為辨證施治提供依據。對本病的辨證分型,不同層次醫療單位、不同地區學者的意見不盡一致。統計近年來近50篇甲亢的治療資料,其分型有氣鬱痰凝、心肝火旺、心肝陰虛、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胃火旺盛、陽亢風動、胃強脾弱等近40個證型,如此之多,自然使學習者難以掌握。

  有研究指出:本病早期多以火旺為主***實火***,陰虛次之。病程較長、年齡較大者,多以陰虛為主,火旺次之***偏虛火***。不典型甲亢、淡漠型甲亢及病程較長且年老體弱者,多以氣虛、脾虛為主,陰虛次之。良性突眼為痰氣交結,惡性突眼多為肝陽上亢,瀰漫性甲狀腺腫大多肝鬱脾虛,結節性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腺瘤多有氣滯血瘀。

  綜合近年來國內研究的資料,結合作者的體會,本病的辨證分型主要有氣鬱痰結型、肝胃火旺型、氣陰兩虛型、陽亢風動型、陰虛火旺型、肝鬱脾虛型、痰結血瘀型、心肝陰虛型等八個證型。臨床上不少病例常不是單一證型存在,可表現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證型複合存在,在治療時需注意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效良好。

  1、氣鬱痰結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型的發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痰邪內生結聚於頸前所致。臨床表現為頸前結塊腫大,瀰漫對稱,腫塊光滑、柔軟,性急易怒,胸悶脅痛,怕熱汗出,頸部憋脹,吞嚥不爽,喉間有痰;舌質淡紅,苔白厚膩,脈弦滑或弦數有力。治當理氣舒鬱、化痰散結。方選四海舒鬱丸加減,藥用: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陳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烏賊骨30克,黃藥子5~10克,香附15克,枳殼10克,鬱金10克。胸悶、發憋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蔞仁10~15克;癭腫疼痛者加山慈菇5~10克,紅芽大戟1.5~3克***散劑每次1克***;便溏者加山藥30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適、聲音嘶啞者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氣陰兩虛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的發病多因鬱火耗傷氣陰所致。臨床表現為頸前輕度腫大或不腫大,神疲乏力,口乾咽燥,氣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黃,腰膝痠軟,便溏納差,下肢浮腫,指舌顫動;舌質紅,苔少,脈沉細數而無力。治當益氣養陰、滌痰散結。以牡蠣散合生脈飲加減,藥用:黃芪30克,人蔘***太子參***5克,白朮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烏30克,麥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蠣30克,夏枯草10克,瓜蔞仁12克,川芎10克,玄蔘30克,黃藥子5~10克。便溏納差者加山藥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麥30克,麻黃根10克;指舌顫動明顯者加生石決明30克、鉤藤10克;眼球突出、視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 克,草決明30克。

  3、陽亢風動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的發病多因肝腎陰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所致。臨床表現為心悸而煩,發熱多汗,性急易怒,口乾不欲飲,消谷善飢,形體消瘦,頭暈目眩,指舌顫動,頸前腫大,目突如脫;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而有力。治當滋陰潛陽,熄風豁痰。方選珍珠丸加減,藥用:珍珠母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熟地黃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懷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30克,沉香末15克***沖服***,草決明30克,海藻30克,黃藥子5~10克,莪術10克,陳皮10克。指舌顫動較甚者加殭蠶12克,全蠍10克;陰虛甚者加阿膠10克,麥冬15克;心煩不寐者加黃連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的發病多因暴怒傷肝,肝鬱化火,火邪及胃,煉津生痰所致。臨床表現為頸前腫大而柔軟光滑,面紅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乾,多食善飢,畏熱汗出,口渴喜冷飲,頭暈目眩,指舌顫動,形體消瘦;舌質紅,苔黃燥,脈沉弦數有力。治當清肝瀉胃、育陰散結。方選龍膽瀉肝湯合清胃散加減,藥用:龍膽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梔子10克,黃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連翹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黃連10克,生龍牡各30克,鉤藤15克,白蒺藜12克。大便乾結者加大黃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脹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棗仁24克。

