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思成的名言佳句有哪些
樑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新會人,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樑思成的名言佳句
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在較保守的城鎮裡,新潮激發了少數人的奇思異想,努力對某個‘老式的’建築進行所謂的‘現代化’,原先的傑作隨之毀於愚妄。最先蒙受如此無情蹂躪的,總是精緻的窗牖,雕工俊極的門屏等物件。我們罕有機會心滿意足地找到一件真正的珍品,寧靜美麗,未經自然和人類的損傷。一炷香上飛濺的火星,也會把整座寺宇化為灰燼。
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餘。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中國的建築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時千變萬化。
建築師的業是什麼?直接地說是建築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紀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所以你們的問題十分地繁難,你們的責任十分地重大。
橋是那麼偉大,但也能嬌小嫵媚。秦少游為“鞦韆外綠水橋平;東風裡,朱門映柳”的絢麗景色所動,李肩吾愛看“直下小橋流水,門前一樹桃花”,歐陽修更痛快,他偏喜歡“獨立小橋風滿袖”,多麼瀟灑!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
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樑思成的人物評價
樑思成在學風上要求嚴謹,在學術上平等待人。當他聽到教師和助手們在學術上的不同意見,包括反對他的看法的意見,總是很高興地與大家一起討論,從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樑思成為培養人才,在學術上是大公無私的,他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年輕一代。無論他過去積累或新近獲得的資料,他從不保密,盡其所有地為大家所有。在樑思成去世後,遵照他生前的囑咐,將他收藏的豐富的圖書資料捐贈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清華大學是樑思成一生鍾情的地方,美麗的校園不僅記載了他成長的足跡,而且留下了父親梁啟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他在這裡學習生活了八年,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長大成人。
1928年從美國學成歸來,雖然他最終選擇到東北大學工作,但和清華的聯絡始終沒有斷掉。1931年,他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之後,與清華的聯絡日趨密切。他和林徽因的朋友有很多是清華的教授,在1933-1934年,他還兼任清華大學的教授,講授建築學。也許正是與清華之間久已存在的濃厚情結,導致他在抗戰勝利後幾乎沒有太多猶豫就毅然選擇到清華大學創辦建築系。這之後,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樑思成再也沒有離開過清華,一直到1972年病逝。
樑思成十分注意在清華建築系的師生中樹立民主的作風,努力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鼓勵大家暢所欲言。樑友鬆至今仍記得上學時的民主氣氛:“那時四個年級在一個大教室裡,我覺得很有好處,高年級的同學固然常到我們的圖板邊提意見,我們也常常對高年級的作品評頭論足,言之有理也好,胡說八道也好,至少系裡形成了一種學術民主、互相切磋的風氣……我和比我高的四個年級的同學老混在一起,一道聽樑先生和林先生講課,聽蔡方蔭和侯仁之的講座,一道跳土風舞,一道和老師們過節聯歡,一道進城去遊行。所以雖然在年齡和學識上有差異,但這四個年級的同學感情竟如同班一樣,我後來覺得這正是樑先生施教的方式,一方面學術民主,鼓勵學生表達不同意見,另一方面讓大家互相影響,互相取他人之長,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種樸質的學風“不苟同、不固執也不拘泥,心胸開闊,接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