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殺了多少名士

  我們知道曹操愛才惜才、求才若渴,然而一旦人才不能為曹操所用,或者其性格中猜忌多疑、狹隘專制的一面發作時,曹操對名士人才也毫不留情。那你知道曹操都殺了多少名士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桓邵

  桓邵 ,漢末沛國名士,生卒年不詳。根據《三國志》裴松之引《曹瞞傳》曰: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曹操年輕喜歡飛鷹走狗,不舉例法,有個叫桓邵的小官很看不起他,經過給曹操難堪,曹操記恨於心。

  後來曹操橫掃諸侯,桓邵大驚失色,害怕曹操找他麻煩,於是收拾鋪蓋捲逃到了越南,沒想到曹操沒忘了這個人,派人不遠萬里拿著諭令去找越南王,越南王懼怕曹操,把桓邵交了出去。

  桓邵見了曹操大哭求饒,曹操說:“下跪就能不用死了麼?”最後還是將桓邵處死了。

  邊讓

  邊讓,子文禮,曾在大何進府中做幕僚,後出任揚州九江郡太守。邊讓自認為不適合做太守,遂辭官回家鄉兗州陳留郡。作為與孔融齊名的名士,邊讓“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曹操怒而殺之,並夷滅邊讓一族。

  這可捅了馬蜂窩,兗州“士林憤痛”,兔死狐悲,曾經擁戴曹操的名士陳宮與張邈聯合呂布發動叛亂。兗州郡縣紛紛倒戈,只有鄄城***兗州治所,即首府***、範、東阿還在曹軍手裡。當時曹操在進攻徐州,如果不是留守的荀彧和程昱沉著應對,力保三城不失,恐怕就沒有日後的魏王了,曹操花了兩年時間才徹底蕩平這場叛亂。

  孔融

  平定冀州前後,東漢朝廷也幾乎被架空,曹操大權在握,志得意滿、容不得置疑和批評,兗州叛亂後矯飾、姑息名士的面具漸漸除去。205年曹操下令“整齊風俗”,破除朋黨,加強言論控制,主要是針對孔融這類的“浮華之士”。

  大名士孔融不但對曹操冷嘲熱諷,更反對曹操篡位,但曹操也隱忍很久,208年當上丞相、權力更加穩固之後,才藉機除掉孔融。

  許攸

  較早暴露曹操矯飾一面的是許攸。官渡之戰時,許攸從袁紹陣營叛變,建議曹操攻擊袁軍糧草所在地烏巢,曹操從之,一舉擊敗袁紹。許攸自恃功高,輕慢曹操,甚至直呼曹操小名阿瞞。曹操裝作不在乎,但內心忌恨,終於在204年抓住把柄殺掉許攸。

  周不疑

  與孔融同年被殺的周不疑在漢末歷史上並不突出,實際上是一個少年英才。他與曹操最喜歡、最聰明的兒子曹衝關係很好。曹操想把女兒嫁給周不疑,被周拒絕,不久後曹操派刺客暗殺了他。周不疑死時年僅17歲,據史書上說,他被殺是因為當年曹衝不幸病死後,曹操認為其他兒子以後都駕馭不了周不疑。

  在我看來,這個理由實在牽強,一個17歲的少年再有才華,能比得過曹操霸府內多如過江之鯽的謀臣智士?曹操殺周不疑的真實原因是,權勢越大,曹操性格中狹隘、專制的一面越充分暴露出來,小小的周不疑竟敢拒絕堂堂東漢丞相***司空***的好意,不知好歹!

  婁圭

  婁圭,字子伯,荊州南陽郡人,青年時與曹操有交情,後來成為曹操的謀士。隨曹操平冀州、徵劉表、破馬超,屢立功勞,曹操感嘆“子伯之計,孤不及也”。後來,婁圭就說了一句“此家***曹操***父子,如今日為樂也”。曹操認為他誹謗,收監後殺之。

  其實,很可能是婁圭的才智遭已曹操嫉妒,也有功高震主之嫌,出言不遜只是曹操除掉他的藉口。曹操愛才惜才的另一面,是度量狹小、陰狠好殺。

  荀彧

  與婁圭同年被殺的是荀彧,這裡簡略說一下,荀彧是士人領袖,為人低調謙遜,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又與曹操及其手下重臣聯姻,但反對曹操的篡逆不臣之舉。鑑於荀彧的貢獻、威望和地位,曹操不敢直接殺掉,只好逼荀彧自盡。

  路粹

  路粹是“建安七子”之外知名度較高的作家,在曹操幕府裡充當筆桿子。曹操指使路粹羅織孔融罪狀,孔融被誅後,時人看到路粹的文章,“無不嘉其才而畏其筆”。這個刀筆毒辣的御用文人結局也不好,215年隨曹操大軍到漢中時,路粹“坐違禁賤請驢伏法”,“賤請驢”可能是經濟犯罪。

  崔琰

  崔琰出身於東漢名族清河崔氏,師從大儒鄭玄,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素有清正之名。崔琰早年在袁紹手下,曹操平定冀州後,始為曹操效力,出任“丞相東西曹椽屬徵事” , 也就是掌管人事選舉的職位。

  216年曹操進爵魏王,崔琰舉薦的楊訓上表稱頌曹操的功德,有人譏笑這是逢迎權勢。崔琰拿過楊訓的文章來看,並寫信給後者說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你的文章寫得很好,這是個什麼世道,將來會有公正的評價的。”

  這封信被人告到曹操那裡,曹操心虛,將“會當有變時”理解為暗指自己將取代漢室,是腹誹心謗,將崔琰下獄,判了個剃髮勞動改造。不料,崔琰服刑期間,竟大會賓客,辭色不饒、好像心裡很不服。曹操心想治了你的罪還這麼囂張,一怒之下令賜死,崔琰遂自殺。

  楊修

  楊修是漢末政治家楊彪之子,其才智之高,在曹操的臣僚中也屈指可數。楊修屢次揣摩出並指出曹操的真實意圖,已經犯了為人臣的大忌。更關鍵的是,楊修是曹植的幕僚,多次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曹操得知後很氣憤。

  曹操確立曹丕為太子之後,仍偏愛曹植,還想給曹植機會。219年曹仁被關羽困於樊城,曹操命曹植掛帥領兵解圍,並給他選配能和關羽抗衡的猛將徐晃。此時曹魏與孫吳暗中聯合對付關羽,整個戰局已經不利於關羽。曹操當然不指望曹植能在戰場上斬將殺敵,但只要走個過場,展示一下總領軍務的能力,就有理由讓曹植重新與曹丕競爭太子之位。

  曹植出征前,曹丕擺酒餞行,曹植被不懷好意的曹丕灌醉了,錯過了第二天出征的時間。曹操大為失望,曹植竟然視如此重要的軍國大事為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合格的繼承人。如果是其他人擔任主帥,貽誤軍機之罪就可以問斬了。自己疼愛的兒子不能殺,也不能聽之任之,於是曹操就殺了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