  5、陰虛火旺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的發病多因火鬱傷陰,虛火外浮所致。臨床表現為頸前腫塊或大或小,形體消瘦,目幹睛突,面部烘熱,咽乾不欲飲,多食易飢,煩躁易怒,心悸汗出,頭暈失眠,手指顫動,腰膝痠軟;舌質紅,苔少,脈沉細數。治當滋陰降火,滌痰散結。方選知柏地黃丸合消瘰丸加減,藥用:知母10克,黃柏10克,生地30克,山藥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黃藥子5~10克,旱蓮草30克,貝母12克,茯苓24克,玄蔘15克,鱉甲10克,牡蠣30克。心火盛者加黃連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腫者加山藥30克,苡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氣短乏力者加黃芪30克,白朮10克,太子參30克;虛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 10克;大便乾結者加大黃10克。

  6、肝鬱脾虛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的發病多因鬱怒傷肝,肝氣不舒,橫逆犯脾所致。其臨床表現為:急躁易怒,善太息,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納食不佳,便稀或溏,頸前腫塊或大或小,或見噁心,嘔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脈象弦滑,苔白或厚膩。治當疏肝健脾,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鬱金10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枳殼 10克,炒麥芽20克,白朮12克,黨蔘15克,厚朴10克,山藥30克。肝鬱化火兼見口苦口乾者加梔子10克,黃連10克,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氣鬱較甚兼有血瘀表現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烏藥10克,丹蔘30克,莪術10克;脾虛較甚者加黃芪30克,白扁豆30克,苡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結血瘀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患者病程多較長,緣由氣滯痰凝、血脈瘀阻而發病。臨床表現為:頸前腫塊經久不消,按之較硬或有結節,胸悶憋氣,眼球突出,心煩善怒,喉間有痰,吞嚥不爽,食少便溏;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白厚膩,脈沉弦或沉澀。治當理氣化痰、活血消癭。方選海藻玉壺湯加減,藥用:海藻30克,海帶30克,昆布30克,陳皮12克,青皮10克,半夏10克,貝母10克,連翹30克,穿山甲10克,莪術10克,土鱉蟲10克,牡蠣30克,黃藥子5~10克,甘草1 0克,砂仁10克。如見面色不華、身倦乏力等氣血兩虛症狀者加黃芪30克,當歸12克,黨蔘2 4克,熟地15克;胸悶憋氣較甚者加鬱金15克,枳殼10克,瓜蔞仁15克;腫塊堅硬,移動性小甚或不可移者加山慈菇5~10克,丹蔘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蓮30克。

  8、心肝陰虛型甲亢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本證的發病多因痰氣壅結、化火傷陰所致。臨床表現為: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質地柔軟,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煩少寐,手指顫動,眼乾目眩,倦怠乏力,形體消瘦;舌質紅,苔少,舌體顫動,脈弦細數。治當滋陰益精,寧心柔肝。方選天王補心丹合一貫煎加減,藥用:人蔘5克,玄蔘15克,生地24克,麥門冬12克,天門冬12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柏子仁30克,五味子10克,辰砂0 5克***沖服***,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鉤藤15克。大便稀薄便次增加者加山藥15克,白朮10克,苡仁30克,麥芽20克;腰膝痠軟者加龜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絲子30克,川牛膝12克;氣血兩虛者加黃芪30克,阿膠10克;心悸較甚者加酸棗仁30克,煅龍骨30克,遠志10克。

  六、治療甲亢的中成藥

  治療甲亢的中成藥較多,是臨床醫生從不同角度對本病治療的經驗總結,對甲亢的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摘錄如下:

  1.複方甲亢膏

  組成:黃芪、黨蔘、麥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蔘、生牡蠣各30克,蘇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適應症:輕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對硫脲類藥物過敏的甲亢患者;合併白細胞減少,不能使用抗甲狀腺藥物者;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緩解後的鞏固治療。

  用法用量:上方製成膏劑,每次10克,每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可連續服用數療程。

  療效:治療50例,症狀、體徵緩解好轉率為90.9%,基礎代謝率下降有效率為62.5%,甲狀腺攝131碘率下降有效率為70%。治療重度甲亢與抗甲狀腺藥物並用,可減少後者的毒性反應,縮短療程。藥理學證明:本方可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蛋白質合成和能量代謝,直接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餘永譜,等.浙江中醫雜誌 1980;***8***∶360〕

  2.複方甲亢寧片

  組成:夏枯草、炙鱉甲、生牡蠣、玄蔘、太子參等。

  適應證:主要用於甲亢肝陽上亢、氣陰兩虛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劑,每次10片,每日3次,1個月為1療程。

