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考文言文閱讀習題附答案

  文言文閱讀是吉林高考語文考試中必考的難點題型,在備考階段考生需要提高文言文閱讀做題技巧。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吉林高考文言文閱讀習題,歡迎大家閱讀練習。

  吉林高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張泰,字叔亨,廣東順德人。成化二年進士。除知沙縣。時經鄧茂七之亂,泰撫綏招集,流亡盡復。入為御史,偕同官諫萬貴妃干政,廷杖幾斃。出督京畿學校,口憂去,家居十餘年。

  弘治五年起故官,按雲南。孟密土舍思揲構亂,以兵遏木邦宣慰使罕挖法於孟乃寨。守臣撫諭,拒不聽,泰與巡撫張誥集兵示必討,思揲懼,始罷兵,滇池溢,為民災,泰築堤以弭其患。還朝,乞罷織造內臣,減皇莊及貴戚莊田被災稅賦,給畿省災民牛種。詔止給牛種,餘不行寇入永昌,甘肅遊擊魯麟委罪副總兵陶禎,而總兵官劉寧疏言守臣不和,詔泰往勘。泰奏鎮守太監傅德、故總兵官周玉侵據屯田。巡撫馮續減削軍餉,寇數入莫肯為御,失士卒六百餘、馬駝牛羊二萬皆不以聞。帝怒,下之吏。德降內使,銦南京,續編氓口外。泰又言甘州膏腴地悉為中官、武臣所據,仍責軍稅;城北草湖資戍卒牧馬,今亦被佔。請悉歸之軍,口推行於延、寧二鎮,詔皆從之。遷太僕少卿,改大理。

  初,薊州民田多為牧馬草場所侵,又侵御馬監及神機營草場、皇莊,貧民失業,草場亦虧故額。孝宗屢遣給事中周旋,侍郎顧佐、熊猻等往勘,皆不能決。至是命泰偕錦衣官會巡撫周季麟復勘泰密求得永樂間舊籍,參互稽考,田當歸民者九百三十餘頃,而京營及御馬監牧地成不失故額,奏入,駁議者再,尚書韓文力持口,留中未下。及武宗嗣位,文再請,始出泰奏,流亡者成得復業

  尋遷右副都御史督儲南京奏釐革十二事多報可正德二年召為工部右侍郎逾年遷南京右都御史。泰清謹,劉瑾專權,朝貴爭賂遺。泰奏表至京,惟饋土葛。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戶部尚書致仕。明年七月卒,摭他事罰米數百石。瑾誅,予葬祭如制。

  吉林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弘治五年起故官,按雲南 按:巡察

  B.泰築堤以弭其患 弭:消除

  C.甘肅遊擊魯麟委罪副總兵陶禎 委:委派

  D.仍責軍稅 責:索取

  6.填人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出督京畿學校,口憂去,家居十餘年。

  ②請悉歸之軍,口推行於延、寧二鎮,詔皆從之。

  ③奏人,駁議者再,尚書韓文力持口,留中未下

  A.①而 ②乃 ③焉 B.①而 ②且 ③之

  C.①以 ②且 ③之 D.①以 ②乃 ③焉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尋遷右副都御史督儲南京/奏釐革十二事/多報可/正德二年/召為工部右侍郎/逾年遷南京右都御史。

  B.尋遷右副都御史督儲南京/奏釐革十二事多/報可/正德二年/召為工部右侍郎/逾年遷南京右都御史。

  C.尋遷右副都御史督儲/南京奏釐革十二事/多報可/正德二年/召為工部右侍郎逾年遷南京右都御史。

  D.尋遷右副都御史督儲/南京奏釐革十二事多/報可正德二年/召為工部右侍郎逾年/遷南京右都御史。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雲南孟密土司屬官思揲挑起叛亂,並拒不聽從當地的安撫,後因害怕張泰與張誥的討伐決心,才停止用兵。

  B.張泰對朝廷忠心耿耿,多次提出建議,對百姓也是關懷有加,幫助他們爭取利益。

  C.針對薊州放馬草場橫行鄉里,致使貧民失業、草場數額減少一事,張泰又受命前往調查。

  D.張泰為官清廉,為人謹慎,卻被人挑剔其他事被罰米數百石,直到劉瑾被殺後,才賜予埋葬祭祀的禮數。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l***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時經鄧茂七之亂,泰撫綏招集,流亡盡復。***3分***

  ②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戶部尚書致仕。***4分***

  ***2***簡要概括張泰奉詔到甘肅勘察“寇人永昌”一事的勘察情況。***3分***

  吉林高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5、C

  解釋:C***委:推卸***

  6、C

  解釋:C***以:介詞,因為;且:連詞,並且;之:代詞,指張泰***

  7、A

  解釋:參照時間、官職名等標誌

  8、C

  解釋:C***橫行鄉里為無中生有,文中並無表述。***

  9.【翻譯與概括】***10分***

  ***1***翻譯***7分***

  ①當時經過鄧茂七的***,張泰安撫招集百姓,使流亡的人全部返回。***“撫綏”、“流亡”、句意各1分。***

  ②劉瑾因此對張泰懷恨在心,這年十月,責令***張泰***以南京戶部尚書退休。***“憾”、“令”、省略句、句意各1分***

  ***2***一是存在官員侵佔軍隊屯田、削減軍餉的現象;二是敵寇進侵時沒有人肯抵抗,損失慘重;三是此事沒有向朝廷上報。***一點1分,共3分***