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初次閱讀《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文章,就感覺到那簡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在準備這節課時,剛開始真有點無從下手,總感覺文字中的每一個字詞都有著獨特的內涵,都可以作為一個重點去細細琢磨,都可以敲擊出別樣的理解。但一想到語文教學必須學會抓大問題、大線索,要從大處著眼,刪繁就簡,我還是忍痛割愛,將我自認為能夠有嚼頭兒的詞句刪去了。課文的切入點非常容易就能夠找到,經過深入地研讀文字,我把切入點放在了“神奇”兩字上面,在第一課時學習這株柳樹生活環境惡劣之後,再由學生細細品味文字,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柳樹的“神奇”之處,發展語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並從中有所啟發。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將朗讀、思考、交流融為一點,緊緊抓住“神奇”二字引領學生步步深入文字,在聚焦“撐立”、“佇立”領悟文字的情感思想,提高語文素養。這節課後,我再次嚐到了挑戰自我的樂趣。

  在課件的利用方面,我大膽拋棄了異彩紛呈的多樣畫面。以往,我總認為,只要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興趣,播放畫面或者視訊應該是有利無弊的,事實證明學生對這些課件很感興趣,所以,我一直堅持著,從來沒有想過要把課堂中的亮點丟掉。但長時間的讀書、聽課,讓我明白了對文字的理解不能只用感官,大量的圖片或者視訊最容易圖解文字,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了學生能力的發展,為了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思維,為了使學生自主地分析、琢磨詞句並獲得感受,我放棄了這樣一個能很好吸引學生的方法,將課件的內容製作得非常簡練,大多數都是一些重點詞句,對於這節課,課件中只有一株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樹。

  為了加強孩子們語言文字的品讀訓練,為了讓孩子獨立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我放棄使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直觀形象的圖片資料,但在吸引孩子們的興趣這方面,又讓我費勁了心思。如果只是讓孩子們乾巴巴地咬文嚼字,揣摩文字情感,的確很是單調,也不可能抓住孩子們的心,更別提讓孩子自主參與學習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樣從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思維這條線,而文字的語言很大氣凝練,我還是相當喜歡的,語言感染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於是,我決定用朗讀來吸引學生,但絕不是讀文字,而是讀我自己創設的過渡性的句子,讀出氣勢、讀出感情、讀出一條明朗的線索、為學生的思維讀出一個坡度,就不怕學生“知難而退”或者“中途掉隊”了。

  課堂教學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追求更好。只有深入地反思每一節課,才能系統地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有目的地進行創造,哪怕是一節相當成功的課,也有令我們引以為戒的地方。

  篇二

  縱觀本課的教學,以下幾點是我較為滿意的:

  一、引導學生以重點詞為突破口,與文字進行深入對話。如抓住“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體會柳樹的高大,抓住“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體會柳樹的“粗實而堅硬”,抓住“綠得蒼翠,綠得深沉”感悟柳樹不一樣的綠。特別是對“鍛鑄”一詞的理解,不僅理解其本意,更結合文意讓學生明白是“持久的乾旱,嚴酷的寒冷,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在“鍛鑄”著這棵柳樹,從而深入領會柳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二、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誦讀文字,在反覆誦讀之中昇華情感。全篇課文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典,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裡讀有所獲,讀有所感?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柳樹生長環境中的關鍵詞句,抓住柳樹生長過程中熬乾旱,躲嚴寒,抗風雪,鬥雷電的關鍵詞句,在老師的引領下,反覆誦讀,從而不僅讓這株柳樹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更讓這株柳樹不屈不撓與艱苦環境抗爭的精神永記孩子們的心中。