  療效:用本方片劑治療甲亢指數簡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長服藥6個療程,臨床治癒11 例,顯效14例,好轉4例,無效1例***服用本藥時停用其他中西藥物***。實驗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謝及血中TT3濃度的作用,其藥理機制可能為:一方面減弱甲狀腺激素靶器官、靶組織對甲狀腺素的反應,另一方面加速對已進入血液迴圈的甲狀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藥物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利用此中藥複方的雙向免疫調節作用,重建人體免疫系統的穩定性。〔陳梅湘,等.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89;***3***∶147〕。

  3 .甲亢丸

  組成:橘紅100克,清半夏150克,雲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蠣150克,大貝150克,三稜100克,黃藥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硃砂10克。

  適應證:因內傷七情,憂思惱怒,日久釀成痰氣鬱結的癭瘤。

  用法用量: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療效:以本丸治療甲亢125例,治癒65例,顯效24例,好轉23例,無效13例,治癒者最少服藥90丸,最多服藥180丸。

  藥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黃藥子、夏枯草均為含碘中藥,碘是合成甲狀腺素***TH*** 的一個要素,在一定劑量限度內,TH的合成量隨碘的劑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過了限度則引起相反的結果——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藥理劑量的碘,除抑制甲狀腺素合成外,還同時抑制TH的釋放。甲亢病人在碘劑治療後,由於TH的合成與釋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狀便迅速開始緩解。〔黃泰康.中醫疑難病方藥手冊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7年〕

  4. 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當於生藥2.6克***;乙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療程4~8周,甲組緩解***臨床症狀緩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 例,乙組全部緩解。兩組治療後的血清T3、T4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抗甲狀腺微粒抗體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統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0.01***。〔吳淦,等.中醫雜誌 1989;***8***∶36〕

  5. 甲亢靈片

  組成:夏枯草、墨旱蓮、丹蔘、山藥、煅龍骨、煅牡蠣等製成片劑。

  適應證:甲亢陰虛陽亢型。

  用法用量:治療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對照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並分別用安慰劑2、7片。1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組150例,對照組75例。結果兩組分別治癒26、14例,顯效89、36例,有效23、1 7例,無效12、8例,總有效率為92%、89.3%。心率、基礎代謝、TT3、TT4兩組治療前後自身及治療後組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楊春華.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7 ;***4***∶5~6〕

  七、常用於治療甲亢的單驗方

  用於治療甲亢的單方驗方數量甚多,遍及古今文獻,茲摘錄如下:

  ***1***開結散:豬靨49枚***焙***,沉香6克,硃砂49粒***罐煅***,橘紅12克,共為末。臨臥冷酒徐徐服6克。五服見效,重者一料愈。***《本草綱目》***

  ***2***穿山龍浸膏***每1毫升含生藥0.5克***: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治療甲亢5例,連服2~3個月後,突眼症狀可消失,餘症也均好轉。***《中藥大辭典》***

  ***3***黃藥子、生大黃各30克,全蠍、殭蠶、土鱉蟲各10克,蚤休15克,明礬5克,蜈蚣5條,共為細末,用醋、酒各半調敷,保持溼潤,每料藥可用3日,7料為一療程。〔蔣立基中醫雜誌 1987;***1***∶16〕

  ***4***治突眼性甲狀腺腫方:大熟地30克,當歸、枸杞子各15克,羌活1.5克,澤瀉5克,每日1劑,連服2~6個月。〔徐福鬆中醫雜誌 1987;***1***∶16〕

  ***5***甲亢靈片:由煅龍骨15克,煅牡蠣15克,懷山藥15克,旱蓮草15克,紫丹蔘15克組成,製成糖衣片,每片0.25克,含量相當於生藥5克。每次7片,每日3次口服。〔劉翠榮,等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12***∶739〕

