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飛蛾要撲火_飛蛾撲火的原理

  很多人一直想不明白,飛蛾為什麼要撲火呢?難道它不知道撲向火的後果嗎,不知道火會焚燬它的身體、摧毀它的生命嗎?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飛蛾撲火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飛蛾撲火的原因

  求生是寫入基因的最深刻的本能。只有思想能夠抗拒本能,所以只有人類能夠自殺,其他動物自殺的傳說,例如旅鼠奔赴“死亡之約”,也僅僅是傳說。但是飛蛾撲火併非傳說,而是每個人都見過的事實,如果這不是自取滅亡,又是什麼呢?

  飛蛾撲的其實是火光。燈光同樣能吸引它們飛撲過來,除非是專門用來捕殺它們的誘蛾燈,否則燈光對它們來說一般並不致命。所以它們被光吸引不是為了尋死。蛾是夜行動物,選擇在夜間出來活動,就是為了能在黑暗中躲避天敵,趨光等於暴露自己的行蹤,似乎不應該是它們的習性。它們為何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

  蛾的歷史要比人類久遠得多,它們的趨光性不會是因為人類的燈火而出現的。在人類誕生之前,夜晚最明亮的光源只有月亮。也許飛蛾的趨光性與月亮有關?最早這麼想的是德國昆蟲學家馮·布登布洛克,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提出假說稱,蛾在夜間飛行時,很可能利用月亮做為導航工具。由於月亮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在蛾飛行時,月亮和它的相對距離沒有變化,在空中的位置看上去是不動的。因此蛾可以利用月亮進行定位,例如在飛行時讓月亮始終位於右前方45度的位置,就可以讓自己的飛行軌跡保持一條直線。

  對蛾來說,月亮就等於夜晚裡最強的光。如果它們見到某盞燈比月亮還亮,就會把它當成月亮用來定位。但是燈與蛾離得很近,在蛾飛行時,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斷地發生變化。蛾試圖讓燈的方位保持不變***例如讓燈始終位於右前方45度的位置***,其結果就不再是沿直線飛行,而是一條圍繞著燈的螺線,盤旋而來,逐漸接近光源,最後“砰”地撞上燈,或“哧”地被火燒著。

  這個解釋聽上去很有道理,很快成為標準答案被廣泛採用。但是聽上去有道理的答案並不等於是事實。它假定了蛾靠月亮來定位,這個假定本身就沒有依據。月亮做為晚上顯著的標誌,夜行動物能夠進化出用它定位的本能,有些動物也的確能借助日、月、星辰來定位,但是蛾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呢?要在夜間追蹤蛾的行蹤,用觀察或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了40多年,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羅賓·貝克等人才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戶外立了一個支架,支架的頂端伸出懸臂,上面吊著一根線,線的另一頭粘在一種能長途飛行的蛾——模夜蛾的背上。蛾能夠自由地飛向任一方向,當它飛行時,觸動了電流開關,記錄下它的運動。

  不出所料,在月圓之夜,蛾試圖沿著直線飛行。但是如果遮住月亮,或者用顏料遮蓋蛾的眼睛,它們的飛行軌跡就變得有些雜亂。在月亮被樹林擋住後,實驗人員在距離蛾大約米的地方放一盞 5瓦的燈,蛾就對著燈改變飛行方向,保持與月亮相同的相對方位。出乎意料的是,對蛾來說,燈的亮度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燈的高度和大小。如果燈只距離地面0.6米高,蛾要在距離燈大約3米以內才會被吸引。如果同一盞燈被放在大約9米高的位置,那麼蛾在 5~ 7米外就會被吸引。在這個距離,燈的影像大小看上去和月亮的影像大小一樣。

  在沒有月光只有星光的夜晚,蛾似乎是用距離北極星大約95度的星星來定位的。如果是連星光也沒有的陰天呢?蛾也並不亂飛,而是靠地球磁場來定位,如果逆轉周圍的磁場,它們的飛行方向也跟著逆轉。

  這一系列實驗看來已證實了飛蛾撲火是因為把燈火誤當成了月亮。是不是從此可以把這當成定論了呢?有的人並不這麼認為。與貝克等人差不多同時,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亨利·蕭也在研究飛蛾撲火的問題。他用的材料是美洲棉鈴蟲。他把蛾粘在塑料泡沫碎片上,放在水池裡,記錄蛾是怎麼駕駛泡沫小船的。沒有燈光時,小船在水面上沒有目的地漂盪。在水面上點一盞燈,小船將向燈漂去,但是並不是像標準答案預測的那樣呈螺線逼近,而是呈直線衝過去,少數直直地撞上燈,多數則是朝向燈的兩旁,好像一開始是被燈吸引,但最後一刻卻又試圖逃離。蕭認為這個實驗結果難以用流行的理論來解釋。他提出,蛾是把燈光當成了晨曦。蛾夜間飛行白天躲藏,當凌晨的陽光剛剛出現時,蛾向陽光飛去,以便能發現最佳藏匿地點,然後趕快藏起來。

  法布林早在《昆蟲記》中記載的一個現象同樣令人困惑。如果把雌蛾和燈火放在同一個房間,大多數雄蛾仍然會被燈火吸引,無視雌蛾的存在。雄蛾的使命就是尋找雌蛾交配,為何燈火能夠戰勝性外激素的強烈誘惑,讓雄蛾上演了一幕“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光明故,二者皆可拋”?有人猜測雌蛾釋放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蛾,是因為性外激素能發射某種紅外線,而燈火也能發射這種紅外線,而且更加強烈,因此雄蛾把燈火當成了超級雌蛾。但是這種猜測並沒有實驗基礎。

  飛蛾撲火這個自古以來就讓人感到神奇的現象在今天仍然是個未能完全破解的謎。不管你是嘲笑飛蛾自取滅亡的愚蠢,還是讚美飛蛾追求光明的勇氣,有一點是肯定的,飛蛾並非是在尋死,而是誤把燈火當成了某種對它的生存或繁衍至關重要的東西,是我們人類的發明操縱了飛蛾早已進化而來的某種本能。

  飛蛾撲火簡介

  含義一: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出自 《梁書·到溉傳》。

  含義二:讚揚,讚揚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時的義無反顧,不畏犧牲的精神. 在現在愛情風盛行的文學學壇裡,飛蛾更多地用來表現出對戀人苦苦追尋,吃到苦果仍不言放棄的情愫,是一曲悲壯的讚歌。

  飛蛾撲火的典故

  南北朝時期,樑朝有個名叫到溉的人,他年少時父母雙亡,成為一個孤兒,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並未因此而退縮,有時間便潛心苦學,日子一長便積累了很多學問,成為一個聰敏有才的人。到溉為人豪放,性情直爽,後來為朝廷所用,官位直做到散騎常侍、侍中、國子祭酒。

  到概有個孫子,名叫藎,自小聰明過人,到溉十分喜歡他,一有時間就陪著他讀書、寫詩,從而養成了到藎喜愛詩文的好習慣。 到藎成年時,在詩文方面的成就已超過了到溉,,頗得梁武帝的讚賞。

  有一次,到溉與梁武帝聊天時,武帝開玩笑說:“你孫子的文章寫得那樣好,你的文章都是他為你代寫的吧? ”為此,梁武帝還寫了一首名為《連珠》 的詩,踢給了到溉。詩的大意是:

  用硯臺磨出墨汁來寫文章,揮起筆來非常自如。這時就像飛 蛾撲火一樣,完全忘記了自身吋能會毀滅。不過你已是年邁之人了,何不讓你的孫子藎來代替你寫文章呢?

  不久到藎即被梁武帝任命為丹陽尹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