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責任上路中考作文

  責任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願我們所有的人都把責任之心攜帶在人生的道路上。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責任是火,點燃生命的燈。責任是燈,照亮前行的路。責任是路,引領你的一生。

  ——題記

  不要總認為自己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不要總認為“責任”這個冷峻的名詞離自己還很遙遠;其實,“責任”就在我們身邊。

  責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給世人的一種考驗,許多人通不過這場考驗,逃匿了。許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荊冠。逃匿的人隨著時間消逝了,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一點痕跡。承受的人也會消逝,但他們仍然活著,即使死了也仍然活著,因為精神使他們他們永垂不朽。

  關於“責任”,有這樣一個事例:20世紀初的一位名叫弗蘭克的美國義大利移民不錯哦你也可以投稿,經過艱苦的奮鬥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很不幸的是,由於銀行遭到劫匪搶劫,他破了產,儲戶也失去了存款。於是,他帶著妻子和四個兒女決定從頭開始,並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當時所有的人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都覺得這件事並不是他的責任,但是他說:“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於是,他便帶著妻兒老小開始了漫長的還債生活,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當他寄出最後一筆“債務”,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於無債一身輕了。”

  看了這個事例,我忽然醒悟過來,心中頓時湧起了一股巨大的感動與敬意,只為了他那種深沉而細膩的社會責任感。對一個社會的責任感往往見於微小的細節,你對別人負責,也就是對一個和諧的社會負責,責任,是一種無形的社會要求,但又通過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其實,他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是的,從他身上我應該明白點什麼:作為一名正在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肩上的任務絕不僅僅是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有高尚品格、有責任心的人。

  從這個事例中,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正是這個事例讓我明白,我應該帶著責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篇二

  責任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責任譜寫人生華麗與壯美;責任鑄就心靈的自信與良知。

  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某男子花26萬巨資購買低音炮,只要廣場上音樂一起,裝置就會對廣場上的大媽“開炮”。

  難道這些廣場舞真的這麼驚天動地嗎?於是,我便在晚上8點左右親自體驗了一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驚:一群人有秩序地操練著。沒到半個小時,我便匆匆逃離了拼命廝殺的戰場。不是我的耳朵不爭氣,只怪那些大媽的分貝太高。哎!

  廣場上的大媽們的舞姿千奇百怪,有張牙舞抓的、噼裡啪啦的……伴曲各有所愛。各種戰曲交雜在了一起。聲音高得連我那一幅高密度鈦合金防震動耳塞都可以完全刺透,衝擊著我幼小的心靈。而這些大媽們卻樂在其中,浴血奮戰,踩著對手的血和火不斷地變強,完全不顧他人想法,大媽們將責任心拋之腦後,在腥風血雨中不斷地戰爭。其實他們可以戰略轉移,如:老年大學之類的地方。可這些地方是要收費的。大媽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中國式幸福”不樂意了。什麼是“中國式幸福”?就是:只要免費就是福。哎!

  這些大媽們化身游擊隊隊員,跳一個舞換一個地方,分明在搞遊記。他們給周邊的居民帶來無限的困擾,睡覺也有時會“鐵馬冰河入夢來”,可見,大媽們也沒有盡到跳舞不擾民的責任。

  甚至,有些大媽還跳出了國門。一批大媽在莫斯科攻陷了紅場,在巴黎攻陷了盧浮宮。這是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壯舉”。導致當地交通堵塞、怨聲載道。可大媽們毫不畏懼,愈戰愈勇,引起當地官員高度重視,引發了官司。

  其實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大多數兒女不在身邊,有的還是空巢老人。他們為了抒發自己空虛、寂寞的情感就去跳廣場舞。本無可厚非,但需注意場合,控制音量。千萬別爽了自己,哭了人家!哎!

  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僅有是岩石般的冷峻。讓我們帶著責任出發,勇於承擔自己的過錯;讓我們帶著責任上路,堅守自己的兩隻。讓我們做一個無愧於心的中國人,無悔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篇三

  責值的昇華。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靠著堅強的意志才能不斷的超越,才能向著“成為你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裡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堅強的意志、燃燒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旦具有這種燃燒的意志,就能產生強大的責任心,就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

  首先,責任心與使命感緊密相連。使命感是一種促使人們採取行動,實現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狀態,是決定人們行為取向和行為能力的關鍵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員工,一心牽掛在工作上,沒有他人的督促,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正是這種對事業上的強烈使命感,成就了一個從印刷學徒工成為美國開國元勳的富蘭克林。其次,認真完成任務是責任心的最佳體現。在《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本世界暢銷書中,哈伯德寫道:“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學習書本知識,也不只是聆聽他人的種種指導,而是更需要一種敬業精神,對上級的託付立即採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只有這種主動完成任務的人,才能將成功的福音,變成眼前的現實。這種人才是高尚的,可貴的人。

  不久前放映的一部電影《背起爸爸上學》感動得多少人熱淚盈眶。電影說的是一個16歲的農村少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師範學校,面對著癱瘓在床無人照顧的父親,無奈之下賣掉了全部家產,揹著父親走進校門,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一個“背”字,不僅體現了父子之情,也體現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有報紙評論說他“背”起了責任。正是這種久違了的反哺情結,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呼喚著人們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