  ***6***蒲公英60克,水煎2碗,溫服1碗,剩下一碗趁熱薰洗,每天1次。治療甲亢術後突眼加重症3例,效果良好。〔浙江中醫雜誌 1980;***8***∶362〕

  ***7***原料:壁虎2條,白糖適量。烹製方法:將壁虎去內臟洗淨,炙幹後研成細末,加白糖用開水沖服。

  食用方法:每次1克,隔天1次,連服數天。

  八、含碘中藥在甲亢治療中的使用

  中醫治療甲亢多根據患者的不同證候表現,辨證選藥,諸如疏肝理氣、滋陰降火類藥物;化痰散結、活血化瘀類藥物;益氣養陰、溫陽益氣類藥物等,其中包括含碘中藥海藻、昆布、海帶、紫菜、柳葉、黃藥子、夏枯草、牡蠣等。臨床實踐表明這些不同型別的藥物對不同證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隨著中藥藥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和人們對甲亢生理病理認識的不斷深化,對含碘類中藥治療甲亢出現了不同的觀點,一種為否定觀點,認為含碘的中藥方劑,其含碘量遠超有效劑量,其不僅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還抑制了甲狀腺激素在甲狀腺內的釋放,使血中甲狀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狀迅速緩解,如持續投用含碘濃度高的藥物,甲狀腺素的合成從碘的抑制下逸脫,使甲狀腺內甲狀腺激素的積存與日俱增,大量積存的甲狀腺素釋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濃度驟增,可引起甲亢的復發、反跳。二是主張採用含碘類中藥,認為含碘中藥不僅可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還能抑制甲狀腺素的釋放,使血中的甲狀腺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狀緩解,且中藥的應用是建立在證候的基礎上,並非單純依附含碘成分為依據。故而筆者認為:在評價中藥應用及療效時,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原則,似較單純的以藥理成分為依據更合理,更切合實際。臨床實踐表明:含碘類藥物並不是甲亢的禁忌證,甲亢危象的治療,短期突擊給予碘劑,甲亢術前準備也將碘劑作為重要程式,就是例證。關鍵是含碘中藥運用的適應證要很好地掌握,含碘類中藥的主要作用在於軟堅散結,消除腫大之甲狀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劑對甲狀腺腫大之消散則較為困難。有人指出含碘中藥適應證為:甲亢伴有甲狀腺腫大者,待其陽亢症狀有所緩解,以陰虛或氣陰兩虛為主要證候時,可投含碘中藥以軟堅消癭,採用少量含碘方劑,既有碘的藥理作用,又有其他藥物相伍,與碘協同,變弊為利,從而提高療效。〔潘文奎.中醫雜誌 1984;***12***∶752〕。

  通常認為甲亢患者不宜再服海藻、昆布、海浮石等含碘藥物,徐氏認為不然,只要甲狀腺腫大或有結節,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痰熱之象明顯者,不必拘泥,仍可用之,未見不良反應。〔徐福鬆.中醫雜誌 1987;***1***∶16〕

  最近有人對治療甲亢的有效方消癭湯煎劑作了含碘測定,結果每劑的含碘量為302.42毫克,遠超有效劑量,但從這類含碘量高的方劑確能緩解某些盧戈氏液治療無效病例的事實,認為中藥裡可能含有某些成分,不同於單純碘劑的藥理作用,或是能克服碘的弊病而對甲亢發揮療效。

  九、黃藥子治療甲亢應注意事項

  黃藥子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黃獨的塊莖,味苦辛性涼有毒,《本草綱目》謂其能“涼血、降火、消癭、解毒”,化學成分含黃藥子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及碘、鞣質、蔗糖、還原糖、澱粉等。福建省人民醫院用黃藥子流浸膏治療甲亢26例,大多數患者症狀明顯改善,頸圍及基礎代謝有不同程度縮小、降低。

  近年來不少學者在甲亢的治療也多采用單味黃藥子,或由黃藥子為主組成的複方,療效尚可。但黃藥子為有毒之品,動物實驗表明:黃藥子對小鼠的肝腎組織都有一定損害,損害的程度與給藥的劑量和時間密切相關。對肝組織損害在短期內即可表現出來,對腎組織的損害較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其表現特徵為食慾減退、厭油膩、噁心、嘔吐和肝功能不正常,與臨床病人所表現的症狀是一致的。為了避免黃藥子對肝腎損害,大多數人主張本藥每日用量應控制在原生藥12克以內為安全量。

  十、甲亢病人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發展的基本方針之一。在甲亢的治療中採用中藥、西藥聯合治療,不僅可各揚其長、避其短,而且可以明顯地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療程,且病人也樂於接受。陳氏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甲亢110例,中藥選黃芪、黨蔘、山藥、白芍、夏枯草、玄蔘、麥冬、半夏、貝母、牡蠣、枸杞、炒棗仁。便溏加白朮、陳皮;目赤目突加菊花、澤漆、澤瀉、白蒺藜;甲狀腺腫大加白芥子、瓦楞子;結節腫大加三稜、莪術、赤芍;心悸心煩加生龍骨、遠志、梔子;肝氣不舒加柴胡、香附、佛手;面紅、面板紅熱甚加黃芩、半枝蓮。每日1劑,水煎服。西藥用他巴唑,視病情輕重,每日用10~30毫克,1~2月後減至維持量。伴有甲狀腺腫大、突眼較重者同時服甲狀腺片每日20~40毫克一次,無此症狀者在用他巴唑半月後加甲狀腺片。結果:近愈36例,顯效31例,有效43例,總有效率為100%,其療效顯然高於單純中藥或西藥的治療。治療前後T3、T4值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陳金錠.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1993;***2***∶42〕