  三、課堂小練筆,感悟形象,內化語言。一直以來追求的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書聲朗朗,也要靜思默想,更要寫寫練練。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樹的不屈抗爭精神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讓孩子們走進柳樹的內心,以“烈日炙烤著大地,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北風捲著漫天的飛雪呼嘯而來……;一聲驚雷在天空砸響,閃電從天幕劈下來……”為提示語,讓孩子們抓住柳樹的心理活動和動作展開深入描寫。從孩子們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風雨”,聽到了“烈日、寒風、雷電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樹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聽到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吶喊”是呀,只要給孩子們一個機會,他們是會還我們一個驚喜的。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有些地方學生說得還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字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篇三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全文首先用兩個自然段點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從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和這株柳樹的巍然撐立寫出其強大的生命偉力,繼而猜測和想象那株柳樹存活、長粗的生長過程,進一步體現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毅力,接著又寫了家鄉灞河柳樹的極易生長,從側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於與命運抗爭。最後以震撼人心的話語點明瞭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從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教學結束,我反觀整個教學過程,有幾點體會:

  一、提綱挈領,層次分明。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字,研讀文字。

  課一開始,問學生:在作家的心目中,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隨即板書“神奇”,並出示這句句子。緊接著就請同學們隨著作家的視角親眼目睹這株柳樹,看看這是一株怎樣“神奇”的柳樹?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後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乾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蹟。”“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乾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華,化解難點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閱讀教學精讀階段的重要目標。感悟能力,是指在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能力。學生要進入美妙的閱讀“佳境”,須“悟文”,須“入情”,須“傳聲”,因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聲美感耳。本著從大處著眼,抓重點字詞的原則,我把切入點放在了“為什麼說這株柳樹是‘神奇’的?”這條明線上面,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曆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於文字的暗線,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字、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我們認為在語文課堂裡,孩子對待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而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裡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這堂課上,老師緊緊抓住孩子們的情感,讓他們入境悟情,體察文字的靈魂。第一次迴歸“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句話是在剛接觸這棵柳樹的時候,學生讀這個句子時情感上是空白的,他們所看到的僅僅是文字表面所傳達的資訊;在瞭解了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之後,老師又一次引導學生讀這個句子,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初步感悟這棵柳樹身上具有的精神;學習了這株柳樹不平凡的生長過程後,再讀這個句子,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相當豐富,對這棵柳樹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已能意會言傳;等到將家鄉灞河的柳樹和這株柳樹一比較,學生第四次回讀這句話的時候,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已經從文字的柳樹轉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溫度的樹了。一次次讀,一次次悟,在朗讀中達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讀,反覆地讀,就能有所悟!讓學生反覆讀就必須讓他們一次比一次讀得帶勁,這就要巧妙地、不厭其煩地激發。從讀中,學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認識與體察過程。這一點,我這堂課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引導對比,意會主旨。

  在教學第8自然段採用了對比引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吸引人處等方面的不同,然後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並說說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昇華,並逐步滲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學法上的指導。

  四、整體回顧,體會哲理。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絡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小結上文的學習,每年都有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如果評選最具魅力的十棵樹木,我想青海高原這株柳一定入選。要是讓你從課文中找幾句話作為這株柳樹的頒獎詞,會是哪幾句呢?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絡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一線希望”。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讀著這句話,自然會想到哪些人?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時的學生心中都被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站在這棵柳樹下,寫下自己的感受,並進行交流。讓學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就會成就自己輝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學時的成功體驗之餘,我也覺得語文課堂永遠存在缺憾:一、課堂容量大,體會不夠充分。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為了體現這次我校教研活動的主旨“減負增效”,而選擇兩課時教完課文,但是課堂容量很大,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缺陷。同時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對我本人、班級中的學生都是一大考驗,整節課大家不會有半點閃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級中總會有一部分學困生,他們的思維會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維、感悟的時間。以後在自己的課堂中對重點內容應放慢一點節奏,讓大多數學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二、由於學校在搞基建,多媒體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製作的課件沒有帶進課堂,因為有時我們的語文文字畢竟是無力的。特別是本課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學生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普遍缺乏感知和體驗,再加上課文中只是運用語言直接描述,因此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進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實質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在本堂課上,能將圖片和音像帶入課堂,效果會更令人滿意。教學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有了遺憾,課堂教學才更加亮麗。所以,對於遺憾,讓我會坦然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