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成功的案例3個
重視農村創業活動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必然趨勢,開展農村創業活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村創業成功的案例,歡迎閱讀!
農村創業成功的案例1:
1977年創辦汽車摩托車配件廠,打造的中國慈吉集團堪稱浙江省摩托車製造業最大企業;1999年開始第二次跨越式創業,開辦了設施、理念一流的慈吉教育集團,旗下的慈吉中學、小學、幼兒園成為橋城慈溪三道亮麗的風景線;2009年,再次轉型投資賓士4S店,創造出浙江銷售第一名的好成績。徐娣珍,這個榮獲 “浙商女傑傑出成就獎”和 “浙商女傑30強”稱號的女人締造了一個商業傳奇。
雖然已經擁有20億元資產,但在徐娣珍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對員工、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
徐娣珍出生在農村,家裡有7個姐妹,生活得很節儉。1976年,14歲的徐娣珍輟學了。此後,她和表姐合股辦了一家小石棉廠,有30多名職工。“老爸是大廠長,我是小廠長,開了兩年半,掙了第一桶金,有四五千元。”後來國家對石棉廠要求有防塵裝置,需要300多萬元,她買不起,關了廠。這就是她第一次創業。
關掉石棉廠後,17歲的徐娣珍開始學繡花和縫紉,此後又先後經營服裝店,經營塑料原材料。1987年,23歲的徐娣珍與胡明龍結婚,開始了另一段水上運輸生涯。
結婚後,徐娣珍與丈夫開著兩條載重分別為10噸和12噸的船,在慈溪、上虞、紹興一帶水域來回奔波,幫助企業拉沙運貨。這段時間是資金迅速積累的時期,同時也是最辛苦的時候。
自己創業怎麼樣?一天傍晚,她跟丈夫一起從上虞運了20噸水泥回慈溪,突然,載重的船底在電壩上開過了頭,船底被劃開了個“7”字形的裂縫,江水直往船艙湧。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失,丈夫開機器掌舵猛勁往回趕,徐娣珍就用臉盆向船外舀水。終於在次日曙光微現時,船靠上了岸。疲憊之極的徐娣珍正要下船,竟發現自己的雙腳被水泥結住。沒辦法,家人只好拿刀子一點點幫她刮掉,刮下來的,除了水泥,還有她的皮肉。
徐娣珍一直把那幾袋發硬的水泥堆在老家的屋牆邊。她要讓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艱苦歲月,也讓自己從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力量。
“我們對校車車速有個規定,就是時速絕對不能超過40公里!”談起去年廣受關注的校車安全事故,徐娣珍感慨地說:教育業其實也是“現代服務業”,需要超常的耐心與細心。“學校安全關係著每個孩子的健康與安危,來不得半點馬虎。”
曾被評為“首屆全國教育家”的徐娣珍辦起教育集團後,一直把“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上,慈吉教育集團共有7000多名學生,2000多名教師,是中國最大的民辦教育集團之一。自己創業怎麼樣?校園中,記者看到許多彩色汽車輪胎擺滿了牆根。她說,那是針對青少年好跑動的特點,為防止學生磕絆受傷而專設的。“那時我一口氣買了10萬個廢舊輪胎,黑黑的不好看,後來又請人刷了彩漆。”為了防止輪胎下雨積水,裡面生長蚊子與蠓蟲,徐娣珍又讓人將輪胎從上到下打孔,還讓清潔工每天進行打掃。
數年前,廈門大學原副校長潘懋元在參觀慈吉幼兒園時題詞道:“讚美一座城市,不是林立的高樓;讚美一個國家,不是財富與武力而是孕育未來幼苗,茁壯成長。”這幅書法一直為徐娣珍所珍藏,為之驕傲,又以此自勉。
農村創業成功的案例2:
李學友,42歲,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安德鎮園田村人,他與大多數中國農民一樣——勤勞、樸實、憨厚、單純。他總愛操著一口濃重的四川腔,靦腆地說:“沒啥子沒啥子,種地的嘛!”
但誰也沒料到,城市裡的時髦玩意兒——微博,竟然改變了這位鄉村農民的平凡生活,他擁有了自己的“粉絲”,被稱為“最潮的農民”,並因此上了報紙和電視……農民李學友成了“名人”。
粉絲通過微博“訂菜”
四年前,2008年,李學友才剛剛學會用電腦玩“鬥地主”,在他看來,“電腦很好耍”,僅此而已。
2009年,李學友學會了在網上看新聞、上“農民論壇”,他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認識了做環保農耕的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志願者,得到了學習種植生態蔬菜的機會。
種了很多年地的李學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農藥的蔬菜可以更來錢兒”,也第一次見到了“神奇的太陽能捕蟲器”。
在志願者的幫助下,2010年,李學友開通了微博,他看著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卻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一年下來,李學友只有1名粉絲。
2011年春天,李學友決定在微博上“擺擺自己種菜的事”。他開始寫下——“我的青筍冒薹了。”“蘿蔔纓子好若人喜歡。”“油菜長得好肥。”……
讓李學友始料未及的是,這些看似粗糙的隻字片語竟惹來了無數粉絲的圍觀,很多粉絲要求,“拍個照片看看?”“菜賣不賣啊?能不能送到家裡來嚐嚐?”“能微博訂菜不?” ……
突如其來的關注讓李學友異常興奮,他學會了用手機拍照,併發到微博上。他決定用微博打廣告,把他所在的環保農耕小組的菜通過微博賣出去。但是,怎麼賣呢?李學友發了一張表格到微博上,將蔬菜圖片、價格、派送範圍明確出來,“求購!”