  聶氏報告中西醫結合治療甲亢120例,並設中藥、西藥對照組各40例,中西醫結合組方案:中藥用生黃芪15~30克,太子參、生地、生白芍、夏枯草、麥門冬、五味子、炒棗仁、炙甘草各10克,生龍骨、生牡蠣、草決明各25克。服3~6個月後,辨證服用龍膽瀉肝丸、沉香舒氣丸、知柏地黃丸等。西藥重、中、輕度用他巴唑30、20、15毫克***重度或用丙基硫氧嘧啶*** 口服,1月後每日分別為20、15、10毫克,輕度用2~5個月,重、中度,每隔半月減5毫克/日至維持量,再用3~9個月。中西藥服用時間間隔0.5~1小時。中藥組、西藥組分別單獨服用上述中藥、西藥,均用1~1.5年。結果:三組分別痊癒70、10、12例,顯效50、21、28例,無效0、9、0例。治癒率中西醫結合組優於兩對照組***P<0.01***。〔聶有智.中級醫刊 1997 ;***8***∶61〕

  十一、甲亢術後低鈣抽搐中醫治療

  甲亢術後低鈣抽搐屬於中醫“痙病”的範疇,多因手術致陰血耗傷、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所致。在中醫理論中肝主筋、肝腎同源,這種生理上的相互聯絡必然導致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因此,治療本症常肝腎雙補,並佐以熄風止痙之品,常用藥物有天麻10克,阿膠 15克,白芍 30克,鱉甲15克,熟地30克,當歸15克,生牡蠣30克,鉤藤30克,地龍30克,甘草10克,木瓜10克,蜈蚣2條,全蠍5~10克。水煎服,日一劑。李茂懷報道,以《丹溪心法》虎潛丸加減***黃柏12克,知母、鎖陽各6克,熟地、白芍各9克,龜板、陳皮各10克,乾薑、羊肉各15 克,龍骨18克,牡蠣、阿膠各30克***,日服一劑。手足麻木者加雞血藤12克,丹蔘9克;抽搐嚴重者加地龍9克,全蟲6克;影響呼吸者加前胡9克,桔梗6克。治療15例,10~20天后,8 例痊癒,4例好轉,3例無效,3例復發。

  十二、甲亢的微觀辨證

  中醫辨證學領域裡有巨集觀辨證與微觀辨證之分。巨集觀辨證是傳統的中醫辨證,主要是從巨集觀層次著眼於功能方面的研究。微觀辨證是以微觀指標來認識疾病和辨別疾病,是將傳統的診療技術引入到細胞、亞細胞乃至分子水平,以闡明中醫證的實質及其傳變規律,藉以指導臨床,提高療效。目前甲亢的微觀辨證尚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杜氏以142例甲亢為觀察物件,並選擇118例作為對照觀察,探討甲亢患者辨證分型與甲皺微迴圈及T3、T4、FT4I的關係。結果表明:①甲亢患者的甲皺微迴圈的加權積分均值***3.117±0.98***比正常對照組***0.86±0.79***明顯增高***P<0.001***,說明甲亢患者有微迴圈障礙;②甲亢病程與甲皺微迴圈改變無相關;③甲亢辨證分型與甲皺微迴圈、T3、T4、FT4I有相關關係,心肝火旺型與氣滯痰凝型的形態積分和袢周圍狀態積分均值無顯著差異***P>0.05***。但三型的微迴圈總積分均值相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01 ***,提示各型均有程度不同的微迴圈障礙,因此中西醫治療都應有化瘀方面的藥物。心肝火旺型的T3、T4、FT4I明顯增高,與氣滯痰凝型、血瘀型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與臨床上高甲狀腺素血癥相一致。血瘀型甲皺微迴圈積分值最高,說明微迴圈障礙較重,治療時間需長,效果較慢。〔杜翠芬.廣東醫學 1991;***1***∶39〕

  ***2***鄺氏通過對甲亢病的臨床研究指出:治療甲亢滋陰、平肝、潛陽藥物的作用可能和調節植物神經有關,甲亢的症狀可因阻滯腎上腺β受體而減輕。補氣藥如黃芪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目前認為甲亢的發病原理與免疫功能失調,出現興奮甲狀腺的免疫球蛋白有關,後者的出現可能是機體免疫監管功能降低所致。因而設想中藥治療甲亢也可能通過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而發揮效應。

