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陳與義的資料簡介

  陳與義,南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愛國詩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詩人陳與義的人物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陳與義的人物簡介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陝西西安人,他的先祖是居住在京兆,後來的曾祖父又搬遷到了洛陽,所以他是河南洛陽人。陳與義出生在宋哲宗元祐年間,在宋高宗紹興八年的時候去世。陳與義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詩人,同時也非常善於填詞。他的詞雖然在如今儲存的並不多,但是都很有鑑賞的價值。

  陳與義在北宋的時候在地方府中做過教授和太學博士的職位,後來到了南宋,他是朝廷的一位重臣,也是一位愛國的詩人,他的主要貢獻表現了詩歌上,同時給後代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

  陳與義從小就非常聰明又十分好學,會寫詩和文,被很多同輩所敬重。在《宋史》的史料中,說他天資聰明,在兒時的時候便能做文章,名聲也是很大的。在宋徽宗政和三年,他登上了舍甲科,被授予教授的職位,後來又晉升為太學博士,但是不久後又被貶為酒稅監。

  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陳與義考進了進士,之後便當上了文林郎。這個職位其實是一個很閒的職位,主要是負責文學教育的工作。陳與義在幹了三年之後就選擇辭職回家,在家中與一幫好友寫詩吟誦,日子十分快活。

  陳與義的性格比較內斂,不輕易說笑,對待別人也是十分謙虛謹慎。被他所推薦的人很多,但是他並不會向外人流露,同時也不會向別人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朝廷和官員中有比較高的威望。

  陳與義的詩

  宋代詩人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詩人,因此他的詩歌創作可以以金兵入侵為主要的分界線,分成了兩個不同時期的作品。在前期的時候,詩人主要是寫了個人生活的相關事情,但了南遷之後,詩風轉變,將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了一起。

  陳與義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寫了自己生活情趣方面的事情,風格明朗,詩風輕快,主要以清新為主。其中的《墨梅》就是典型的作品,受到了徽宗的賞識和讚美。等到南遷之後,因為遭遇到了國家滅亡,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了與杜甫非常相似的遭遇,因此對學杜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詩風也由此進行了改變,轉而學習杜甫。他將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興亡聯絡在了一起,題材十分廣泛,感情充沛,寫了很多的寄予自己希望的詩篇,主要是取向於悲壯抑鬱、慷慨雄偉,成為了在宋代學習杜甫較有成就的人。

  陳與義與呂本中也有過交往,但是在呂本中所創作的作品記載中並沒有將陳與義的名字列在上面。宋代很多人認為陳與義是崇尚陳師道的詩風,但是又有很多人認為他的詩風跟杜甫比較相近。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的記載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宗”,而把黃庭堅、陳師道以及陳與義為“三宗”。

  陳與義的詩作跟杜甫最逼近的應該算是七律了。比如像《登岳陽樓》之一、《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等,表現的感情悲壯雄渾。感慨頗多。

  早行陳與義講述了什麼

  《早行》這首詩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主要是寫在沒有天亮之前,詩人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感覺,在詩中運用很多的感官描寫,比如聽覺、視覺和感覺登相互融合,從中描寫出一副早行的場景,凸顯出了詩人意境高遠和孤獨寂寞的感覺。

  第一句交代了氣候的涼意和早行的時間。那時候剛好露水降落,即使詩人穿著不移溼透的毛衣,但還是感覺有一絲寒意,說明了他行走的時間非常久。

  在第二句中詩人沒有寫是月亮而是寫了星斗,星斗說明了當時是一個陰曆月終的時候。在上一句中所提到的露水是在沒有晴朗無風的情況才會產生的。晴朗無風的天氣加上沒有月亮,因此才會顯得星斗格外明亮,這個寫景顯得特別確切和真實。在黎明之前的夜空,因為地面昏暗的景象才會覺得天上的星斗格外的耀眼和閃亮。

  第三句的意思是作者在半夢半醒的狀態過了小橋。將夢和寂寞的小橋相互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意象豐滿,耐人尋味。

  第四句主要是通過聽覺的形式來描寫當時的情景,主要是寫了詩人在行路的時候聽見了稻田裡深處草蟲的鳴叫,這句話使得整個行走時更有意境了,在孤身一人的時候有草蟲的陪伴,可以說在行走的路上增添了一絲樂趣。

  整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詩人通過不同的感官系統進行交替和融合,描繪了一副早行時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