可惜,圍觀的多,詢問的多,看熱鬧的多,沒人掏錢買。
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絲成為了李學友的客戶。粉絲通過微博“訂菜”:“油菜安逸哦,來個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嚐個兩斤。”
從此,李學友的粉絲越來越多,直至今日,已經有4000人,更為難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絲髮展成為了他的顧客。
微博講述種菜故事
李學友決定,從此“筆耕不輟”,每天都發三五條微博,講述自己的種菜故事,傳送最新鮮的蔬菜照片,吸引粉絲們的關注。並且,李學友給自己加了“V”,將每週一和每週四定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訂單”,親自為成都市區和郫縣的30多家客戶“送菜到家”。
雖然生意有所轉好,但李學友也坦言,“微博只是一種銷售辦法,很新鮮,很好耍,”並沒有給他帶來理想的收益。“現在有固定顧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來的,雖然不像頭兩年在虧損,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餘。”
李學友算了一筆賬,他平均每個月往成都城區送8次菜,30位顧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個顧客,每個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還有近一半是我們組其他農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價錢,我的純收入有300元,減去運費還剩200元,每個月就是1600元。”
再加上種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學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為一個橋樑,讓客戶信任我們,然後,通過季度訂菜、年度訂菜的方式預付菜款,讓收入更穩定,風險更小些。”
雖然,李學友經常因為接受媒體採訪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樂此不疲,他也在打著小算盤。“你們也給我做廣告了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買我們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戶多買點,小散戶還是不行,買的少,送起來麻煩,還不夠跑路的成本。”
如今,每天“刷微博”成為了李學友最重要的事,他通過這個小小的視窗,爭取著每一單有可能成功的生意,也通過這個時髦的小玩意兒,探索著新一代農民的成功之路。
農村創業成功的案例3:
我叫王壽波,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2003年7月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到重慶市綦江縣新盛鎮服務。服務期滿後,我選擇留在當地繼續工作,並當選為氣田村黨總支書記。
我畢業那年,"非典"疫情襲擊中國大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最終戰勝了疫魔。北京的一位女醫生,冒著生命危險堅守在護理一線,即使在感染"非典"後仍不肯離開工作崗位,最後,留下年幼的孩子離開了我們。她的事蹟震撼了我。我是靠國家助學金才完成學業的,作為國家培養的大學生,我應該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於是,我放棄了留在重慶工作的機會,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來到鄉鎮當了一名志願者。
我是學桑蠶養殖的,我所服務的新盛鎮是桑蠶生產大鎮,我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臺。一年下來,在我的組織指導下,全鎮成功推廣了蠶桑養殖新技術,為養殖戶節省勞動力50%;推廣桑樹一步成園面積2000畝,蠶繭增產一萬斤,農民增收10多萬元。2004年9月,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和對氣田村發展的深入思考,我在村黨支部書記選舉中脫穎而出,當選為該村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黨總支書記,也成為"西部計劃"的第一位"大學生村官"。
當選後,我繼續抓住蠶桑養殖這個牛鼻子,提出了以建立樣板田帶動蠶桑業發展的新思路。兩年來,全村先後建立桑樹冬管示範園450畝,桑苗嫁接示範園95畝,並邀請母校專家進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桑樹改良技術和疾病防治辦法。通過組建合作社,實現了全村蠶桑養殖物質、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共享。科學的管理帶來了蠶桑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去年,全村養蠶總收入達到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比兩年前增加了500多元。
此外,我爭取有關部門和企業的支援,共為氣田村引資86萬元,新修道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6個,鋪設水管5公里,改建了兩委辦公室和黨員活動室。去年夏天,重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群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半個月中,我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冒著40多度的高溫,一桶一桶的將近百噸飲用水送到各家門口,幫助群眾度過了難關。我的付出贏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認可。村民們說,王書記就像一條蠶,夜以繼日地為氣田村吐絲,織就致富路,描繪富裕圖。我自己還有一件喜事,就是與鎮衛生院的一位女醫生結了婚,有了自己溫馨的小家。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我們在基層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我將繼續為農民群眾服務,做一名不走的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