  ***3***顧氏通過檢測甲亢患者尿羥脯氨酸排量,發現各型甲亢患者***陰虛火旺型32例、非陰虛火旺型16例、正常人20例***均高於正常人,非陰虛火旺型與正常人無明顯差異,而陰虛火旺與非陰虛火旺型之間尿羥脯氨酸排量有非常顯著差異。對10例陰虛火旺者投予益氣養陰的甲亢重方治療,發現隨著陰虛火旺症的改善和消失,5例尿羥脯氨酸排量正常,另5例有不同程度降低。提示尿羥脯氨酸排量可能和尿17-OHS、兒茶酚胺和血清T4相似,與陰虛火旺有一定聯絡。〔顧文聰,等.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7***∶48〕

  ***4***上海中醫學院對70例甲亢病人辨證分為陰虛心火旺盛、陰虛肝火旺、陰虛心肝火旺及陰虛火旺不明顯四組,通過觀察不同證型血漿cAMP***環磷酸腺苷***含量及尿AC***兒茶酚胺***、17-OHCS***17羥皮質類固醇***排量之間的關係,發現在甲亢病人中,不同臟器的陰虛火旺,其血漿cAMP含量的變化也存在差異,cAMP含量的變化與辨證分型有密切關係。血漿cAMP含量的變化似與尿CA排量的變化一致,陰虛心火旺及陰虛心肝火旺組明顯升高。17-OHCS的排量在陰虛心肝火旺和陰虛肝火旺組升高明顯。〔蔣冰冰,等.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7***∶48 〕

  十三、針刺治療甲亢

  針刺治療甲亢散在古今文獻中,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有血癭,可破之;有息肉癭,可割之;有氣癭,可具針之”。近代的大量實踐證明,針刺治療甲亢,不僅能使血中T3、T4下降,而且血中cAMP的含量亦下降,不僅有較好的近期療效,而且遠期療效也甚為滿意。對應用甲亢藥物有不良反應的患者,針刺亦能達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國40年中醫科技成就中醫古籍出版社 ******。

  針刺療法選穴分體針與耳針兩種。

  ***1***體針取穴:以少陽、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常用穴位:合谷、足三裡、天突、天容、間使、三陰交、氣癭、頸3~5夾脊穴。

  備用穴位:陰郄、復溜、太沖、神門、風池、攢竹、四白、內關。

  ***2***耳針取穴: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甲狀腺、平喘、心、脾、腦點。

  針刺治療甲亢的近代研究頗多,療效較為滿意。何金森等對針刺治療甲亢進行了系統研究,臨床觀察120例,分針刺組、他巴唑組及針刺加他巴唑組***針藥組***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其不同療法的臨床療效、複發率及副反應。針刺組針對甲亢多為氣陰兩虛、虛火內動的病機特點,採用拇指後退為主的捻轉瀉法,斜刺氣癭穴以化瘀散結;以拇指後退為主的捻轉,結合重提輕按的瀉法刺內關、間使以清心瀉火、息內熱;以拇指前進為主的捻轉,結合重按輕提的補法,刺足三裡,補中益脾,刺三陰交滋陰涵木,補瀉結合,留針30分鐘,住院病人每日針刺1次。他巴唑組:每日口服他巴唑40毫克。針藥組則同時應用以上兩組方法。2個月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三組的血清T3、T4均有顯著下降***P<0.001***,甲狀腺131碘攝取率,針藥組及針刺組均有顯著下降***P<0.001和P<0.01***,他巴唑組無明顯改變。三組患者高代謝率症群均有明顯改善,但三組的有效率無明顯差異,針藥組為93.9%,針刺組為 73.9%,他巴唑組為85.4%,以針藥組為優,明顯優於針刺組***P<0.01***,與他巴唑組無明顯差異。一年後三組的複發率:針藥組29.6%,針刺組3***%,他巴唑組88.9%,以針藥組最低,針刺與針藥組的複發率均明顯低於他巴唑組。副反應方面:針刺組及針藥組也低於他巴唑組。何氏的這一研究,說明針刺不僅能明顯地改善甲亢患者的臨床症狀,且能降低血清T3 、T4水平,更說明以針刺與藥物相結合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於甲亢的治療,具有臨床療效高、副反應少及複發率低的優點,值得推廣應用。〔何金森,等.中醫雜誌 1987;***2*** ∶46〕

