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聚閱讀及答案

  沙之聚,有自由的風之手。那麼人心呢?人心之聚,更如八面來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沙之聚》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沙之聚》張抗抗 原文閱讀

  千里河西,十日隴上之行的最後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為了莫高窟。我明白,卻不能說。其實心裡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鳴沙山。

  人說在晴朗乾爽的風天,傍晚時分,在山腳下能聽見沙子“嗚嗚”的鳴響。伴著月牙泉汩汩的水聲,這鳴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樂之城。

  血紅的夕陽隱去山後,天空純金一般爍亮。鳴沙山從塵埃中靜靜顯露,眼前一片渾沌的金黃。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沒,唯有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時代的巨型雕塑,矗立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起點或盡頭。

  也許最初的創造只是出於一場無意的遊戲。千古寂寞,朔風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礫;然後又把白灼的細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當鳴沙山成為鳴沙山時,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漢子,壯碩的臉膛上刻著重重的深邃而峻峭的線條。綿延的山脊如一道鋒利的刀刃,挎於腰間,舉過頭頂。曾在夢裡見過許多回的鳴沙山,在這一刻卻忽然變得不那麼真實——曾有過千姿百態的想象,可就沒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剛硬如此稜角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匯攏堆積聚合又渾然一體地升高壯大的呢?

  我讀不懂鳴沙山。

  脫去鞋襪。光腳走上沙丘。沙極細且柔軟,有一種溫熱的暖意,從腳跟緩緩升起。沿著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頂如地平線在遠天呼喚。沙中的腳窩很深,卻不必擔心會陷落,沙窩似有彈性,席夢思般地託著,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著即興而隨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後扔下一長串蕩逸的腳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來還很溫柔。

  沙山的溫情別有一種表達的方式。天下也許再不會有比鳴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從來沒有外衣也沒有包裝,沒有樹林,沒有青苔,只有金沙連著銀沙,一無遮攔地鋪陳開去,裸露的身體無需任何一點覆蓋,從從容容地展示著它優美的體態和曲線。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冷峻中含著幾分柔韌,野性中尚有幾分羞怯,從春到冬,永遠敞著胸懷,呵護著來往西域的路人。

  我驚異我惶惑。我讀不懂鳴沙山的性別。

  夕陽已完全沉落。月亮從大漠盡頭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鳴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煙籠霧繞,白璧無瑕。沙峰之頂,更加仙山瓊閣,難以企及。回望身後,沙坡筆陡如削,四壁懸空,果然有降落傘的旅遊服務,可以山坡上逆風一躍,降落到海綿般的沙谷中去。

  月色迷茫,星星深遠。亙古大漠,冷峻寂然。有淒涼的風,從沙底一絲絲透出來。那個時刻,我相信永恆。

  也許是風。是風之手,在人們歇息之時,撫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將沙子驅回它們原來的位置,將它們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礪。每日每日,風都這樣不知疲倦地完成著它手中不朽的雕塑。當人們發現風兒揉捏了修復了再造了沙山時,風已飄然而去。

  沙之聚,有自由的風之手。那麼人心呢?人心之聚,更如八面來風;若是一盤散沙,解鈴還須繫鈴人——風聚沙,便是一個順其自然,循序漸變的演進之途。想必是,當風參透了沙子的心,風的需要成為沙子的需要時,沙子就自己走動起來,舞蹈起來,最後完成它的屹立。

  聲聲駝鈴,在大漠上叮咚遠去,鳴沙山,卻無言。

  《沙之聚》閱讀習題

  1.作家張抗抗是按什麼順序對鳴沙山進行描寫的?找出相關的標誌語句。

  2.從作家的描寫來看,鳴沙山具有哪些特點?請用文中的關鍵詞語作答。

  3.文中有不少語句使用了相同結構的短語,試找出兩例,並分別體會其表達作用。

  4.“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冷峻中含著幾分柔韌,野性中尚有幾分羞怯,從春到冬,永遠敞著胸懷,呵護著來往西域的路人。”這句話蘊含了作家對鳴沙山怎樣的情感?

  5.沙之聚,依靠的是風。結合本文的相關內容和自己的切身體會,說說人心之聚依靠的是什麼?

  《沙之聚》閱讀答案:

  1.時間順序。標誌語句有:“血紅的夕陽隱去山後,天空純金一般爍亮”、“夕陽已完全沉落。月亮從大漠盡頭悄悄升起”、“月色迷茫,星星深遠”等。

  2.鳴沙山的特點有:“雄健而威武”、“溫柔”、“坦率”等。

  3.如:①“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沒”,此句用精煉的語言反襯出傍晚時分鳴沙山的雄壯,顯得句式整飭,具有韻律之美。②“當人們發現風兒揉捏了修復了再造了沙山時”,此句連用三個相同結構的短語,形象而完整地再現了鳴沙山的形成過程,不僅顯得語言暢達,有一氣呵成之美,而且很富有氣勢。

  4.熱情地讚美了鳴沙山坦蕩的胸懷、執著的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表達了作家對鳴沙山的景仰之情。

  5.言之成理即可。如:人心之聚,依靠的是人們的精誠團結,而且是持之以恆地團結奮進,“順其自然,循序漸變”,直到共同實現偉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