  鐳射照射穴位,對機體或穴位既有針刺樣作用,又具有灸的作用,能改善和調節機體的免疫失調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葛氏以鐳射穴位照射法治療突眼性甲亢30例,治療方法:取扶突穴***雙側,或加天突穴***為主穴,睛明或耳門穴為輔穴,採用鐳射聚焦照射穴位,主穴每次照射5~7分鐘,輔穴每次照射3~5分鐘,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治療1~2療程,待病情緩解後,休息數日,再鞏固1~2療程***隔日一次***。結果:臨床緩解19例,明顯好轉***含基本緩解***8例,好轉者3例。〔葛通元,等.中華內分泌雜誌1988;***2***∶111〕

  十四、氣功治療甲亢

  氣功是一種講究練氣、養氣和用氣的古老的健身術,是通過醫者的運氣導引,患者的意守、調息功能,使大腦皮層得以發揮其對機體內部的主導調節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進全身氣機的暢通,使臟腑功能得以協調,促進新陳代謝,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診治甲亢病方面,按照中醫的辨證分型,通過用氣之吹、呼、嘻、呵、噓,長息吐濁納新之運氣,覆按陰陽五行生剋制化之道,施以調理陰陽、補虛瀉實、清熱解毒等法,兼以調身、調息、調心之基本功,借點、按、抓、揉、導、推之不同手法,對甲亢的治療,多可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就各證型的中醫治療概述為下:

  ***1***氣鬱痰結型

  外氣治療:肝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鬱久而痰結成癭,治取天突、天鼎、足三裡、翳風。用點法發涼氣,以調肝理脾、解鬱散結,用抓法對準甲狀腺連抓10次,用導引法作全身性導引,以期疏通經絡、祛痰散結、消除癭氣。

  辨證施功:肝鬱失疏,鬱久化熱則心煩急躁、胸悶脅痛,用劍指站樁功,使氣血調和,生理代謝機能增強;“噓”字功***吸短呼長***以瀉肝火;逍遙步***以噓字口型長呼氣,做慢步行功***以解鬱祛痰散結;血壓高時要做降壓功。每晚盤坐深調息1次,60分鐘。以上綜合用功,可疏肝解鬱,活血消癭。

  ***2***肝胃火旺型

  外氣治療:肝鬱火盛而犯胃,則消谷善飢,性急易怒,取天突、天容、天鼎、合谷、足三裡,用點法發涼氣,以清瀉肝胃之火,用抓法抓甲狀腺10次,用劍指向甲狀腺發涼氣,然後以劍指導引,沿肩、臂到手,反覆6次以上,可收到疏肝理氣、消癭散結之效。

  辨證施功:肝胃火旺則耗陰,煉液生痰。用月華功,以養肝胃之陰,每晚做月華功40~60分鐘;“噓”字功,以呼為主;“呵”字功,以呼為主,以清心火,意在瀉其子;逍遙步,以 “噓”字口型長呼氣,以呼為主,以瀉熱疏肝。根據血壓是否升高做或不做降壓功,靜坐腹式調息早晚各40分鐘,可達到肝胃調和,使頭暈多汗、消谷善飢之症得除。

  ***3***心肝陰虛型

  外氣治療:心肝熱盛則灼陰傷津,心陰虛則煩熱失眠,頭暈汗出,取曲澤、天突、天容、翳風、合谷、足三裡,用點法發涼氣,以滋養心肝之陰,用劍指向甲狀腺發涼氣,並經由肩、臂部向手部導引6次以上,用抓法抓甲狀腺10次以上,以除心悸易驚之苦。

  辨證施功:熱邪耗陰則心煩不寐,驚悸不安,以劍指站樁功40分鐘,合用月華功60分鐘,以養心肝之陰,經絡得養則脅痛口乾可除。合“噓”字功,以平肝火;“呵”字功、“吹”字功以除虛煩驚悸之症;逍遙步,以“噓”字功口型長呼氣,作慢步行功,可收除煩安神,驚悸自平之功。

  ***4***陽亢風動型

  外氣治療:熱邪灼陰,陰虛則陽獨亢而動風,用點法對百會發涼氣,配合呼氣,意守下丹田或湧泉;用全身導引,讓病氣從四肢排出,以瀉亢盛之肝陽。再以雙手導引,讓患者以“噓 ”字功口型大口吐氣,用意念配合導引平肝潛陽、熄風鎮驚,連續導引10~15分鐘,再用劍指站樁功、“噓”字功、“吹”字功,以潛陽熄風。

  辨證施功:陽亢津傷則風動,可見頭痛、噁心、嘔吐、煩躁,以劍指站樁功、八段錦、“噓 ”字功為主,可達滋水涵木、平肝熄風之效,見手足抖動或肢體搐搦等症,應以逍遙步“吹”字功為主。血壓升高時,可意守丹田或湧泉,以收濡養筋脈、除煩熄風之功。

  ***5***肝鬱脾虛型

  外氣治療:肝氣鬱結,疏洩失司,導致脾虛失運,脅肋脹痛。取內關、肝俞、章門、魂門、足三裡、建裡,發放熱氣,以理脾運,用導引法進行全身性導引。

  辨證施功:肝鬱失疏,脅肋脹痛者,施以逍遙步、“噓”字功,以可調肝解鬱。肝木侮土則腹脹、腹瀉、食慾不振,則應調整呼吸,吸長呼短,以補脾氣,再以“噓”字功口型長呼氣。 “呼”字功,頓足跟,搓脅肋,可收舒肝健脾、條達氣機之功。

  ***6***陰虛火旺型

  外氣治療:陽邪盛則耗陰,陰虛則火旺燔熾,治以揉按法向腎俞、三陰交、期門、內關、湧泉發熱氣;向心俞、申脈用點法發放涼氣;用導引法進行全身性導引。

  辨證施功:陽盛灼陰,則見五心煩熱,心神不寧,急躁易怒,以月華功補心腎之陰;逍遙步 ***以“呵”字口型長呼氣作慢步行功***瀉其心火,從而除煩安神;鬆靜功,每日兩次,一次30~40分鐘;“吹”字功,八段錦,以期滋陰降火,水火既濟,則心神得安。

  ***7***氣陰兩虛型

  外氣治療:病久則耗氣傷陰,動則眩暈、心悸汗出,以揉按法向著肝俞、脾俞、足三裡、神門、中脘發熱氣,益氣養陰;用雙掌同時發熱氣,一掌對百會,一掌對氣海、關元,培補真元之氣。

  辨證施功:早做日精功,晚作月華功,達到氣陰雙補;八段錦、靜坐深調息功、逍遙步***以呼字口型長呼氣、慢步行功***可益氣健脾,化生氣血,神疲勞熱汗出自愈。

  ***8***痰結血瘀型

  外氣治療:甲亢病程日久,由氣及血,血行瘀滯,以致氣、痰、瘀三者互結為患。癭腫出現結節者,用揉按法取膻中、心俞、足三裡、間使發放熱氣,以補氣活血;脾俞、太沖穴用點法發涼氣以瀉肝火;用勞宮向肝俞發熱氣,作全身性導引。

  辨證施功:癭腫結節、胸悶、發憋者,用日精功以益氣健脾。劍指站樁功、八段錦、“噓” 字功、“呼”字功,均以呼為主,祛痰散結,活血化瘀。靜坐深調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0~40分鐘,以收消癭散結之效。

  十五、刮痧療法治療甲亢的方法及機理

  刮痧療法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藉助刮痧工具***光滑的苧麻、小蚌殼、硬幣、銅勺柄、瓷碗、瓷酒杯、藥匙、瓷湯匙等***,對體表面板的特定部位,反覆進擠、揪、捏、刺等方法,使面板表面呈瘀點、瘀斑狀態,借對體表脈絡的良性刺激,改善人體氣血流通狀態,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進而達到解表祛邪、開竅醒腦、清熱解毒、行氣止痛、運脾和胃、化濁祛溼、化瘀散結消癭等功效。

  基本方法是採用光滑的硬幣、銅勺柄、瓷碗、藥匙、有機玻璃鈕釦或特製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質***冷開水、香油或中藥提取濃縮液等,既可減少刮痧時的阻力,又可避免面板擦傷並增強療效***,在體表特定部位反覆刮動、磨擦。

  刮治部位及方法:以刮痧器具的鈍緣面蘸取刮痧介質颳風池、風門、腎俞及膀胱經***風門至腎俞***;挾人迎;點揉天突、內關、神門、手三裡、太沖穴;刮陰陵泉、三陰交穴。在施行刮痧時右手持刮痧工具,靈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蠻力,質硬刮具的鈍緣與面板之間角度以45度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勢,且注意用力要均勻、適中,由輕到重,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待皮下出現微紫紅或紫黑色痧點、斑塊即可。每處可刮10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